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聱牙佶屈 [ áo yá jí qū ]
释义:聱牙:不顺口;佶屈:曲折。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。
出处:唐·韩愈《进学解》:“周浩殷盘,佶屈聱牙。”
2、聱牙诘曲 [ áo yá jié qū ]
释义:聱牙:不顺口;诘曲:曲折。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。
出处:清·郑相如《汉林四传·开明君传》:“有荐伏生工《尚书》,上诏中大夫晁错至其家,从七岁好口授书文,聱牙诘曲。”
3、博士买驴 [ bó shì mǎi lǘ ]
释义:博士:古时官名。博士买了一头驴子,写了三纸契约,没有一个“驴”字。讥讽写文章长篇累牍而说不到点子上。
出处:北齐·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勉学》:“邺下谚曰:博士买驴,书券三纸,未有驴字。”
4、不以辞害志 [ bù yǐ cí hài zhì ]
释义:辞:文辞;志:作品的思想内容。原意是不因为只顾文辞而损害了对内容的理解。后也指写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辞而忽略文章的立意。
出处:《孟子·万章上》:“故说《诗》者不以文害辞,不以辞害志。”
5、辞不达意 [ cí bù dá yì ]
释义:辞:言辞;意:意思。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。
出处:《仪礼·聘礼》:“辞多则史,少则不达,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。”宋·惠洪《高安城隍庙记》:“盖五百年而书功烈者,辞不达意,余尝叹息之。”
6、词不逮理 [ cí bù dài lǐ ]
释义:词:言语,词句。逮:到;及。指说话、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不能充分、确切表达出思想感情。
出处:南朝·梁·王僧孺《太常敬子任府君传》:“少孺(枚乘)速而未工,长卿(司马相如)工而未速,孟坚(班固)辞不逮理,平子(张衡)意不及文。”
7、词不达意 [ cí bù dá yì ]
释义:词:言词;意:意思。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。
出处:《仪礼·聘礼》:“辞多则史,少则不达,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。”宋·惠洪《高安城隍庙记》:“盖五百年而书功烈者,辞不达意,余尝叹息之。”
8、辞不达义 [ cí bù dá yì ]
释义:指说话写文章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。
出处:语出《仪礼·聘礼》:“辞多则史,少则不达,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。”
9、顾此失彼 [ gù cǐ shī bǐ ]
释义:顾了这个,丢了那个。形容忙乱或慌张的情景。
出处: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七十六回:“分军为三:一军攻麦城,一军攻纪南城,大五率大军直捣郢都,彼疾雷不及掩耳,顾此失彼,二城若破,郢不守矣。”
10、狗屁不通 [ gǒu pì bù tōng ]
释义:指责别人说话或文章极不通顺。
出处:清·石玉昆《三侠五义》第35回:“柳老赖婚狼心推测,冯生联句狗屁不通。”
11、华而不实 [ huá ér bù shí ]
释义:华:开花。花开得好看,但不结果实。比喻外表好看,内容空虚。
出处:《左传·文公五年》:“且华而不实,怨之所聚也。”
12、哗众取宠 [ huá zhòng qǔ chǒng ]
释义:以浮夸的言论迎合群众,骗取群众的信赖和支持。
出处:《汉书·艺文志》:“然惑者既失精微,而辟者又随时扬抑,违离道本,苟以哗众取宠。”
13、画虎类犬 [ huà hǔ lèi quǎn ]
释义:类:象。画老虎不成,却象狗。比喻模仿不到家,反而不伦不类。
出处: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效季良不得,陷为天下轻薄子,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。”
14、疾雷不及掩耳 [ jí léi bù jí yǎn ěr ]
释义:突然响起雷声,使人来不及掩耳。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,使人来不及防备。
出处:《六韬·龙韬·军势》:“疾雷不及掩耳,迅电不及瞑目。”
15、空空如也 [ kōng kōng rú yě ]
释义:空空:诚恳,虚心。原形容诚恳、虚心的样子。现形容一无所有。
出处:《论语·子罕》:“有鄙夫问于我,空空如也,我叩其两端而竭焉。”
16、空洞无物 [ kōng dòng wú wù ]
释义:空空洞洞,没有什么内容。多指言谈、文章极其空泛。
出处: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排调》:“此中空洞无物,然容卿辈数百人。”
17、连篇累牍 [ lián piān lěi dú ]
释义:累:重叠;牍:古代写字的木片。形容篇幅过多,文辞冗长。
出处:《隋书·李谔传》:“连篇累牍,不出月露之形。”
18、牛头不对马嘴 [ niú tóu bù duì mǎ zuǐ ]
释义:比喻答非所问或两下不相合。
出处:明 冯梦龙《警世通言 苏知县罗衫再合》:“见鬼,大爷自姓高,是江西人,牛头不对马嘴!”
