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不知好歹 [ bù zhī hǎo dǎi ]
释义:不知道好坏。多指不能领会别人的好意。
出处: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二十六回:“三老道:‘你这猴子,不知好歹。那果子一闻,活三百六十岁;吃一个,活四万七千年;叫做“万寿草还丹”。’”
2、白璧三献 [ bái bì sān xiàn ]
释义:楚人和氏得玉璞,两献楚王,两遭刖足。第三次王使治璞,得白玉,琢以为璧,世称“和氏璧”。比喻不识良材或怀才不遇。
出处:见《韩非子·和氏》。
3、不识东家 [ bù shí dōng jiā ]
释义:指不识近邻是圣贤。
出处:“不识东家丘”的略语。相传孔子西家有愚夫,不识孔子为圣人,称之为“东家丘”。
4、不识好歹 [ bù shí hǎo dǎi ]
释义:不知好坏。指愚蠢,缺乏识别能力。
出处:《醒世恒言·卖油郎独占花魁》:“[九阿姐]方才告诉我许多话,说你不识好歹,放着鹅毛不知轻,顶着磨子不知重,心下好生不悦。”
5、不识局面 [ bù shí jú miàn ]
释义:犹不识时务。
出处:《水浒传》第四九回:“原来毛仲义五更时,先把大虫解上州里去了,却带了若干做工公的来捉解珍解宝。不想他这两个不识局面,正中了他的计策,分说不得。”
6、不识起倒 [ bù shí qǐ dǎo ]
释义:指不知好歹;不识时务。
出处:《西游记》第五二回:“你那三个和尚已被我洗净了,不久便要宰杀,您还不识起倒?去了罢!”
7、称薪而爨 [ chēng xīn ér cuàn ]
释义:薪:柴;爨:烧火煮饭。称了柴草煮饭。比喻只注意小事,不从大处着眼。
出处:《淮南子·泰族训》:“称薪而爨,数米而炊,可以治小而未可以治大也。”
8、称柴而爨 [ chēng chái ér cuàn ]
释义:称了薪柴才去生火煮饭。比喻斤斤于细节而不识大体。同“称薪而爨”。
出处: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卷五:“积财聚谷,日不暇给。真个是数米而炊,称柴而爨。”
9、待人接物 [ dài rén jiē wù ]
释义:物:人物,人们。指跟别人往来接触。
出处:汉·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教以慎于接物,推贤士为务。”明·陶宗仪《辍耕录》卷五:“右二事可见前辈诸老谦恭退抑,汲引后进,待人接物者如此。”
10、妇人之仁 [ fù rén zhī rén ]
释义:仕:仁慈。妇女的软心肠。旧指处事姑息优柔,不识大体。
出处: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项王见人,恭敬慈爱,言语呕呕,人有疾病,涕泣分食饮,至使人有功,当封爵者,印刓弊,忍不能予,此所谓妇人之仁也。”
11、狗咬吕洞宾 [ gǒu yǎo lǚ dòng bīn ]
释义:吕洞宾:传说中的八仙之一。狗见了吕洞宾这样做善事的好人也咬,用来骂人不识好歹。
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25回:“没良心的,狗咬吕洞宾,不识好人心。”
12、怀才不遇 [ huái cái bū yù ]
释义:怀:怀藏;才:才能。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,难以施展;多指屈居微贱而不得志。
出处:明·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卷五:“眼见别人才学万倍不如他的,一个个出身显通,享用爵禄偏则自家怀才不遇。”
13、举案齐眉 [ jǔ àn qí méi ]
释义:送饭时把托盘肖得跟眉毛一样高。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。
出处:《后汉书·梁鸿传》:“为人赁舂,每归,妻为具食,不敢于鸿前仰视,举案齐眉。”
14、视而不见 [ shì ér bù jiàn ]
释义:指不注意,不重视,睁着眼却没看见。也指不理睬,看见了当作没看见。
出处:《礼记·大学》:“心不在焉,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,食而不知其味。”
15、心明眼亮 [ xīn míng yǎn liàng ]
释义:心里明白,眼睛雪亮。形容看问题敏锐,能辨别是非。
出处:南北朝 王俭《褚渊碑文》:“风仪与秋月齐明,音徽与春云等润,韵宇弘深,喜愠莫见其际,心明通亮,用人言必由于己。”
16、以一知万 [ yǐ yī zhī wàn ]
释义:从了解一点到推知其他许多事物。
出处:《荀子·非相》:“以近知远,以一知万,以微知明,此之谓也。”
17、有眼不识泰山 [ yǒu yǎn bù shí tài shān ]
释义:虽有眼睛,却不认识泰山。比喻见闻太窄,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。
出处:明·施耐庵《水浒全传》第二回:“师父如此高强,必是个教头。小儿有眼不识泰山。”
18、彰明较著 [ zhāng míng jiào zhù ]
释义:彰、明、较、著:都是明显的意思。指事情或道理极其明显,很容易看清。
出处: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:“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。”
19、真知灼见 [ zhēn zhī zhuó jiàn ]
释义:灼:明白,透彻。正确而透彻的见解。
出处: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卷三:“真知灼见者,尚且有误,何况其他!”
