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鞍马之劳 [ ān mǎ zhī láo ]
释义:鞍马:鞍子和马,指长途跋涉或打仗。形容旅途或战斗的劳苦。
出处:元·关汉卿《窦娥冤》第四折:“不觉的一阵昏沉上来,皆因老夫年纪高大,鞍马劳困之故。”
2、百战不殆 [ bǎi zhàn bù dài ]
释义:经历许多次战役,都没有遭到危险。形容善于用兵。
出处:《孙子·谋攻》:“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。”
3、背水一战 [ bèi shuǐ yī zhàn ]
释义:背水:背向水,表示没有退路。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。
出处: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中说,汉将军韩信率军攻赵,穿出井陉口,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,与敌人交战。韩信以前临大敌,后无退路的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,结果大破赵军。
4、兵荒马乱 [ bīng huāng mǎ luàn ]
释义:荒、乱:指社会秩序不安定。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。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梧桐叶》第四折:“那兵荒马乱,定然遭驱被掳。”
5、兵连祸结 [ bīng lián huò jié ]
释义:兵:战争;连:接连;结:相联。战争接连不断,带来了无穷的灾祸。
出处:《汉书·匈奴传》:“虽有克获之功,胡辄报之,兵连祸结,三十余年。”
6、不败之地 [ bù bài zhī dì ]
释义:原意是指善于打仗的就有取胜的把握,不会落到挫败的境地。后泛指办事有成功的充分把握。
出处:《孙子·军形》:“善战者,立于不败之地,而不失敌之败也。”
7、单枪匹马 [ dān qiāng pí mǎ ]
释义:原指打仗时一个人上阵。比喻行动没人帮助。
出处:五代·楚·汪遵《乌江》诗:“兵散弓残挫虎威,单枪匹马突重围。”
8、倒置干戈 [ dào zhì gān gē ]
释义:把武器收藏起来,不再打仗。
出处: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:“倒置干戈,覆以虎皮,以示天下不复用兵。”
9、斗而铸兵 [ dòu ér zhù bīng ]
释义:临到打仗才去铸造兵器。比喻行动不及时。同“斗而铸锥”。
出处: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:“夫病已成而后药之,乱已成而后治之,譬犹渴而穿井,斗而铸锥,不亦晚呼?”一本作“斗而铸兵”。
10、坚壁清野 [ jiān bì qīng yiě ]
释义:对付强敌入入侵的一种方法。使敌人既攻不下据点,又抢不到物资。
出处:《三国志·魏书·荀彧传》:“今东方皆已收麦,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。”
11、揭竿而起 [ jiē gān ér qǐ ]
释义:砍了树干当武器,举起竹竿当旗帜,进行反抗。指人民起义。
出处:汉·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斩木为兵,揭竿为旗。”
12、今非昔比 [ jīn fēi xī bǐ ]
释义:现在不是过去能比得上的。多指形势、自然面貌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
出处:元·关汉卿《谢天香》第四折:“小官今非昔比,官守所拘,功名在念岂敢饮酒?”
13、尽忠报国 [ jìn zhōng bào guó ]
释义:为国家竭尽忠诚,牺牲一切。
出处:《北史·颜之仪传》:“公等备受朝恩,当尽忠报国。”《宋史·岳飞传》:“初命何铸鞫之,飞裂裳以背示铸,有‘尽忠报国’四大字,深入肤理。”
14、渴而穿井 [ kě ér chuān jǐng ]
释义:比喻事先没准备,临时才想办法。
出处: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:“夫病已成而后药之,乱已成而后治之,譬渴而穿井,斗而铸锥,不亦晚乎!”
15、立于不败之地 [ lì yú bù bài zhī dì ]
释义:立于:处在。使自己处在不会失败的地位。
出处:《孙子·军形》:“故善战者,立于不败之地,而不失敌之败也。”
16、临阵磨枪 [ lín zhèn mó qiāng ]
释义:到了快要上阵打仗的时候才磨刀擦枪。比喻事到临头才匆忙准备。
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七十回:“‘临阵磨枪’,也不中用!有这会子着急,天天写写念念,有多少完不了的?”
