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唉声叹气 [ āi shēng tàn qì ]
释义:因伤感郁闷或悲痛而发出叹息的声音。
出处: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三十八:“终日价没心没想,哀声叹气。”
2、鼻息如雷 [ bí xī rú léi ]
释义:鼻息:鼾声。打呼噜的声音就象打雷一样响。形容熟睡时鼾声大作。
出处:宋·沈括《梦溪笔谈·人事》:“上使人微觇准所为,而准方酣寝于中书,鼻息如雷。”
3、不绝如缕 [ bù jué rú lǚ ]
释义:绝:断;缕:细线。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、气息等低沉微弱、时断时续。
出处:《公羊传·僖公四年》:“夷狄也,因亟痛中国,南夷与此狄交,中国不绝若线。”
4、不绝于耳 [ bù jué yú ěr ]
释义:绝:断。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。
出处:清·刘鹗《老残游记》第二回:“这是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。”
5、不露声色 [ bù lù shēng sè ]
释义:声:说话的声音;色:脸上的表情。心里的打算不在说话和脸色上显露出来。
出处:《资治通鉴·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》:“好以甘言啗人,而阴中伤之,不露辞色。”
6、不平则鸣 [ bù píng zé míng ]
释义:鸣:发出声音,指有所抒发或表示。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。
出处:唐·韩愈《送孟东野序》:“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。”
7、穿云裂石 [ chuān yún liè shí ]
释义:穿破云天,震裂石头。形容声音高亢嘹亮。
出处:宋·苏轼《东坡乐府·〈水龙吟〉序》:“善吹铁笛,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。”
8、咄咄逼人 [ duō duō bī rén ]
释义:咄咄:使人惊奇的声音。形容气势汹汹,盛气凌人,使人难堪。也指形势发展迅速,给人压力。
出处:晋·卫铄《与释某书》:“卫有一弟子王逸少,甚能学卫真书,咄咄逼人。”
9、咄咄怪事 [ duō duō guài shì ]
释义:表示吃惊的声音。形容不合常理,难以理解的怪事。
出处: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黜免》:“殷中军(殷浩)被废在信安,终日恒书空作字,扬州吏民寻义逐之,窃视,唯作‘咄咄怪事’四字而已。”
10、咄嗟叱咤 [ duō jiē chì zhà ]
释义:咄嗟、叱咤:发怒时大声呵叱、吆喝。形容发怒时大声喊叫的声音。
出处:宋·苏辙《三国论》:“昔者项籍有百战百胜之威而执诸侯之柄,咄嗟叱咤奋其暴怒。”
11、低声细语 [ dī shēng xì yǔ ]
释义:形容小声说话。
出处:周而复《上海的早晨》第一部:“汤阿英在枕边低声细语说了最近的往来,时断时续,还是有些羞答答的,怕难为情。”
12、耳听八方 [ ěr tīng bā fāng ]
释义: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。形容人很机警。
出处:明 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53回:“为将之道:身临战场,务要眼观四处,耳听八方。”
13、扼腕叹息 [ è wǎn tàn xī ]
释义:扼:握住,抓住。握着手腕发出叹息的声音。形容十分激动地发出长叹的情态。
出处:晋·王隐《晋书·刘锟传》:“臣所以泣血宵呤扼腕长叹者也。”
14、发聋振聩 [ fā lóng zhèn kuì ]
释义:聩:耳聋。声音很大,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。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。
出处:清·袁枚《随园诗话补遗》:“此数言,振聋发聩,想当时必有曲士以经学谈诗者。”
16、蜂目豺声 [ fēng mù chái shēng ]
释义:眼睛象蜂,声音象豺。形容坏人的面貌声音。
出处:《左传·文公元年》:“蜂目而豺声,忍人也。”
17、俯仰唯唯 [ fǔ yǎng wéi wéi ]
释义:唯唯:答应的声音。点头答应。比喻谦卑地应付。
出处:唐·李朝威《柳毅传》:“毅撝退辞谢,俯仰唯唯。”
18、鼓衰力尽 [ gǔ shuāi lì jìn ]
释义:鼓:战鼓声。衰:微弱。战鼓声音微弱,力量已经用尽。形容战争接近失败时的惨状,也形容文章的末尾松懈无力。
