什么冰什么什么成语共查询到30个什么冰什么什么成语
抱冰公事 [ bào bīng gōng shì ]
释义:公事:公务。指旧时官场中清苦的差使。
出处:宋·陶穀《清异录·官志》:“当其役者曰:‘又管抱冰公事也。’”
春冰虎尾 [ chūn bīng hǔ wěi ]
释义:踩着老虎尾巴,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。比喻处境非常危险。
出处:《尚书·君牙》:“心之忧危,若蹈虎尾,涉于春冰。”
伐冰之家 [ fá bīng zhī jiā ]
释义:伐冰,凿取冰塊。古代唯有卿大夫以上的贵族丧祭得以用冰,用以称达官贵族。
出处:《礼记·大学》:“伐冰之家,不畜牛羊。”郑玄注:“卿大夫以上丧祭用冰。”
含冰茹檗 [ hán bīng rú bò ]
释义:檗,黄檗。形容生活清苦,为人清白。同“饮冰食檗”。
出处:清·李枢《〈精忠传弹词〉序》:“太夫人舍生不遂,乃奉君姑并携六月孤儿,伴榇回浙,赁居于海宁桐木村旧戚马氏之见远山楼。自此含冰茹檗之中,惟曲尽其事长抚雏之责矣。”
镂冰炊砾 [ lòu bīng chuī lì ]
释义:比喻徒劳无益。
出处:语出宋·黄庭坚《送王郎》诗:“炊沙作糜终不饱,镂冰文字费工巧。”
镂冰雕朽 [ lòu bīng diāo xiǔ ]
释义:镂、雕:雕刻。雕刻冰块和朽木。比喻劳而无功。
出处:《北史·儒林传序》:“镂冰雕朽,迄用无成。”
敲冰求火 [ qiāo bīng qiú huǒ ]
释义:敲开冰找火。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。
出处:《大光明藏经》下卷:“敲冰求火,论功不遂。”
敲冰戛玉 [ qiāo bīng jiá yù ]
释义:比喻乐声清润动听。
出处:宋·杨无咎《垂丝钓·邓端友席上赠吕倩倩》:“听敲冰戛玉,恨云怨雨,声声总在愁处。”
敲冰索火 [ qiāo bīng suǒ huǒ ]
释义: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,一定不会成功。
出处:《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》第四卷:“若敲冰而索火,类缘木以求鱼。”
敲冰玉屑 [ qiāo bīng yù xiè ]
释义:泛指精美的纸张。
出处:元·刘埙《隐居通议·诗歌》:“后三年,当予亡命,萧永言同醉,见予举似,急索纸而恨无敲冰玉屑,以备恶语。”
炙冰使燥 [ zhì bīng shǐ zào ]
释义:炙:烤。用火烤冰,想使它干燥。比喻事情办不到。
出处:《抱朴子·刺骄》:“欲望萧雍济济,后生有武,是犹炙冰使燥,积灰令炽矣。”
钻冰取火 [ zuàn bīng qǔ huǒ ]
释义:比喻徒劳无功。
出处:《全元散曲·普天乐·嘲风情》:“姐姐每钻冰取火,婆婆每指山卖磨。”
钻冰求火 [ zuān bīng qiú huǒ ]
释义:比喻徒劳无功。
出处:宋·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第102卷:“影离响绝,云销雾除,钻冰求火,探巢捕鱼,不足言其无也。”
报冰公事 [ bào bīng gōng shì ]
释义:旧时官场指清苦的差使。
镂冰劚雪 [ lòu bīng diāo xuě ]
释义:比喻构思新颖精巧。
镂冰雕琼 [ lòu bīng diāo qióng ]
释义:琼:美玉。比喻作品风格明洁或构思新颖精巧。
出处:明·杨慎《升庵诗话·孙器之评诗》:“刘梦得如镂冰雕琼,流光自照。”
钻冰求酥 [ zuān bīng qiú sū ]
释义:酥:酥油,牛羊奶制成的食品。比喻想要的东西一定得不到。
出处:《菩萨本缘经》卷下:“譬如钻冰求酥,是实难得。”
含冰茹蘗 [ hán bīng rú bò ]
释义:犹言饮冰食蘗。比喻孤洁清苦的生活。蘗,黄蘗。 清 李枢 《<精忠传彈词>序》:“太夫人捨生不遂,乃奉君姑并攜六月孤兒,伴櫬回 浙 ,賃居於 海寧 桐木村 舊戚 馬 氏之 見遠山樓 。自此含冰茹蘗之中,惟曲盡其事長撫雛之責矣。”
镂冰斸雪 [ lòu bīng zhú xuě ]
释义:比喻构思新颖精巧
出处:清·刘大櫆《皖江酬唱集》序:“予唱汝和,无往不复,镂冰斸雪,纂组缤纷。”
卧冰求鲤 [ wò bīng qiú lǐ ]
释义:卧在冰上以求得鲤鱼。指忍苦孝亲
出处:晋·干宝《搜神记》第11卷:“母常欲生鱼,时天寒冰冻,祥解衣,将剖冰求之,冰忽自解,双鲤跃出。”
卧冰哭竹 [ wò bīng kū zhú ]
释义:卧冰:晋王祥卧冰求鱼事母;哭竹:楚人孟宗天寒求笋。指对父母十分孝顺
出处:说到此处,就是卧冰哭竹,扇枕温衾,也难报答万一。 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13卷
挟冰求温 [ xié bīng qiú wēn ]
释义:挟:夹持。比喻行动跟目的截然相反,事情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
出处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志·高柔传》:“何异挟冰求温,抱炭希凉者哉!”
践冰履炭 [ jiàn bīng lǚ tàn ]
释义:践:踩;履:踏。踩冰踏炭。形容寒热同感,休戚与共
出处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陈思王植传》:“今臣与陛下践冰履炭,登山浮涧,寒温燥湿,高下共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