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不近人情 [ bù jìn rén qíng ]
释义:不合乎人的常情。也指性情或言行怪僻。
出处: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大有径庭,不近人情焉。”
2、不可同日而语 [ bù kě tóng rì ér yǔ ]
释义: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。形容不能相提并论,不能相比。
出处:《战国策·赵策二》:“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,臣人之与臣于人也,岂可同日而言之哉?”
3、不可一世 [ bù kě yī shì ]
释义:一世:一时。认为当代的人都不行。形容目空一切、狂妄自大到了极点。
出处:宋·罗大经《鹤林玉露补遗》卷一五:“荆公少年,不可一世。”
4、不落窠臼 [ bù luò kē jiù ]
释义:比喻有独创风格,不落旧套。
出处:明·胡应麟《诗薮·内编》四:“初学必从此入门,庶不落小家窠臼。”
5、沧海桑田 [ cāng hǎi sāng tián ]
释义:桑田:农田。大海变成桑田,桑田变成大海。比喻世事变化很大。
出处:晋·葛洪《神仙传·麻姑》:“麻姑自说云,接待以来,已见东海三为桑田。”
6、大有径庭 [ dà yǒu jìng tíng ]
释义:比喻相差很远,大不相同。
出处: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吾惊怖其言,犹河汉而无极也。大有径庭,不近人情焉?”
7、独具匠心 [ dú jù jiàng xīn ]
释义:匠心:巧妙的心思。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。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。
出处:唐 张佑《题王右丞山水障》:“精华在笔端,咫尺匠心难。”
8、独树一帜 [ dú shù yī zhì ]
释义:树:立;帜:旗帜。单独树起一面旗帜。比喻独特新奇,自成一家。
出处:清·袁枚《随园诗话》卷三:“元、白在唐朝所以能独树一帜者,正为其不袭盛唐窠臼也。”
9、各执一词 [ gè zhí yī cí ]
释义:执:坚持。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。形容意见不一致。
出处:巴金《春》:“她看见王氏和觉民各执一词,不能断定谁是谁非。”
10、各有千秋 [ gè yǒu qiān qiū ]
释义:千秋:千年,引伸为久远。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。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,各人有各人的特色。
出处:嘉会难再遇,三载为千秋。 汉·李陵《与苏武三首》
11、鹤立鸡群 [ hè lì jī qún ]
释义: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。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。
出处:晋·戴逵《竹林七贤论》:“嵇绍入洛,或谓王戎曰:‘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,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。’”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容止》:“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。”
12、黑白分明 [ hēi bái fēn míng ]
释义:比喻事非界限很清楚。也形容字迹、画面清楚。
出处:汉·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保位权》:“黑白分明,然后民知所去就。”
13、焕然一新 [ huàn rán yī xīn ]
释义:焕然:鲜明光亮的样子。改变旧面貌,出现崭新的气象。
出处:唐·张彦远《历代名画记·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》:“其有晋宋名迹,焕然如新,已历数百年,纸素彩色未甚败。”
14、截然不同 [ jié rán bù tóng ]
释义: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。
出处:宋·陆九渊《与王顺伯》:“从其教之所由起者观之,则儒释之辨,公私义利之别,判断截然,有不可民者矣。”
15、今非昔比 [ jīn fēi xī bǐ ]
释义:现在不是过去能比得上的。多指形势、自然面貌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
出处:元·关汉卿《谢天香》第四折:“小官今非昔比,官守所拘,功名在念岂敢饮酒?”
16、迥然不同 [ jiǒng rán bù tóng ]
释义:形容相差得远,很明显不一样。
出处:宋·张戒《岁寒堂诗话》卷上:“文章古今迥然不同,钟嵘《诗品》以古诗第一,子建次之,此论诚然。”
17、决一死战 [ jué yī sǐ zhàn ]
释义:对敌人拼死决战。
出处:《清史稿 文宗本纪》:“周天爵素称勇敢,所保臧纡青练勇可当一面,独不能与贼决一死战耶。”
18、离心离德 [ lí xīn lí dé ]
释义:思想不统一,信念也不一致。指不一条心。
出处:《书·泰誓中》:“受(纣)有亿兆夷人,离心离德。”
19、南辕北辙 [ nán yuán běi zhé ]
释义: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。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。
出处:《战国策·魏策四》:“犹至楚而北行也。”
20、判若云泥 [ pàn ruò yún ní ]
释义:高低差别就象天上的云彩和地下的泥土那样悬殊。
出处:唐·杜甫《送韦书记赴西安》诗:“夫子歘通贵,云泥相望悬。”
21、判若两人 [ pàn ruò liǎng rén ]
释义:形容某人前后的言行明显不一致,象两个人一样。
出处:清·李宝嘉《文明小史》第五回:“须晓得柳知府于这交涉上头,本是何等通融、何等迁就;何以如今判若两人?”