20、浊泾清渭 [ zhuó jīng qīng wèi ]
释义:渭水清,泾水浊。比喻界限分明。
出处:晋·潘岳《西征赋》:“北有清渭浊泾,兰池周曲。”
21、自不量力 [ zì bù liàng lì ]
释义:量:估量。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。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。
出处:《战国策·齐策三》:“荆甚固,而薛亦不量其力。”
22、自愧不如 [ zì kuì bù rú ]
释义:弗:不。自己惭愧不如别人。
出处: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明日徐公来,熟视之,自以为不如。”
23、自知之明 [ zì zhī zhī míng ]
释义:自知:自己了解自己;明:看清事物的能力。指了解自己的情况,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。
出处:《老子》第三十三章:“知人者智也,自知者明也。”
24、知微知彰 [ zhī wēi zhī zhāng ]
释义:微:细小。彰:明显。既了解细小的萌芽状态,又了解发展起来后的显着特征。形容了解事物发展的始末。亦作“知微知章”、“知章知微”。
出处:《周易·系辞下》:“君子知微知彰,知柔知刚,万夫之望。”
25、自觉形秽 [ zì jué xíng huì ]
释义:本指羞愧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。后也泛指与人相比,自愧不如。
出处: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容止》:“骠骑王武子,是卫玠之舅,俊爽有风姿。见玠辄叹曰:‘珠玉在侧,觉我形秽。’”
26、不识大体 [ bù shí dà tǐ ]
释义:大体:关系全局的道理。不懂得从大局考虑。
出处:《史记·平原虞卿列传》:“平原君,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,然未睹大体。”晋·袁宏《后汉记》卷一○:“臣愚浅,不识大体。”
27、不识时务 [ bù shí shí wù ]
释义:时务:当前的形势和潮流。指不认识当前重要的事态和时代的潮流。现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。
出处:《后汉书·张霸传》:“邓骘当朝贵盛,闻霸名行,欲与结交,霸逡巡不答。众人笑其不识时务。”
28、不识泰山 [ bù shí tài shān ]
释义:不认识泰山。比喻见闻太窄,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。
出处:明·施耐庵《水浒全传》第二回:“师父如此高强,必是个教头。小儿有眼不识泰山。”
29、不识之无 [ bù shí zhī wú ]
释义:连“之”字、“无”字都不认识。形容人不识字,文化水平很低。
出处:唐·白居易《与元九书》:“仆始生六七月时,乳母抱弄于书屏下,有指‘无’字、‘之’字示仆者,仆虽口未能言,心已默识。”
30、眼内无珠 [ yǎn nèi wú zhū ]
释义:比喻不识货或看不出好坏。
出处: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第32卷:“妾椟中有玉,恨郎眼内无珠。”
形容不识人的词语(1个)
- 好歹不分指不分是非,不识好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