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辩口利舌 [ biàn kǒu lì cí ]
释义:指能言善辩,伶牙利嘴。
出处:汉·王充《论衡·物势》:“亦或辩口利舌,辞喻横出为胜。”
2、辩才无阂 [ biàn cái wú hé ]
释义:佛教语。指菩萨为人说法,义理通达,言辞流利,后泛指口才好,能辩论。
出处:《艺文类聚》卷七六引南朝梁王筠《国师草堂寺智者约法师碑》:“显证一乘,宣扬三慧,辩才无阂,游戏神通。”
3、辨如悬河 [ biàn rú xuán hé ]
释义:辨,通“辩”。犹言口若悬河。
出处:金·王若虚《后序》:“故士有读书万卷,辨如悬河,而不免为陋儒……唯其不合于大公至正之道故也。”
4、辨若悬河 [ biàn ruò xuán hé ]
释义:辨,通“辩”。犹言口若悬河。
出处:明·张居正《翰林院读书说》:“吾见一人焉,辨若悬河,藻若春工;含吐邹枚,方驾陆谢。”
5、出言成章 [ chū yán chéng zhāng ]
释义:本意是出言便成为规范,后多用以形容文思敏捷。
出处:《诗经·小雅·都人士》:“彼都人士,狐裘黄黄,其容不改,出言成章。”
6、出言有章 [ chū yán yǒu zhāng ]
释义:说话有条理。
出处:《诗经·小雅·都人士》:“彼都人士,狐裘黄黄,其容不改,出言有章。行归于周,万民所望。”
7、喋喋不休 [ dié dié bù xiū ]
释义:喋喋:形容说话多;体:停止。唠唠叨叨,说个没完没了。
出处:《汉书·张释之传》:“夫绛侯、东阳侯称为长者,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,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!”
8、对答如流 [ duì dá rú liú ]
释义:对答:回答。回答问话象流水一样快。形容口才好,反应快。
出处:《北史·李孝伯传》:“风容闲雅,应答如流。”
9、花言巧语 [ huā yán qiǎo yǔ ]
释义:原指铺张修饰、内容空泛的言语或文辞。后多指用来骗人的虚伪动听的话。
出处:《朱子语类》:“‘巧言’即今所谓花言巧语,如今世举子弄笔端做文字者是也。”
10、会道能说 [ huì dào néng shuō ]
释义:形容很会讲话。同“能说会道”。
出处:明·无名氏《渔樵闲话》第二折:“但熟甜瓜软处偏捏,蜡枪头会道能说。”
11、津津乐道 [ jīn jīn lè dào ]
释义: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。
出处:清·颐琐《黄绣球》第七回:“这位莱恩女杰,他才学固然卓越,但他也只从口讲指画入手,每遇乡愚,津津乐道。”
12、侃侃而谈 [ kǎn kǎn ér tán ]
释义:理直气壮、从容不迫地说话。
出处:《论语·乡党》:“朝,与下大夫言,侃侃如也。”
13、口若悬河 [ kǒu ruò xuán hé ]
释义:讲起话来滔滔不绝,象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。形容能说会辨,说起来没个完。
出处: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赏誉》:“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,注而不竭。”唐·韩愈《石鼓歌》:“安能以此上论列,愿借辩口如悬河。”
14、口齿伶俐 [ kǒu chǐ líng lì ]
释义:口齿:说话、言谈;伶俐:聪明,灵活。谈吐麻利,应付自如。形容口才好。
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三十三回:“宝玉素日虽然口角伶俐,此时一心却为金钏儿感伤,恨不得也身亡命殒。”
15、夸夸其谈 [ kuā kuā qí tán ]
释义: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。
出处:清 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:“进了书房门,听见杨执中夸夸而谈,知道是他已来了,进去作揖,同坐下。”
16、口如悬河 [ kǒu rú xuán hé ]
释义:形容能说会辨,说起来没个完。同“口若悬河”。
出处:唐·韩愈《石鼓歌》:“安能以此上论列,愿借辩口如悬河。”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第十七卷:“德称口如悬河,宾主颇也得合。”
17、利齿伶牙 [ lì chǐ líng yā ]
释义:伶:通“灵”,灵活,乖巧。能说会道。
出处:元·张国宾《合汗衫》第二折:“你休听那厮说短论长,那般的利齿伶牙。”
18、玲珑剔透 [ líng lóng tī tòu ]
释义:形容器物精致通明,结构细巧。也比喻人精明灵活。
出处:元·关汉卿《救风尘》第二折:“那厮爱女娘的心,见的便似驴共狗,卖弄他玲珑剔透。”
19、伶牙俐齿 [ líng yá lì chǐ ]
释义:形容人机灵,很会说话。
出处:元·吴昌龄《张天师》第三折:“你休那里便伶牙俐齿,调三干四,说人好歹,讦人暧昧,损人行止。”
20、利齿能牙 [ lì chǐ néng yá ]
释义:口齿伶俐,能说会道。
出处:元·张寿卿《红梨花》第一折:“这妮子使着呵,早妆聋做哑。泼贱才,堪人骂,再休来利齿能牙。”
21、利喙赡辞 [ lì huì shàn cí ]
释义:指口齿伶俐,辞令优美。
出处:唐·皇甫枚《三水小牍·王知古》:“睹其利喙赡辞,不觉前席。”
22、俐齿伶牙 [ lì chǐ líng yá ]
释义:指能说会道。
出处:元张国宾《合汗衫》第二折:“你休听那厮说短论长,那般的俐齿伶牙。”
23、能说会道 [ néng shuō huì dào ]
释义:形容很会讲话。
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七十四回:“仗着他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,又长了一张巧嘴,天天打扮的象个西施样子,在人跟前能说惯道,抓尖要强。”
24、能言巧辩 [ néng yán qiǎo biàn ]
释义:形容能说会道,善于言辩。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气英布》第一折:“恰才灵壁之战,项王遣使征布会,布与龙且有隙,称病不赴,若得能言巧辩之士,说他归降,纵项王驰还……破项王必矣。”
25、能言善辩 [ néng yán shàn biàn ]
释义:能:善于。形容能说会道,有辩才。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气英布》第一折:“恰才灵壁之战,项王遣使征布会,布与龙且有隙,称病不赴,若得能言巧辩之士,说他归降,纵项王驰还……破项王必矣。”
26、能说惯道 [ néng shuō guàn dào ]
释义:形容人口才好,很会讲话。
出处:明·无名氏《渔樵闲话》第三折:“但熟甜瓜软处偏捏,蜡枪头会道能说。”
27、巧言利口 [ qiǎo yán lì kǒu ]
释义:巧妙的言辞,锋利的口辩。
出处:汉·东方朔《非有先生论》:“三人皆诈伪,巧言利口以进其身。”
28、三寸不烂之舌 [ sān cùn bù làn zhī shé ]
释义: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。
出处: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:“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,强于百万之师。”
29、三寸之舌 [ sān cùn zhī shé ]
释义: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。
出处: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:“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,强于百万之师。”
30、舌尖口快 [ shé jiān kǒu kuài ]
释义:尖:尖锐,锋利。快:锐利,爽快。形容口舌伶俐,说话爽快。也指说话尖刻,不肯让人。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独角牛》第二折:“山海也似冤仇,我和他劈什么排,不是我舌尖口快。”
写出形容口才的好词语(1个)
- 身亡命殒身、命:生命;亡、殒:死亡。指人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