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不刊之论 [ bù kān zhī lùn ]
释义:刊:削除,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,有错误就削去。指正确的、不可修改的言论。
出处:汉·扬雄《答刘歆书》:“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。”
2、败法乱纪 [ bài fǎ luàn jì ]
释义:败坏法令,扰乱纪律。
出处: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:“便放志专行,威劫省禁,卑侮王僚,败法乱纪,坐召三台,专制朝政。”
3、法不阿贵 [ fǎ bù ē guì ]
释义:法:法律;阿:偏袒。法律即使是对高贵的人,有权势的人也不徇情。形容执法公正,法律面前人人平等。
出处:《韩非子·有度》:“法不阿贵,绳不绕曲。法之所加,智者弗能辞,勇者弗敢争,刑过不避大臣,赏善不遗匹夫。”
4、法不徇情 [ fǎ bù xùn qíng ]
释义:法:法律;徇:偏私;情:人情,私情。法律不徇私情。指执法公正,不讲私人感情。
出处: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七十二回:“居家为父子,受事为君臣,法不徇情,尔直深戒。”
5、法无可贷 [ fǎ wú kě dài ]
释义:指按法律不可宽恕。
出处:《清史稿·刑法志一》;“强盗分别法无可贷、情有可原,歼渠魁、赦胁从之义也。”
6、法出一门 [ fǎ chū yī mén ]
释义:指法律统一,前后一致,不能随意变通。
出处:《艺文类聚》卷五四引晋杜预《奏事》:“法出一门,然后人知恒禁,吏无淫巧,政明于上,民安于下。”
7、胡作非为 [ hú zuò fēi wéi ]
释义:胡:乱;非:不对。不顾法纪或舆论,毫无顾忌地做坏事。
出处: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十二回:“或诬好吃懒做,或诬胡作非为。”
8、化外之民 [ huà wài zhī mín ]
释义:化:开化;民:民众。文明地区以外的民众,即没有开化的民众。旧时统治阶级的偏见,指中国教化达不到、法律管不着的少数民族。
出处:《唐律疏义·名例》:“诸化外之人同类自相犯者,各依本俗法。”
9、结绳而治 [ jié shéng ér zhì ]
释义:原指上古没有文字,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治理天下。后也指社会清平,不用法律治国的空想。
出处:《周易·系辞下》:“上古结绳而治,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。”
10、金科玉条 [ jīn kē yù tiáo ]
释义:科、条:法律条文。原指完美的法律条文。后指不能更改、必须遵守的信条。
出处:汉·扬雄《剧秦美新》:“懿律嘉量,金科玉条。”
11、金口玉言 [ jīn kǒu yù yán ]
释义:旧时俗指皇帝说的话。现在指说出口不能改变的话(用在讽刺)。
出处:晋·夏侯湛《抵疑》:“今乃金口玉音,漠然沈默。使吾子栖迟穷巷,守此困极。”
12、尽善尽美 [ jìn shàn jìn měi ]
释义:极其完善,极其美好。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。
出处:《论语·八佾》:“子谓《韶》:‘尽美矣,又尽善也。’谓《武》:‘尽美矣,未尽善也。’”
13、居官守法 [ jū guān shǒu fǎ ]
释义:旧指做官要遵守法律法规。
出处: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:“常人安于故俗,学者溺于所闻,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,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。”
14、屦贱踊贵 [ jù jiàn yǒng guì ]
释义:原指被砍郐的人很多,致使鞋子价贱而踊价贵。后形容刑罚既重又滥。也比喻犯罪的人多。
出处:《左传·昭公三年》:“国之诸市,屦贱踊贵,民人痛疾。”
15、急急如律令 [ jí jí rú lǜ lìng ]
释义:本是汉代公文用语,后来道士或巫师亦用于符咒的末尾。如同法律命令,必须立即遵照执行。
出处:唐·白居易《祭龙文》:“若三日之内,一雨滂沱,是龙之灵,亦人之幸。礼无不报,神其听之!急急如律令。”
16、禁网疏阔 [ jìn wǎng shū kuò ]
释义:指法律过于宽容。
出处:汉荀悦《汉纪·哀帝纪上》:“及汉兴,禁网疏阔,未之匡正。”
17、例直禁简 [ lì zhí jìn jiǎn ]
释义:法律或禁令简单明了,人民就容易理解和遵守。
出处:《晋书·杜预传》:“例直易见,禁简允犯。”
18、罗织罪名 [ luó zhī zuì míng ]
释义:指捏造罪名,陷害无辜的人。
出处:《旧唐书·来俊臣传》:“招集无赖数百人,令其告事,共为罗织,千里响应。”
19、卖法市恩 [ mài fǎ shì ēn ]
释义:市:买。指玩忽法律而随意宽恕罪犯以求得好处。
出处:元·白仁甫《梧桐雨》楔子:“某也惜你骁勇,但国有定法,某不敢卖法市恩。送你上京,取圣断,如何?”
