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安居乐业 [ ān jū lè yè ]
释义:安:安定;乐:喜爱,愉快;业:职业。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。
出处:《老子》:“民各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俗,乐其业,至老死不相往来。”《汉书·货殖列传》“各安其居而乐其业,甘其食而美其服。”
2、安枕而卧 [ ān zhěn ér wò ]
释义:放好枕头睡大觉。比喻太平无事,不必担忧。
出处:《史记·黥英列传》:“使布出于上计,山东非汉之有也;出于中计,胜败之数未可知也;出于下计,陛下安枕而卧矣。”
3、拔刀相助 [ bá dāo xiāng zhù ]
释义:旧小说中多指打抱不平。
出处:宋·释道元《景德传灯录》卷二十二:“师曰:‘路见不平,所以按剑。’”
4、彼倡此和 [ bǐ chàng cǐ hè ]
释义:和:附和;应和。比喻一方倡导,别一方效法;或互相配合,彼此呼应。
出处: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五十六回:“二人先通了郤克,然后谒见晋景公,内外同心,彼倡此和,不由晋景公不从。”
5、兵销革偃 [ bīng xiāo gé yǎn ]
释义:销毁兵器,放下甲盾。指太平无战事。
出处:前蜀·杜光庭《本命醮南斗词》:“垂回凶度厄之慈,开辍死上生之路,使一境之兵销革偃,四时之雨顺风调。”
6、倡而不和 [ chàng ér bù hè ]
释义:倡:同“唱”。和:响应。领唱无人应和。形容有人领导,但无人响应的冷清局面。
出处:汉·刘安《淮南子·缪称训》:“倡而不和,意而不戴。”
7、承平盛世 [ chéng píng shèng shì ]
释义:承平:太平。太平、兴盛的时代。
出处:《汉书·食货志》:“王莽因汉承平之业,匈奴称藩,百蛮宾服。”
8、春风和气 [ chūn fēng hé qì ]
释义:春天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。比喻对人态度和蔼可亲。
出处:明·无名氏《四马投唐》第二折:“既唐公不念前分仇,你放些个春风和气将他来待,免得咱一度可喜两度丑。”
9、春和景明 [ chūn hé jǐng míng ]
释义:春光和煦,风景鲜明艳丽。
出处: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至若春和景明,波澜不惊,上下天光,一碧万顷。”
10、此唱彼和 [ cǐ chàng bǐ hè ]
释义:这里唱,那里随声附和。比喻互相呼应。
出处:清·陈田《明诗纪事·己签序》:“与前七子隔绝数十年,而此唱彼和,声应气求,若出一轨。”
11、打抱不平 [ dǎ bào bù píng ]
释义:遇见不公平的事,挺身而出,帮助受欺负的一方。
出处:清·曾朴《孽海花》第三十五回:“不瞒两位说,老汉平生,最喜欢劫副教授济贫抑强扶弱抱打不平。”
12、倒载干戈 [ dào zài gān gē ]
释义:倒:把锋刃向里倒插着;载:陈设,放置;干戈:古代的两种兵器,泛指武器。把武器倒着放起来,比喻没有战争,天下太平。
出处:《礼记·乐记》:“倒载干戈,包之以虎皮……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。”
13、愤愤不平 [ fèn fèn bù píng ]
释义:愤愤:很生气的样子。心中不服,感到气愤。
出处: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十八回:“王子成父诸人,俱愤愤不平,请于桓公,欲劫鲁侯,以报曹沫之辱。”
14、丰亨豫大 [ fēng hēng yù dà ]
释义:形容富足兴盛的太平安乐景象。
出处:《周易·丰》:“丰亨,王假之。”《周易·豫》:“豫大有得,志大行也。”《朱子语类》:“宣政间有以夸侈为言者,小人却云当丰亨豫大之时,须是恁地侈泰方得,所以一面放肆,如何得不乱。”
15、风和日丽 [ fēng hé rì lì ]
释义:和风习习,阳光灿烂。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。
出处:清·吴趼人《痛史》:“是日风和日丽,众多官员,都来祭奠。”
16、风和日暖 [ fēng hé rì nuǎn ]
释义:风很平静,阳光暖人。
出处:宋·刘斧《青琐高义·别集》卷二:“不久,海上风和日暖。”
17、风平浪静 [ fēng píng làng jìng ]
释义:指没有风浪。比喻平静无事。
出处:宋·释普济《五灯会元》卷七:“僧问:‘风恬浪静时如何?’师曰:‘吹倒南墙。’”
18、风雨同舟 [ fēng yǔ tóng zhōu ]
释义: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,一起与风雨搏斗。比喻共同经历患难。
出处:《孙子·九地》:“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,当其同舟共济,遇风,其相救也如左右手。”
