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哀而不伤 [ āi ér bù shāng ]
释义:哀:悲哀;伤:伤害。忧愁而不悲伤。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。
出处:《论语·八佾》:“子曰:‘《关雎》乐而不淫,哀而不伤。’”
2、唉声叹气 [ āi shēng tàn qì ]
释义:因伤感郁闷或悲痛而发出叹息的声音。
出处: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三十八:“终日价没心没想,哀声叹气。”
3、哀声叹气 [ āi shēng tàn qì ]
释义:因伤感郁闷或悲痛而发出叹息的声音。
出处: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三十八:“终日价没心没想,哀声叹气。”
4、嗳声叹气 [ ài shēng tàn qì ]
释义:因伤感、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。
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80回:“薛蟠急得说又不好,劝又不好,打又不好,央告又不好,只是出入嗳声叹气。”
5、黯然神伤 [ àn rán shén shāng ]
释义:指心神悲沮的样子。
出处:清·百一居士《壶天录》:“女更黯然神伤,泫然流涕。”
6、百结愁肠 [ bǎi jié chóu cháng ]
释义:指愁绪如结无法解开。
出处:宋·蒋兴祖女《减字木兰花·题雄州驿》词:“飞鸿过也,百结愁肠无昼夜。”
7、垂头丧气 [ chuí tóu sàng qì ]
释义: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、萎蘼不振的样子。
出处:唐·韩愈《送穷文》:“主人于是垂头丧气,上手称谢。”
8、惨然不乐 [ cǎn rán bù lè ]
释义:表情凄楚的样子。
出处:唐·陈鸿《东城老父传》:“自老人居在道旁,往往有郡太守休马于此,皆惨然不乐。”
9、茶饭无心 [ chá fàn wú xīn ]
释义:没有心思喝茶吃饭。形容心情焦虑不安
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14回:“忙的凤姐茶饭无心,坐卧不宁。”
10、愁肠九转 [ chóu cháng jiǔ zhuǎn ]
释义:指重重忧愁萦绕心怀。
出处:明·邵璨《香囊记·得书》:“我终日里愁肠九转,到如今尺素空传,越教人中心惨然。”
12、拍案惊奇 [ pāi àn jīng qí ]
释义:对奇异的事情拍着桌子惊叹。
出处:明末·凌蒙初有拟话本《初刻拍案惊奇》、《二刻拍案惊奇》。
13、心事重重 [ xīn shì chóng chóng ]
释义:心里挂着很多沉重的顾虑。
出处:罗广斌、杨益言《红岩》第二七章:“毛人凤正心事重重地在地毯上来回走着。”
14、愁多夜长 [ chóu duō yè cháng ]
释义:因心情愁闷而夜不成寐,感到时光悠长难遣。
出处:《古诗十九首》:“孟冬寒气至,北风何惨慓!愁多知夜长,仰观众星列。” 宋·华岳《翠微南征录·秋意次项子礼韵》:“诗尽时尤阔,愁多夜更长。”
15、愁眉不展 [ chóu méi bù zhān ]
释义:展:舒展。由于忧愁而双眉紧锁。形容心事重重的样子。
出处:唐·姚鹄《随州献李侍御》之二:“旧隐每杯空竟夕,愁眉不展几经春。”
16、愁眉苦脸 [ chóu méi kǔ liǎn ]
释义:皱着眉头,哭丧着脸。形容愁苦的神色。
出处: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三本第二折:“对人前巧语花言,背地里愁眉泪脸。”
17、愁肠百结 [ chóu cháng bǎi jié ]
释义:愁肠:忧愁的心肠。百结:极多的结头。忧愁苦闷的心肠好象凝结成了许多的疙瘩。形容愁绪郁结,难于排遣。
出处:《敦煌变文集·王昭君变文》:“愁肠百结虚成着,口口口行没处论。”
18、愁肠寸断 [ chóu cháng cùn duàn ]
释义:愁肠:忧思萦绕的心肠。愁得肠子都断成一段段的。形容忧愁到了极点。
出处:晋·傅玄《云歌》:“青山徘徊,为我愁肠。” 唐·张鷟《游仙窟》:“泪脸千行,愁肠寸断,端坐横琴,涕血流襟。”
19、闷闷不乐 [ mèn mèn bù lè ]
释义:闷闷:心情不舒畅,心烦。形容心事放不下,心里不快活。
出处: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十八回:“意欲弃布他往,却又不忍;又恐被人嗤笑。乃终日闷闷不乐。”
20、鳌愤龙愁 [ áo fèn lóng chóu ]
释义:如鼍愤怒,如龙忧愁。比喻乐曲的情调悲愤。
21、坐卧不宁 [ zuò wò bù níng ]
释义:坐着躺着都不安宁。常形容心绪烦乱。
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十四回:“各事冗杂,亦难尽述,因此忙的凤姐茶饭无心,坐卧不宁。”
22、泫然流涕 [ xuàn rán liú tì ]
释义:泫然:伤心流泪的样子;涕:泪水。伤心地流泪
出处: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酆都御史》:“念母老子幼,泫然流涕。”
23、没心没想 [ méi xīn méi xiǎng ]
释义:精神不集中
出处: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25卷:“方才喝礼时节,看他没心没想,两眼只看着新人。”
形容心情很愁的词语有哪些(1个)
- 敦煌变文1.敦煌石室中所藏的讲唱体通俗文学作品。是中国唐五代时期一种重要的民间文学形式。王重民等所编《敦煌变文集》中搜罗的敦煌变文较为宏富。参见"变文"﹑"敦煌石室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