19、平淡无奇 [ píng dàn wú qí ]
释义:奇:特殊的。指事物或诗文平平常常,没有吸引人的地方。
出处: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19回:“听起安老爷这几句话,说得也平淡无奇。”
20、千篇一律 [ qiān piān yī lǜ ]
释义: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。指文章公式化。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,非常机械。
出处:南朝梁·钟嵘《诗品》卷中:“张公虽复千篇,犹一体耳。”宋·苏轼《答王庠书》:“今程试文字,千人一律,考官亦厌之。”
21、味同嚼蜡 [ wèi tóng jiáo cù ]
释义:象吃醋一样,没有一点儿味。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。
出处:《楞严经》卷八:“当横陈时,味同嚼醋。”
22、文不对题 [ wén bù duì tí ]
释义:文章里的意思跟题目对不上。指人说话或写文章不能针对主题。
出处:鲁迅《且介亭杂文二集 名人和名言》:“所以太炎先生的第三道策,其实是文不对题的。”
23、误入歧途 [ wù rù qí tú ]
释义:误:受惑;歧途:错误的道路。由于受煽惑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。
出处:清·无垢道人《八仙全传》第12回:“弟子方可日渐精进,不致误入歧途。”
24、言不由衷 [ yán bù yóu zhōng ]
释义:由:从;衷:内心。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,即说的不是真心话。指心口不一致。
出处:《左传·隐公三年》: “信不由中,质无益也。”杨伯峻注:“人言为信,中同衷。”
25、一无是处 [ yī wú shì chù ]
释义:是:对,正确。没有一点儿对的或好的地方。
出处:明·张岱《与胡季望》:“是犹三家村子,使之治山珍海错,烹饪燔炙,一无是处。明眼观之,只发一粲。”
26、杂乱无章 [ zá luàn wú zhāng ]
释义:章:条理。乱七八糟,没有条理。
出处:唐·韩愈《送孟东野序》:“其为言也,杂乱而无章。”
27、张冠李戴 [ zhāng guān lǐ dài ]
释义: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。比喻认错了对象,弄错了事实。
出处:明·田艺蘅《留青日札》卷二十二《张公帽赋》:“谚云:‘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。’有人作赋云:‘物各有主,貌贵相宜。窃张公之帽也,假李老而戴之。’”
28、指鹿为马 [ zhǐ lù wéi mǎ ]
释义:指着鹿,说是马。比喻故意颠倒黑白,混淆是非。
出处: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赵高欲为乱,恐群臣不听,乃先设验,持鹿献于二世,曰:‘马也。’二世笑曰:‘丞相误邪?谓鹿为马。’问左右,左右或默,或言马以阿顺赵高。”
29、不学无术 [ bù xué wú shù ]
释义:学:学问;术:技能。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。现指没有学问,没有本领。
出处:《汉书·霍光传赞》:“然光不学亡术,暗于大理。”
30、白话八股 [ bái huà bā gǔ ]
释义:用白话写的类似旧时八股式的文章。比喻指应命而写的刻板文章。
出处:鲁迅《南腔北调·“论语一年”》:“ 说是《论语》办到一年了,语堂先生命令我做文章。这实在好像出了‘《学而》一章’的题目,叫我做一篇白话八股一样。”
形容文章写的很差的成语(48个)
••阅读 3214
形容文章写的很差的词语(2个)
(0)
纠错/补充
猜你喜欢
太阳当作人来写的成语
光芒四射,全力以赴,日理万机,无所事事,宵衣旰食,许许多多,熠熠生辉
记叙和描写的好成语
不可胜纪,不可胜记,五石六鹢
形容写作文难写的成语
哀声叹气,风雨如晦,虎视耽耽,鞠躬尽瘁,随声附和,挺而走险,相形见绌,言简意赅
描写人作文写的好成语
笔下生花,才高八斗,妙笔生花,拍案叫绝,随心所欲,文不加点,文思敏捷,下笔如神,行云流水,栩栩如生,字字珠玉,下笔成章,一气呵成
波浪的描写的好成语
碧波荡漾,波光粼粼,波涛汹涌,风平浪静,骇浪惊涛,惊涛骇浪,狂风巨浪,澎湃汹涌,声势浩大,汹涌淜湃,汹涌澎湃,烟波浩淼,波澜壮阔,碧波浩渺
足球赛场面描写的成语
挥汗如雨,举世无双,举足轻重,你追我赶,热火朝天,如火如荼,摇旗呐喊,精彩绝伦
有关春天的环境描写的成语
百花齐放,姹紫嫣红,倡条冶叶,春兰秋菊,春光漏泄,春华秋实,春光明媚,春回大地,春山如笑,春意阑珊,春暖花开,春深似海,春晖寸草,春意盎然,春色满园,春色撩人,春笋怒发,春蛙秋蝉,春生秋杀,春花秋月,春风和气,繁花似锦,含苞欲放,红情绿意,…
名人写的美好的成语
取信于民,驷马难追,退避三舍,一言九鼎,一诺千金,真心诚意,推心置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