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东倒西歪 [ dōng dǎo xī wāi ]
释义:指行走不稳,身不由主。也形容物体倾斜不正。
出处:元·曾瑞卿《留鞋记》第二折:“哎,却原来醉醺醺东倒西歪。”
2、飞沙走石 [ fēi shā zǒu shí ]
释义:沙土飞扬,石块滚动。形容风势狂暴。
出处:《三国志·吴志·陆凯传》:“苍梧、南海,岁有风瘴气之害,风则折木,飞沙转石,气则雾郁,飞鸟不经。”
3、风起云涌 [ fēng qǐ yún yǒng ]
释义:大风刮起,乌云涌现。比喻新事物相继兴起,声势很盛。
出处:宋·苏轼《后赤壁赋》:“划然长啸,草木震动,山鸣谷应,风起水涌。”
4、风潇雨晦 [ fēng xiāo yǔ huì ]
释义:形容风急雨骤,天色昏暗。也比喻形势险恶。
出处:《诗·郑风·风雨》:“风雨潇潇,鸡鸣胶胶,既见君子,云胡不瘳。风雨如晦,鸡鸣不已,既见君子,云胡不喜。”
5、风雨如晦 [ fēng yǔ rú huì ]
释义:指白天刮风下雨,天色暗得象黑夜一样。形容政治黑暗,社会不安。
出处:《诗经·郑风·风雨》:“风雨如晦,鸡鸣不已。”
6、飞砂走石 [ fēi shā zǒu shí ]
释义:砂土飞扬,小石翻滚。形容风力迅猛。
出处:唐·韩鄂《岁华纪丽·风》:“飞砂走石,风则从箕,月离于毕。”
7、狂风骤雨 [ kuáng fēng zhòu yǔ ]
释义:原形容大风大雨。后也比喻处境险恶或声势猛烈。
出处:《老子》第二十三章:“故飘风不终朝,骤雨不终日。”
8、马毛猬磔 [ mǎ máo wèi zhé ]
释义:形容狂风大作,气候恶劣。
出处:南朝·宋·鲍照《代出自蓟北门行》:“疾风冲塞起,沙砾自飘扬;马毛缩如猬,角弓不可张。”
9、声势浩大 [ shēng shì hào dà ]
释义:声势:声威和气势;浩:广大。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。
出处: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十六回:“其实他们空着没有一点事,也不见得怎么为患地方,不过声势浩大罢了。”
10、晓风残月 [ xiǎo fēng cán yuè ]
释义:拂晓风起,残月将落。常形容冷落凄凉的意境。也指歌妓的清唱。
出处:宋·柳永《雨霖铃》词:“今宵酒醒何处,杨柳岸,晓风残月。”
11、斜风细雨 [ xié fēng xì yǔ ]
释义:斜风:旁侧吹来的小风;细雨:小雨。形容小的风雨。
出处:唐·张志和《渔父》:“青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。”
12、暴风骤雨 [ bào fēng zhòu yǔ ]
释义:暴、骤:急速,突然。又猛又急的大风雨。比喻声势浩大,发展急速而猛烈。
出处:《老子》第二十三章:“故飘风不终朝,骤雨不终日。”
13、白浪掀天 [ bái làng xiān tiān ]
释义:掀:翻腾。形容风大浪高。
出处:唐·白居易《风雨晚泊》诗:“青苔扑地连春雨,白浪掀天尽日风。”
14、狂风暴雨 [ kuáng fēng bào yǔ ]
释义:指大风大雨。亦比喻猛烈的声势或处境险恶。
出处:元·杨显之《潇湘雨》第四折:“我沉吟罢仔细听来。原来是唤醒人狂风暴雨。”
15、天昏地暗 [ tiān hūn dì àn ]
释义:昏:天黑。天地昏黑无光。形容刮大风时漫天沙土的景象。也比喻政治腐败,社会黑暗。
出处:唐·韩愈《龙移》诗:“天昏地黑蛟龙移,雷惊电激雄雌随。”
16、寒风刺骨 [ hán fēng cì gǔ ]
释义:寒风刺骨意思为天气寒冷,寒冷的风似乎能吹进入的皮肤,直达骨头,并带来阵阵刺痛。
17、狂风大作 [ kuáng fēng dà zuò ]
释义:刮大风
出处: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79回:“初时穿林透树,次后走石飞砂,须臾白浪掀天,顷刻黑云覆地,红日无光,狂风大作。”
18、骤雨不终日 [ zhòu yǔ bù zhōng rì ]
释义:骤:急速;终:竟,从开始到末了;终日:整天。攀雨下不了整天。比喻势头很猛不能持久
出处:春秋·楚·李耳《老子》第23章:“飘风不终朝,骤雨不终日。”
19、狂风巨浪 [ kuáng fēng jù làng ]
释义:猛烈的风,巨大的浪。指来势迅猛或同时有强劲冲击力的变化
出处:姜树茂《渔岛怒潮》第17章:“打鱼的人要经得起狂风巨浪,打猎的人不怕虎豹豺狼。”
20、扬砂走石 [ yáng shā zǒu shí ]
释义:砂土飞扬,小石翻滚。形容风力迅猛
出处:《春秋纬》:“风从箕星,扬砂走石。”
形容风威力大词语(1个)
- 飘风不终朝飘风:暴风;朝:早晨。暴风刮不完一个早晨就会停息。比喻来势虽猛,但持续的时间不会长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