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什么什么问的成语共查询到22个什么什么什么问四字成语
每事问 [ měi shì wèn ]
释义:每件事都要询问。指凡事都要作进一步的调查
出处:春秋·鲁·孔丘《论语·八佾》:“子入太庙,每事问。”
不耻下问 [ bù chǐ xià wèn ]
释义: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,而不觉得不好意思。
出处: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”
答非所问 [ dá fēi suǒ wèn ]
释义:回答的不是所问的内容。
出处: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:“老爷正觉得他答非所问,程相公那里就打听说:‘什么叫作稀罕儿?’”
反躬自问 [ fǎn gōng zì wèn ]
释义:躬:自身;问:检查。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。
出处:《礼记·乐记》:“好恶无节于内,知诱于外,不能反躬,天理灭矣。”
抚躬自问 [ fǔ gōng zì wèn ]
释义:反过来问一问自己。
出处:清 昭槤《啸亭杂录 朱白泉狱中上百朱二公书》:“今以愚昧,于此获罪,所知为之流涕,路人为之叹息。抚躬自问,为幸多矣!”
抚心自问 [ fǔ xīn zì wèn ]
释义:摸着自己的胸口问问自己。表示自我反省。
出处:鲁迅《华盖集 这回是“多数”的把戏》:“倘使我看了《闲话》之后,便抚心自问:‘要是二百人中有一百九十九人入了女大便怎样?’”
反身自问 [ fǎn shēn zì wèn ]
释义: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。同“反躬自问”。
出处:清·戴名世《程孝子传》:“呜呼!人孰不有母,读孝子之事,反身自问,竟何如哉!”
勤学好问 [ qín xué hǎo wèn ]
释义:勤奋学习,不懂的就问。比喻善于学习。
出处:宋·朱熹《朱子语类·论语》:“它而今是勤学好问,便谥之以文。”
三推六问 [ sān tuī liù wèn ]
释义:推:推究;问:审问。旧时指反复审训。
出处:元·孙仲章《勘头巾》第三折:“有他娘子将小人告到官中,三推六问,吊拷绷扒,打的小人受不过,只得屈招了。”
十死不问 [ shí sǐ bù wèn ]
释义:指即使犯十次死罪也予宽恕。
出处:《北史·艺术传·皇甫玉》:“孝昭赐赵郡王十死不问,王喜曰:‘皇甫玉相臣,云当恶死,今复何虑?’”
不闻不问 [ bù wén bù wèn ]
释义:闻:听。人家说的不听,也不主动去问。形容对事情不关心。
出处:所以这李纨虽青春丧偶,且居处于膏粱锦绣之中,竟如‘槁木死灰’一般,一概不问不闻,惟知侍亲养子。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四回
不相闻问 [ bù xiāng wén wèn ]
释义:闻问:通消息,通音讯。指没有联系或断绝往来。
出处:《汉书·严助传》:“于是拜为会稽太守。数年,不闻问。
东捱西问 [ dōng ái xī wèn ]
释义:指四处探问、打听。
出处:《平妖传》第十五回:“这些众人当一场生意,见神见鬼,东捱西问,那有消息。”
扪心自问 [ mén xīn zì wèn ]
释义:摸着胸口,自己问自己怎么样。指自己反省。
出处:唐 白居易《和梦游春诗》:“扪心无愧畏,腾口有谤讟。”
明知故问 [ míng zhī gù wèn ]
释义:明明知道,还故意问人。
出处:清·无名氏《绣花鞋》:“明人何必细说。你也知道是谁,却就是明知故问呢!”
蜚蓬之问 [ fēi péng zhī wèn ]
释义:蜚:通“飞”;蓬:蓬草。比喻无根据的传闻
出处:春秋·齐·管仲《管子·形势解》:“蜚蓬之问,明主不听也。无度之言,明主不许也。”
置之不问 [ zhì zhī bù wèn ]
释义:置:放着;之:代词。放在那儿不管
出处:明·西湖渔隐主人《欢喜冤家》第18回:“圣上置之不问。”
置而不问 [ zhì ér bù wèn ]
释义:置:设置。对设置任命的官员放在一旁不再过问。指对事情不加过问
出处:宋·苏轼《汉文帝之行事有可疑者三》:“上林令吏之不材,而虎圈啬夫,才之过人者也,才者遗而不录,不才者置而不问,则事之不废坏者有几?”
执经叩问 [ zhí jīng kòu wèn ]
释义:叩问:询问。拿着经书,向人请教。指虚心向人学习
出处:明·宋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尝趋百里外,从乡之先达,执经叩问。”
毫无疑问 [ háo wú yí wèn ]
释义:不存在问题,十分肯定
出处:邓小平《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》:“毫无疑问,他们的这种威信、影响和经验乃是党、阶级和人民的宝贵财富。”
革职拿问 [ gé zhí ná wèn ]
释义:革:革除;拿:逮捕。革除职务,逮捕问罪
出处: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四回:“上回书交待的是安公子因安老爷革职拿问……他把家中的地亩折变,带上银子,同着他的奶公华忠南来。”
博学审问 [ bó xué shěn wèn ]
释义:博:广;审:详尽细密。广泛学习,详细询问
出处: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中庸》: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