22、千差万别 [ qiān chā wàn bié ]
释义:形容各类多,差别大。
出处:宋·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卷二十五:“僧问:‘如何是无异底事?’师曰:‘千差万别。’”
23、人多嘴杂 [ rén duō zuǐ zá ]
释义:杂:杂乱,多种多样。谈论的人多,说法多种多样。也指在场的人多,七嘴八舌。
出处: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五十九回:“闺臣恐人多嘴杂,说话不便,即同良箴、红蕖、紫绡另在一房居住。”
24、水火不相容 [ shuǐ huǒ bù xiāng róng ]
释义:容:容纳。比喻二者对立,绝不相容。
出处:汉·王符《潜夫论·慎微》:“且夫邪之与正,犹水与火,不同原,不得并盛。”《汉书·郊祀志下》:“《易》有八卦,乾坤六子,水火不相逮,雷风不相悖,山泽通气,然后能变化,既成万物也。”
25、天壤之别 [ tiān rǎng zhī bié ]
释义:壤:地。天和地,一极在上,一级在下,比喻差别极大。
出处:《抱朴子·内篇·论仙》:“趋舍所尚,耳目之欲,其为不同,已有天壤之觉(较),冰炭之乖矣。”
26、同日而语 [ tóng rì ér yǔ ]
释义:指相提并论。
出处:《战国策·赵策二》:“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,臣人之与臣于人也,岂可同日而言之哉?”
27、洗心革面 [ xǐ xīn gé miàn ]
释义:清除旧思想,改变旧面貌。比喻彻底悔改。
出处: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圣人以此洗心,退藏于密。”《周易·革》:“君子豹变,小人革面。”《抱朴子·用刑》:“洗心而革面者,必若清波之涤轻尘。”
28、霄壤之殊 [ xiāo rǎng zhī shū ]
释义:霄:云霄,也指天。壤:土地。天和地般不同。形容差别很大。亦作“霄壤之别”。
出处:宋·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后集·醉吟先生》:“善恶智愚,相背绝远,何啻霄壤之殊。”
29、一表人才 [ yī biǎo rén cái ]
释义:表:指外貌。形容人容貌俊秀端正。
出处:元·关汉卿《望江亭》第一折:“夫人,放着你这一表人物,怕没有中意的丈夫?”
30、一龙一猪 [ yī lóng yī zhū ]
释义:一是龙,一是猪。比喻同时的两个人,高下判别极大。
出处:唐·韩愈《符读书城南》诗:“两家各生子,提孩巧相如。少长聚嬉戏,不殊同队鱼。三十骨骼成,乃一龙一猪。”
形容有完全不一样的成语(58个)
••阅读 3862
形容有完全不一样的词语(1个)
(0)
纠错/补充
猜你喜欢
形容想法完全不一致的成语
各执所见,各持己见,各抒己见,决一死战,莫衷一是,七嘴八舌,人多嘴杂,人多口杂,议论纷纷,众说纷纭,各执一词
形容完全领悟完全明白的成语
昂首挺胸,包罗万象,炳如观火,博学多识,博物通达,不可动摇,不愤不启,不明事理,不明真相,不清不白,不甚了了,不见天日,不言而谕,不通时宜,擦亮眼睛,参差不齐,叱咤风云,持之以恒,错综复杂,大彻大悟,达地知根,当之无愧,滴水穿石,动荡不定,…
形容完全相符的成语
不差累黍,重规迭矩,大同小异,叠矩重规,迭矩重规,毫发不爽,毫无二致,如出一辙,殊途同归,丝毫不差,同符合契,一式一样,一模一样,一模二样,一毫不差,异口同声,不约而同,不谋而合,不谋而同
形容与之前完全不一样的成语
大相径庭,纷纷不一,各抒己见,刮目相看,截然不同,迥然不同,浪子回头,柳暗花明,柳暗花明又一村,面目全非,判若两人,千差万别,日新月异,山穷水尽,随心所欲,天渊之别,脱胎换骨,夜深人静,一无所获,整整齐齐,孜孜不倦,天差地别
形容吃的东西不一样的成语
八珍玉食,垂涎三尺,垂涎欲滴,丰富多采,凤髓龙肝,囫囵吞枣,回味无穷,脍炙人口,目不暇接,目不忍睹,其味无穷,食指大动,望眼欲穿,秀色可餐,应接不暇
形容每个人品味不一样的成语
别具一格,各执所见,各持己见,好风好雨,截然不同,迥然不同,决一死战,龙生九子,莫衷一是,人多嘴杂,人心如面,一龙九种,议论纷纷,因人而异,与众不同,众说纷纭,不同凡响,各有千秋,各执一词
形容不一样的角度的成语
百家争鸣,各抒己见,见仁见智,莫衷一是,旁见侧出,一月三舟,因人而异,智者见智,仁者见仁,众口难调
形容完全清醒的成语大全
半梦半醒,不明事理,大是大非,洞洞惺惺,发瞽振聋,苟且偷生,光彩夺目,糊里糊涂,恍然大悟,浑浑沌沌,豁达先生,假痴不癫,勒马悬崖,吕端大事不糊涂,如梦如醉,如梦如痴,如痴如梦,如醉如梦,睡眼惺忪,无可奈何,无计可施,悬崖勒马,一喷一醒,一痴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