19、咳声叹气 [ hāi shēng tàn qì ]
释义:因忧伤、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。
出处:《负曝闲谈》第六回:“江裴度无法,只得咳声叹气的出得行门,偏偏包车夫又不知去向,把他恨得跺脚。”
20、警愦觉聋 [ jǐng kuì jué lóng ]
释义:发出很大的声音,使昏聩的人觉醒,耳聋的人感知。比喻用语言文字等唤醒糊涂麻木的人。
出处:陈去病《论戏剧之有益》:“贤士大夫主持风教,固宜默握其权,时与厘定,以为警愦觉聋之助,初非徒娱心适志已也。”
21、历历在耳 [ lì lì zài ěr ]
释义:形容听到的某种声音清清楚楚地盘旋在耳边。
出处:宋·陈文蔚《祭朱先生》:“念昔暂违,今焉永诀,历历在耳,言犹未绝。”
22、米粒之珠 [ mǐ lì zhī zhū ]
释义:比喻细微弱小的东西。
出处:明·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53回:“料尔等米粒之珠,吐光不大;蝇翅飞舞,去而不远。”
23、呢喃细语 [ ní nán xì yǔ ]
释义:形容小声说话。
出处:《北史·隋·房陵王勇传》:“乃向西北奋飞,喃喃细语。”
24、气势汹汹 [ qì shì xiōng xiōng ]
释义:汹汹:气势盛大的样子。形容气势凶猛。
出处:《荀子·天论》:“君子不为小人之汹汹也辍行。”
25、气息奄奄 [ qì xī yān yān ]
释义:形容呼吸微弱,快要断气的样子。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,即将灭亡。
出处:晋·李密《陈情表》:“但以刘日薄西山,乞息奄奄,人命危浅,朝不虑夕。”
26、盛气凌人 [ shèng qì líng rén ]
释义:盛气:骄横的气焰;凌:欺凌。以骄横的气势压人。形容傲慢自大,气势逼人。
出处:不得盛气凌人,自取耻辱。 宋·朱熹《朱子全书·学五·教人》
27、奄奄一息 [ yǎn yǎn yī xī ]
释义:奄奄:呼吸微弱的样子。只剩下一口气。形容临近死亡。
出处: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八十七回:“惠王亲往问疾,见痤病势已重,奄奄一息。”
28、一丝两气 [ yī sī liǎng qì ]
释义:形容人呼吸微弱,将要断气的样子。
出处:元 岳伯川《铁拐李》第三折:“我才离了三朝五日,儿也这其间哭的你一丝两气。”
29、有气无力 [ yǒu qì wú lì ]
释义:形容说话声音微弱,作事精神不振。也形容体弱无力。
出处: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·吴衙内邻舟赴约》:“正不知舱中另有个替吃饭的,还饿得有气无力哩。”
30、淹淹一息 [ yān yān yī xī ]
释义:形容呼吸微弱,濒于死亡。同“奄奄一息”。
出处:《儒林外史》第十五回:“马二先生大惊,急上楼进房内去看,已是淹淹一息,头也抬不起来。”
形容声音微弱的成语(48个)
••阅读 2562
形容声音微弱的词语(1个)
(0)
纠错/补充
猜你喜欢
形容男主声音的成语
声如洪钟,抑扬顿挫,字正腔圆
想听见你的声音成语
百花争艳,傍花随柳,波光粼粼,草长莺飞,齿牙春色,重峦叠嶂,吹箫乞食,春华秋实,春和景明,春光明媚,春山如笑,春意阑珊,春暖花开,春树暮云,春深似海,春晖寸草,春意盎然,春寒料峭,春蚓秋蛇,春色满园,春色撩人,春笋怒发,春蛙秋蝉,春花秋月,…
用一些表示声音的词仿写成语
嘀嘀咕咕,叽叽喳喳,噼噼啪啪,乒乒乓乓
描写秋天雨的声音成语
哀声叹气,哀感顽艳,哀而不伤,爱莫能助,暗送秋波,黯然失色,黯然神伤,百无聊赖,百爪挠心,不上不下,不为已甚,不以为意,不动声色,不声不响,不情之请,不省人事,不绝如缕,不能自已,不足轻重,不露声色,侧目而视,插科打诨,缠绵悱恻,怅然若失,…
描写声音的英文成语
叮叮当当
带有动物声音的成语
风声鹤唳,狗吠不惊,鬼哭狼嚎,虎啸龙吟,虎啸风生,虎踞龙盘,鸡鸣犬吠,鸡鸣狗吠,惊慌失措,龙吟虎啸,龙腾虎啸,鸟哭猿啼,山崩川竭,水秀山明,万马齐喑,燕语莺呼,燕语莺啼,燕语莺声,咿咿哑哑,咿咿呀呀,莺啼燕语,莺声燕语,莺歌燕语,猿啼鹤怨,…
描写少女声音好听的成语
顿挫抑扬,沸反盈天,凤鸣鹤唳,风风韵韵,绘声绘色,金声玉润,金石丝竹,铿锵有力,林籁泉韵,绵言细语,袅袅余音,平步青云,锵金鸣玉,绕梁三日,乳声乳气,声音笑貌,婉转悠扬,宛转悠扬,唯唯诺诺,娓娓动听,无声无息,喧宾夺主,燕语莺声,洋洋盈耳,…
形容声音很响的成语
不可收拾,穿云裂石,地动山摇,儿女英雄,寂然无声,惊天动地,雷霆万钧,锣鼓喧天,千千万万,晴天霹雳,人声鼎沸,如雷贯耳,山摇地动,山崩地陷,声势浩大,声如洪钟,天塌地陷,土崩瓦解,五雷轰顶,响彻云霄,掌声雷动,震耳欲聋,响遏行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