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百端待举 [ bǎi duān dài jǔ ]
释义:有很多事情等着要兴办。
出处:周恩来《人民政协共同纲领草案的要点》:“经济建设是百端待举,但须有缓急轻重之分。”
2、成千上万 [ chéng qiān shàng wàn ]
释义:形容数量很多。
出处: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30回:“他看着那乌克斋、邓和公这班人,一帮动辄就是成千累万,未免就把世路人情看得容易了。”
3、触类旁通 [ chù lèi páng tōng ]
释义:触类: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;旁通:相互贯通。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,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。
出处: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引而伸之,触类而长之,天下之能事毕矣。”
4、触类而长 [ chù lèi ér cháng ]
释义:意指掌握一类事物知识或规律,就能据此而增长同类事物知识。
出处:语出《易·系辞上》:“引而伸之,触类而长之,天下之能事毕矣。”孔颖达疏:“谓触逢事类而增长之。”
5、旰食宵衣 [ gàn shí xiāo yī ]
释义:天色很晚才吃饭,天不亮就穿衣起来。形容勤于政事。
出处:南朝·陈·徐陵《陈文帝哀策文》:“勤民听政,旰食宵衣。”
6、见微知著 [ jiàn wēi zhī zhù ]
释义:见到事情的苗头,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。
出处:《韩非子·说林上》:“圣人见微以知萌,见端以知末,故见象箸而怖,知天下不足也。”宋·苏洵《辨奸论》:“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。”
7、举一反三 [ jǔ yī fǎn sān ]
释义:反:类推。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。
出处:《论语·述而》:“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
9、千头万绪 [ qiān tóu wàn xù ]
释义:绪:丝头。比喻事情的开端,头绪非常多。也形容事情复杂纷乱。
出处:三国魏·曹植《自试令》:“机等吹毛求疵,千端万绪,然终无可言者。”
10、日理万机 [ rì lǐ wàn jī ]
释义:理:处理,办理;万机:种种事务。形容政务繁忙,工作辛苦。
出处:《尚书·皋陶谟》:“兢兢业业,一日二日万机。”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相国、丞相,皆秦官,金印紫绶,掌丞天子助理万机。”
11、日不暇给 [ rì bù xiá jǐ ]
释义:暇:空闲;给:足够。指事情繁多,时间不够,来不及做完。
出处:《汉书·高帝纪下》:“虽日不暇给,规摹宏远矣。”
12、日无暇晷 [ rì wú xiá guǐ ]
释义:形容没有一点空闲的时候。
出处:清 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一回:“所讲的不是嫖经,便是赌局,花天酒地,闹个不休,车水马龙,日无暇晷。”
13、融会贯通 [ róng huì guàn tōng ]
释义:融会:融合领会;贯通:贯穿前后。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,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。
出处:《朱子全书·学三》:“举一而三反,闻一而知十,乃学者用功之深,穷理之熟,然后能融会贯通,以至于此。”
14、三思而后行 [ sān sī ér hòu xíng ]
释义:三:再三,表示多次。指经过反复考虑,然后再去做。
出处:《南齐书·公冶度》:“季文子三思而后行。”
15、思绪万千 [ sī xù wàn qiān ]
释义:思绪:思想的头绪。万千:极多。指思想的头绪相当多,思虑复杂多端。
16、闻一知十 [ wén yī zhī shí ]
释义: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。形容善于类推。
出处: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赐也何敢望回?回也闻一以知十,赐也闻一以知二。”
17、一日万机 [ yī rì wàn jī ]
释义:一天要处理成千上万件事(用在国家领导人)。
出处:《尚书·皋陶漠》:“兢兢业业,一日二日万几。”
18、一隅三反 [ yī yú sān fǎn ]
释义:从一件事物的情况、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、道理。
出处:《论语·述而》:“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
19、问羊知马 [ wèn yáng zhī mǎ ]
释义:比喻从旁推究,弄清楚事情真相。
出处:《汉书·赵广汉传》:“钩距者,设欲知马贾(价),则先问狗,已问羊,又问牛,然后及马。”
20、观隅反三 [ guān yú fǎn sān ]
释义:犹言举一反三。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。
出处:北魏·郦道元《〈水经注〉序》:“进无方一知二之机,退无观隅反三之慧。”
想很多事用什么词语形容(1个)
- 能事毕矣能事:擅长的本领;毕:尽。原指天下之能事尽在《易经》之中。后指本领用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