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黯然失色 [ àn rán shī sè ]
释义:黯然:心里不舒服、情绪低落的样子;失色:因惊恐而变以脸色。本指心怀不好,脸色难看。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,远远不如。
出处:南朝梁·江淹《别赋》:“黯然销魂者,惟别而已矣。”李善注:“黯然,失色貌”
2、不寒而栗 [ bù hán ér lì ]
释义:栗:畏惧,发抖。不冷而发抖。形容非常恐惧。
出处: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:“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,其后郡中不寒而栗,滑民佐吏为治。”
3、诚惶诚恐 [ 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]
释义:诚:实在,的确;惶:害怕;恐:畏惧。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。
出处:汉·杜诗《乞退郡疏》:“奉职无效,久窃禄位,令功臣怀愠,诚惶诚恐。”
4、触目惊心 [ chù mù jīng xīn ]
释义:看见某种严重情况,心里感到震惊。
出处:唐·韩愈《昌黎集·贞曜先生墓志铭》:“及其为诗,刿目怵心。”
5、措手不及 [ cuò shǒu bù jí ]
释义:措手:着手处理。来不及动手应付。指事出意外,一时无法对付。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千里独行》楔子:“咱今晚间,领着百十骑人马,偷营动寨,走一遭去,杀他个措手不及。”
6、大惊失色 [ dà jīng shī sè ]
释义:非常害怕,脸色都变了。
出处:《汉书·霍光传》:“群臣皆惊愕失色,莫敢发言。”
7、担惊受怕 [ dān jīng shòu pà ]
释义: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。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梧桐叶》第四折:“为兵戈担惊受恐。”
8、胆战心惊 [ dǎn zhàn xīn jīng ]
释义:战:通“颤”,发抖。形容十分害怕。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碧桃花》第三折:“不由我不心惊胆战,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。”
9、东躲西跑 [ dōng duǒ xī pǎo ]
释义:躲:躲藏,避开。形容四处逃散,分头躲藏。形容极为惊慌。
出处: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五回:“这番遇了秦叔宝,里外夹攻,杀得东躲西跑,南奔北窜。”
10、顿足失色 [ dùn zú shī sè ]
释义:顿足:跺脚。失色:因惊恐而变以脸色。形容十分惊慌。
出处: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:“成仓猝莫如所救,顿足失色。”
11、奉头鼠窜 [ fèng tóu shǔ cuàn ]
释义:奉:捧。抱着头,象老鼠那样惊慌逃跑。形容受到打击后狼狈逃跑。
出处:《汉书·蒯通传》:“始常山王、成安君故相与为刎颈之交,及争张黡、陈释之事,常山王奉头鼠窜,以归汉王。”
12、狗吠不惊 [ gǒu fèi bù jīng ]
释义:吠:狗叫声。狗偶尔的叫声不会引起惊慌。形容社会太平安定。
出处:《后汉书·岑熙传》:“(熙)迁魏郡太守,……视事二年,舆人歌之曰:‘我有枳棘,岑君伐之;有蟊贼,岑君遏之;狗吠不惊,足下生氂。’”
13、惶惶不可终日 [ huáng huáng bù kě zhōng rì ]
释义:惊慌地连一天都过不下去。形容惊恐不安到了极点。
出处:郭沫若《我怎样写和》:“敌人还有西进的模样,一般人都有惶惶不可终日的情形。”
14、惶恐不安 [ huáng kǒng bù ān ]
释义:内心害怕,十分不安。
出处:《汉书·王莽传下》:“人民正营,无所措手足。”唐·颜师古注:“正营,惶恐不安之意也。”
15、魂飞魄散 [ hún fēi pò sàn ]
释义:吓得连魂魄都离开人体飞散了。形容惊恐万分,极端害怕。
出处: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心之精爽,是谓魂魄;魂魄去之,何以能久?”