17、临阵脱逃 [ lín zhèn tuō táo ]
释义:临到打仗时逃跑了。也比喻到了紧要关头退缩逃避。
出处:清·无名氏《官场维新记》第四回:“你们中国的兵勇,一到有起事来 ,不是半途溃散,便是临阵脱逃,那是不关我教习的事,在乎你们自己未雨绸缪的。”
18、屡战屡败 [ lǚ zhàn lǜ bài ]
释义:屡:多次。多次打仗多次失败。
出处:《晋书·桓温传》:“殷浩至洛阳修复园陵,经涉数年,屡战屡败,器械都尽。”
19、连战皆捷 [ lián zhàn jiē jié ]
释义:①打仗接连取得胜利。②今多指体育比赛或考试等接连取得好成绩。
出处:《宋书·自序》:“既连战皆捷,士马旌旗甚盛。”
20、马入华山 [ mǎ rù huá shān ]
释义:表示天下太平,不再打仗。
出处:《书·武成》:“乃偃武修文,归马于华山之阳,放牛于桃林之野,示天下弗服。”
21、能征惯战 [ néng zhēng guàn zhàn ]
释义:形容作战经验丰富,很能打仗。
出处: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四十三回:“足智多谋之士,能征惯战之将,何止一二千人。”
22、炮火连天 [ pào huǒ lián tiān ]
释义:形容炮火非常猛烈。
出处: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十六回:“这不过演放两三响已经这样了,何况炮火连天,亲临大敌呢,自然也要逃走了。”
23、匹马单枪 [ pǐ mǎ dān qiāng ]
释义:原指打仗时一个人上阵。现比喻行动没有人帮助。
出处:五代楚·汪遵《乌江》诗:“兵散弓残挫虎威,单枪匹马突重围。”
24、被甲执兵 [ pī jiǎ zhí bīng ]
释义:甲:古代打仗时军人穿的护身衣服。兵:兵器。身穿护身衣服,手握武器。指全副武装。
出处:北齐·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诫兵》:“吾见今非昔比世士大夫,才有气干,便倚赖之,不能被甲执兵,以卫社稷,但微行险服,逞弄拳腕。”
25、枪林弹雨 [ qiāng lín dàn yǔ ]
释义:枪杆象树林,子弹象下雨。形容战斗激烈。
出处:清 孙雨林《皖江血》:“此时人心一半改,结局真难测。且画策,枪林弹雨,木坏山颓,江城付劫灰。”
26、四面楚歌 [ sì miàn chǔ gē ]
释义:比喻陷入四面受敌、孤立无援的境地。
出处: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军壁垓下,兵少食尽,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。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,项王乃大惊,曰:‘汉皆已得楚乎?是何楚人之多也。’”
27、围魏救赵 [ wéi wèi jiù zhào ]
释义: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,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。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。
出处: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
28、无人之境 [ wú rén zhī jìng ]
释义:没有人居住的地方。
出处:宋·杨万里《国势中》:“不茸一垒,不置一卒,使寇之去来,如入无人之境。”
29、一鼓作气 [ yī gǔ zuò qì ]
释义:一鼓:第一次击鼓;作:振作;气:勇气。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。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,一口气把工作做完。
出处: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夫战,勇气也。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”
30、用兵如神 [ yòng bīng rú shén ]
释义:调兵遣将如同神人。形容善于指挥作战。
出处:明·施耐庵《水浒全传》第五十九回:“为头一个先生,姓樊,名瑞,绰号混世魔王,能呼风唤雨,用兵如神。”
形容去打仗的成语(58个)
••阅读 3025
形容去打仗的词语(3个)
(0)
纠错/补充
猜你喜欢
形容打仗简单的成语
白骨露野,兵连祸结,赤膊上阵,坚壁清野,揭竿而起,马革裹尸,炮火连天,破釜沉舟,枪林弹雨,全民皆兵,四面楚歌,围魏救赵,一马当先,用兵如神,有勇无谋,纸上谈兵,背水一战,兵荒马乱,草木皆兵,一鼓作气
形容打仗厉害的成语
白骨露野,孤立无援,旌旗蔽日,伶牙俐齿,马革裹尸,炮火连天,枪林弹雨,四面受敌,四面楚歌
形容即将打仗的成语
白骨露野,兵连祸结,赤膊上阵,坚壁清野,揭竿而起,马革裹尸,炮火连天,破釜沉舟,枪林弹雨,全民皆兵,四面楚歌,围魏救赵,一马当先,用兵如神,有勇无谋,纸上谈兵,背水一战,兵荒马乱,草木皆兵,一鼓作气
形容打仗去的胜利的成语
大获全胜,攻无不克,捷报频传,凯旋而归,势如破竹,战无不胜
形容打仗的成语确定
白骨露野,兵连祸结,赤膊上阵,坚壁清野,揭竿而起,马革裹尸,炮火连天,破釜沉舟,枪林弹雨,全民皆兵,四面楚歌,围魏救赵,一马当先,用兵如神,有勇无谋,纸上谈兵,背水一战,兵荒马乱,草木皆兵,一鼓作气
形容抬着棺材去打仗成语
置之死地
形容女人会打仗的成语
须眉巾帼,英姿飒爽
形容打仗场面的成语
暗渡陈仓,霸王别姬,白骨露野,百战不殆,背城一战,兵临城下,兵戈扰攘,兵戎相见,兵慌马乱,兵戈抢攘,兵连祸结,兵拏祸结,兵革之祸,兵连祸深,兵革互兴,惨不忍睹,残兵败将,乘胜追击,城下之盟,赤体上阵,赤地千里,赤膊上阵,出其不意,楚界汉河,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