20、目无法纪 [ mù wú fǎ jì ]
释义:不把国家法律放在眼里。形容胡作非为,无法无天。
出处:清·孙雨林《皖江血》:“且尔捣毁学堂,亦属目无法纪。”
21、目无三尺 [ mù wú sān chǐ ]
释义:不把法制放在眼里。形容违法乱纪,胡作非为。三尺,指法律。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,故称。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,故称。
出处:清·王士祯《居易录续谈》:“光天化日之下,岂容奸孽余党,胆大泼天,目无三尺。”
22、目无王法 [ mù wú wáng fǎ ]
释义:不把国家的法律放在眼里。指人不受约束地胡作非为。
出处: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四十三回:“他如何敢拿了去,要起赎身的价银来,目无王法已极。”
23、弄法舞文 [ nòng fǎ wǔ wén ]
释义:弄、舞:耍弄,玩弄;法:法律;文:法令条文。指玩弄文字,曲解法律条文,以达到徇私舞弊的目的。
出处: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吏士舞文弄法,刻章伪书,不避刀锯之诛者,没于赂遗也。”
24、欺公罔法 [ qī gōng wǎng fǎ ]
释义:欺骗公众,无视法律。
出处: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十:“这一班光棍奴才,敢如此欺公罔法。”
25、牵强附会 [ qiān qiáng fù huì ]
释义:把本来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某种意义。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牵拉在一起,混为一谈。
出处:清 曾朴《孽海花》第11回:“后儒牵强附会,费尽心思,不知都是古今学不分明的缘故。”
26、窃钩窃国 [ qiè gōu qiè guó ]
释义:偷钩的要处死,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。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。
出处:《庄子·胠箧》:“彼窃钩者诛,窃国者为诸侯;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。”
27、清规戒律 [ qīng guī jiè lǜ ]
释义:原指佛教徒所遵守的规则和戒条。现比喻束缚人的繁琐不合理的规章制度。
出处:《释门正统》:“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,谓之清规。”
28、绳之以法 [ shéng zhī yǐ fǎ ]
释义:根据法律制裁。
出处:《后汉书·冯衍传》:“以文帝之明,而魏尚之忠,绳之以法则为罪,施之以德则为功。”
29、疏而不漏 [ shū ér bù lòu ]
释义:意思是天道公平,作恶就要受惩罚,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,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。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。
出处:《老子》:“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。”《魏书·任城王传》:“天网恢恢,疏而不漏。”
30、深文傅会 [ shēn wén fù huì ]
释义:牵强而苛细地援引法律条文陷人以罪。
出处:《明史·仁宗纪》:“吏或深文傅会,以致冤滥。”
形容法律严苛的成语(87个)
••阅读 2714
形容法律严苛的词语(2个)
(0)
纠错/补充
猜你喜欢
关于法律的优美成语
金科玉律,金科玉条,剧秦美新,尽善尽美
形容遵守法律的成语
败法乱纪,不刊之论,不徇私情,不法之徒,车水马龙,车填马隘,车马填门,车马骈阗,崇山峻岭,重山峻岭,此起彼伏,颠扑不破,多言多语,法不阿贵,法不徇情,放在眼里,废话连篇,奉公守法,各种各样,胡作非为,化外之民,接连不断,结绳而治,金口玉言,…
形容法律重要的成语
败法乱纪,不刊之论,不徇私情,不法之徒,车水马龙,车填马隘,车马填门,车马骈阗,崇山峻岭,重山峻岭,此起彼伏,颠扑不破,多言多语,法不阿贵,法不徇情,放在眼里,废话连篇,各种各样,胡作非为,化外之民,接连不断,结绳而治,金口玉言,金玉满堂,…
形容法律公平公正的成语
不偏不倚,不徇私情,持平之论,谠言直声,法不阿贵,法不徇情,肺石风清,大公无私,理直气壮
形容工作严苛的成语
刁钻刻薄,亟疾苛察,苛捐杂税,冷酷无情,罗织罪名,牵强附会,深文周内,深文周纳,手下留情,水清无鱼,水至清则无鱼,头会箕赋,头会箕敛,摇手触禁
形容轻视法律的成语
鄙夷不屑,不屑一顾,嗤之以鼻,得意忘形,等闲视之,负才傲物,高傲自大,骄傲自大,神气十足
形容讨论严苛的成语
刁钻刻薄,亟疾苛察,苛捐杂税,冷酷无情,罗织罪名,牵强附会,深文周内,深文周纳,手下留情,水清无鱼,水至清则无鱼,头会箕赋,头会箕敛,摇手触禁
形容法律条文的成语
败法乱纪,不刊之论,不徇私情,不法之徒,车水马龙,车填马隘,车马填门,车马骈阗,崇山峻岭,重山峻岭,此起彼伏,颠扑不破,多言多语,法不阿贵,法不徇情,放在眼里,废话连篇,各种各样,胡作非为,化外之民,接连不断,结绳而治,金口玉言,金玉满堂,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