16、魂不附体 [ hún bù fù tǐ ]
释义:附:依附。灵魂离开了身体。形容极端惊恐或在某种事物诱惑下失去常态。
出处:元·乔梦符《金钱记》第一折:“使小生魂不附体。”
17、皇皇不可终日 [ huáng huáng bù kě zhōng rì ]
释义:惊慌地连一天都过不下去。形容惊恐不安到了极点。
出处:毛泽东《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》:“如果我们认识了以上这些矛盾,就知道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皇皇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。”
18、鹤唳风声 [ hè lì fēng shēng ]
释义:唳:鸟鸣。听到风声和鹤叫声,都疑心是追兵。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。
出处:《晋书·谢玄传》:“闻风声鹤唳,皆以为王师已至。”
19、慌慌张张 [ huāng huāng zhāng zhāng ]
释义:形容举止慌张,不稳重。
出处:明·冯梦龙《喻世明言·陈御史巧勘金钗钿》:“身上穿得整整齐齐,脚儿走得慌慌张张,望着园门欲进不进的。”
20、惶惶不安 [ huáng huáng bù ān ]
释义:惶:恐惧。内心害怕,十分不安。
出处:《汉书·王莽传下》:“人民正营,无所措手足。”唐·颜师古注:“正营,惶恐不安之意也。”
21、进退失据 [ jìn tuì shī jù ]
释义: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。形容无处容身。也指进退两难。
出处:《后汉书·樊英传》:“而子始以不訾之身,怒万乘之主;及其享受爵禄,又不闻匡救之术,进退无所据矣。”
22、惊惶失措 [ jīng huáng shī cuò ]
释义:由于惊慌,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。
出处:《北齐书·元晖业传》:“(元)孝友临刑,惊慌失措,晖业神色自若。”
23、惊魂未定 [ jīng hún wèi dìng ]
释义:指受惊后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。
出处:宋·苏轼《谢量移汝州表》:“只影自怜,命寄江湖之上;惊魂未定,梦游缧绁之中。”
24、惊弓之鸟 [ jīng gōng zhī niǎo ]
释义: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。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。
出处: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;《晋书·王鉴传》:“黩武之众易动,惊弓之鸟难安。”
25、惊恐万状 [ jīng kǒng wàn zhuàng ]
释义:形容害怕到了极点。
出处:宋·陈亮《谢杨解元启》:“忧患百罹而未艾,惊惶万壮而莫支。”
26、惊天动地 [ jīng tiān dòng dì ]
释义: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。
出处:唐·白居易《李白墓》诗:“可怜荒冢穷泉骨,曾有惊天动地文。”
27、鸡飞狗跳 [ jī fēi gǒu tiào ]
释义:把鸡吓得飞起来,把狗吓得到处乱跳。形容惊慌得乱成一团。
出处:茅盾《锻炼》:“然而陈克明却在这里想象,一方面疑神疑鬼,又一方面畏惧怨恨所造成的鸡飞狗跳、人人自危的情形。”
28、恐慌万状 [ kǒng huāng wàn zhuàng ]
释义:形容害怕惊慌到极点。
出处:毛泽东《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》:“到现在还传为笑谈的所谓‘十分动摇’、‘恐慌万状’两句话。”
29、六神不安 [ liù shén bǔ ān ]
释义:六神:道家认为人的心、肺、肝、肾、脾、胆各有神灵主宰,称为六神。形容惊慌着急,没了主意,不知如何才好。
出处:宋·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卷三十二:“凡人卧,头边勿安放火炉,令人六神不安。”
30、毛骨耸然 [ máo gǔ sǒng rán ]
释义:形容极度恐惧与惊慌。
出处: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·三孝廉让产立高名》:“许武叠两个指头,说将出来。言无数句,使听者毛骨耸然。”
形容惊慌惊慌的成语(83个)
••阅读 3394
(0)
纠错/补充
猜你喜欢
形容女人惊慌的成语
措手不及,大惊失色,慌不择路,慌慌张张,慌里慌张,进退失据,惊慌失措,惊魂未定,面如土色,手足无措,心惊肉跳,心绪不宁,胆战心惊,惊弓之鸟
形容人们惊慌的样子的成语
诚惶诚恐,惊慌失措
形容惊慌和紧张的成语
黯然失色,闭口不言,屏气慑息,不可终日,不知所措,诚恐诚惶,诚惶诚恐,丑媳妇免不得见公姑,怵惕恻隐,措手不及,大惊失色,大汗涔涔,怛然失色,担惊受怕,担惊受恐,担惊忍怕,胆丧心惊,胆丧魂消,胆丧魂惊,胆怯心虚,胆战心寒,胆战心摇,胆战心慌,…
形容惊慌恐惧的四字成语
不可终日,诚惶诚恐,重手累足,大惊失色,怛然失色,担惊受怕,胆丧心惊,胆战心寒,胆颤心寒,胆破心寒,胆裂魂飞,丢魂丧胆,丢魂丢魄,丢魂失魄,东躲西跑,动心怵目,奉头鼠窜,风声鹤唳,肤粟股栗,狗吠不惊,股战而栗,骨寒毛竖,骇人听闻,寒心酸鼻,…
惊慌害怕用一个成语来形容
闭口不言,不可终日,诚恐诚惶,诚惶诚恐,丑媳妇免不得见公姑,怵惕恻隐,大惊失色,怛然失色,担惊受怕,担惊受恐,担惊忍怕,胆丧心惊,胆丧魂消,胆丧魂惊,胆怯心虚,胆战心寒,胆战心摇,胆战心慌,胆颤心寒,胆战魂惊,胆裂魂飞,吊胆提心,丢魂丧胆,…
形容极度惊慌行为失常的样子写成语
惊慌失措,泰然自若,谈笑自若,张皇失措,处之泰然,惊惶失措
形容惊慌的成语是什么含的成语
措手不及,大惊失色,风声鹤唳,慌不择路,慌慌张张,慌里慌张,进退失据,惊恐万状,惊慌失措,惊魂未定,面如土色,手足无措,心惊肉跳,心绪不宁,草木皆兵,胆战心惊,惊弓之鸟
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样子写成语
不慌不忙,仓皇不定,从容不迫,惶恐不安,惶惶不安,魂不守舍,焦躁不安,惊悸不安,惊惶不安,惊慌失措,惊魂不定,局促不安,六神无主,六神不安,拍案惊奇,寝不安席,寝食不安,失魂落魄,手忙脚乱,手足无措,束手无策,泰然自若,忐忑不宁,忐忑不安,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