19、狗吠不惊 [ gǒu fèi bù jīng ]
释义:吠:狗叫声。狗偶尔的叫声不会引起惊慌。形容社会太平安定。
出处:《后汉书·岑熙传》:“(熙)迁魏郡太守,……视事二年,舆人歌之曰:‘我有枳棘,岑君伐之;有蟊贼,岑君遏之;狗吠不惊,足下生氂。’”
20、国泰民安 [ guó tài mín ān ]
释义:泰:平安,安定。国家太平,人民安乐。
出处:宋·吴自牧《梦梁录·山川神》:“每岁海潮太溢,冲激州城,春秋醮祭,诏命学士院,撰青词以祈国泰民安。”
21、公平合理 [ gōng píng hé lǐ ]
释义:指处理事情公正符合情理。
出处:毛泽东《三大运动的伟大胜利》:“只要美国政府愿意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,不再如过去那样用种种可耻的方法破坏和阻挠谈判的进行,则朝鲜的停战谈判是可能成功的。”
22、海不扬波 [ hǎi bù yáng bō ]
释义:比喻太平无事。
出处:明·程登吉《幼学琼林》第一卷:“道不拾遗,由在上有善政;海不扬波,知中国有圣人。”
23、海晏河清 [ hǎi yàn hé qīng ]
释义:黄河水清了,大海没有浪了。比喻天下太平。
出处:唐·郑锡《日中有王子赋》:“河清海晏,时和岁丰。”
24、含哺鼓腹 [ hán bǔ gǔ fù ]
释义:哺:口中所含的食物;鼓腹:鼓起肚子,即饱食。口含食物,手拍肚子。形容太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。
出处:《庄子·马蹄》:“夫赫胥氏之时,民居不知所为,行不知所之,含哺而熙,鼓腹而游,民能以此矣。”
25、河清海晏 [ hé qīng hǎi yàn ]
释义:河:黄河;晏:平静。黄河水清了,大海没有浪了。比喻天下太平。
出处:唐·郑锡《日中有王子赋》:“河清海晏,时和岁丰。”
26、和蔼可亲 [ hé ǎi kě qīn ]
释义:和蔼:和善。态度温和,容易接近。
出处: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二十九回:“原来这唐六轩唐观察为人极其和蔼可亲,见了人总是笑嘻嘻的。”
27、和颜悦色 [ hé yán yuè sè ]
释义:颜:面容;悦:愉快;色:脸色。脸色和霭喜悦。形容和善可亲。
出处:《论语·季氏》:“友便辟,友善柔、友便佞,损也。”邢昺疏:“善柔,谓面柔,和颜悦色以诱人者也。”
28、和璧隋珠 [ hé bì suí zhū ]
释义:比喻极珍贵的东西。
出处:《韩非子·解老》:“和氏之璧,不饰以五采;隋侯之珠,不饰以银黄;其质之美,物不足以饰之。”
29、和而不唱 [ hé ér bù chàng ]
释义:赞同别人的意见,不坚持自己的说法。
出处:《庄子·德充符》:“和而不唱,知不出乎四城。”
30、和衷共济 [ hé zhōng gòng jì ]
释义:衷:内心;济:渡。大家一条心,共同渡过江河。比喻同心协力,克服困难。
出处:《尚书·皋陶谟》:“同寅协恭和衷哉。”《国语·鲁语下》“夫苦匏不材于人,共济而已。”
关于战争和和平的成语(101个)
••阅读 3414
关于战争和和平的词语(1个)
(0)
纠错/补充
猜你喜欢
关于战争的成语10个字
兵不血刃,摧枯拉朽,孤军奋战,孤军深入,横扫千军,军令如山,千军万马,全军覆没,异军突起,兵贵神速
关于抗日战争的成语
傲然屹立,百战不殆,碧血丹心,不败之地,赤胆忠心,踌躇满志,道貌岸然,顶天立地,奋不顾身,锋芒毕露,风云人物,肝脑涂地,功成身退,攻无不克,光明磊落,毫不动摇,画蛇添足,尽忠竭力,精忠报国,居高临下,鞠躬尽瘁,决一死战,旷古未有,溃不成军,…
关于热爱和平的成语
安国富民,长治久安,繁荣富强,繁荣昌盛,国富民强,化干戈为玉帛,太平盛世,天下太平,兴旺发达,安居乐业
关于战争的成语和成语
哀兵必胜,暗渡陈仓,罢战息兵,白骨露野,百战不殆,背城一战,兵戈扰攘,兵戎相见,兵慌马乱,兵戈抢攘,兵连祸结,兵拏祸结,兵革之祸,兵连祸深,兵革互兴,城下之盟,赤壁鏖兵,赤地千里,赤膊上阵,冲锋陷阵,出其不意,出奇制胜,楚歌四面,楚界汉河,…
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成语
刀光剑影,化干戈为玉帛,马革裹尸,全民皆兵,铸剑为犁
关于和平的优美成语
安枕而卧,白雪难和,本固邦宁,彼倡此和,彼唱此和,兵慌马乱,兵连祸结,兵销革偃,倡而不和,长治久安,趁水和泥,承平盛世,重熙累洽,春和景明,春风和气,此唱彼和,倒载干戈,刀枪入库,鼎鼐调和,动荡不安,丰亨豫大,凤协鸾和,风和日丽,风和日暖,…
关于描写战争的成语
兵戎相见,赤膊上阵,冲锋陷阵,出奇制胜,大获全胜,打草惊蛇,刀枪入库,反复无常,风声鹤唳,腹背受敌,各自为战,孤军奋战,汗马功劳,胡服骑射,金戈铁甲,金戈铁马,来好息师,狼烟四起,连天烽火,龙战鱼骇,龙战玄黄,马放南山,马革裹尸,民不聊生,…
关于战争的四字成语
白骨露野,百万雄师,百战不殆,兵不血刃,兵临城下,兵戈扰攘,兵戎相见,兵无常势,兵慌马乱,兵连祸结,长驱直入,赤地千里,赤膊上阵,出其不意,楚界汉河,春秋无义战,摧枯拉朽,大动干戈,大张声势,大张旗鼓,打草惊蛇,倒载干戈,刀枪入库,伐罪吊民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