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不寒而栗 [ bù hán ér lì ]
释义:栗:畏惧,发抖。不冷而发抖。形容非常恐惧。
出处: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:“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,其后郡中不寒而栗,滑民佐吏为治。”
2、诚惶诚恐 [ 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]
释义:诚:实在,的确;惶:害怕;恐:畏惧。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。
出处:汉·杜诗《乞退郡疏》:“奉职无效,久窃禄位,令功臣怀愠,诚惶诚恐。”
3、怛然失色 [ dá rán shī sè ]
释义:怛:畏惧,恐惧。指因害怕而变脸色。
出处:宋·苏洵《送石昌言舍人北使行》:“闻介马万骑驰过,剑槊相摩,终夜有声,人者怛然失色。”
4、大惊失色 [ dà jīng shī sè ]
释义:非常害怕,脸色都变了。
出处:《汉书·霍光传》:“群臣皆惊愕失色,莫敢发言。”
5、担惊受怕 [ dān jīng shòu pà ]
释义: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。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梧桐叶》第四折:“为兵戈担惊受恐。”
6、胆裂魂飞 [ dǎn liè hún fēi ]
释义:裂:破裂。魂:魂灵、神志。胆也破了,魂也飞了。形容极度害怕、恐慌。
出处:清·石玉昆《三侠五义》第一回:“秦凤一闻此言,胆裂魂飞,忙忙奏知李娘娘。”
7、胆战心寒 [ dǎn zhàn xīn hán ]
释义:战:发抖。形容害怕之极。
出处:《古今杂剧·楚昭王疏者下船》:“怕的是城荒国破,常子是胆战心寒。”
8、胆战心惊 [ dǎn zhàn xīn jīng ]
释义:战:通“颤”,发抖。形容十分害怕。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碧桃花》第三折:“不由我不心惊胆战,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。”
9、胆颤心惊 [ dǎn chàn xīn jīng ]
释义:颤:发抖。形容非常害怕。
出处:元·施惠《幽闺记·士女随迁》:“生长升平,谁曾惯遭离乱,苦怎言。胆颤心惊,如何可免。”
10、发短心长 [ fà duǎn xīn cháng ]
释义:发短:指年老;心长:智谋深。头发稀少,心计很多。形容年老而智谋高。
出处:《左传·昭公三年》:“彼其发短而心甚长,其或寝处我矣。”
11、骇人听闻 [ hài rén tīng wén ]
释义:骇:震惊。使人听了非常吃惊、害怕。
出处:宋·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·东角楼街巷》:“南通一巷,谓之界身,并是金银帛交易之所,屋宇雄壮,门面广阔,望之森然,每一交易,动即千万,骇人闻见。”
12、寒毛卓竖 [ hán máo zhuó shù ]
释义:汗毛都竖立起来。形容非常恐怖,或心情特别紧张害怕。
出处:《敦煌变文集·降魔变文》:“见者寒毛卓竖,舍利佛独自安然。”
13、寒心酸鼻 [ hán xīn suān bí ]
释义:寒心:心中战粟;酸鼻:鼻子辛酸。形容心里害怕而又悲痛。
出处:战国·楚·宋玉《高唐赋》:“感心动耳,回肠伤气。孤子寡妇,寒心酸鼻。”
14、汗流浃背 [ hàn liú jiā bèi ]
释义:浃:湿透。汗流得满背都是。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。现也形容出汗很多,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。
出处:《后汉书·伏皇后纪》:“操出,顾左右,汗流浃背。”
15、惶恐不安 [ huáng kǒng bù ān ]
释义:内心害怕,十分不安。
出处:《汉书·王莽传下》:“人民正营,无所措手足。”唐·颜师古注:“正营,惶恐不安之意也。”
16、魂飞魄散 [ hún fēi pò sàn ]
释义:吓得连魂魄都离开人体飞散了。形容惊恐万分,极端害怕。
出处: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心之精爽,是谓魂魄;魂魄去之,何以能久?”
17、惶惶不安 [ huáng huáng bù ān ]
释义:惶:恐惧。内心害怕,十分不安。
出处:《汉书·王莽传下》:“人民正营,无所措手足。”唐·颜师古注:“正营,惶恐不安之意也。”
18、噤若寒蝉 [ jìn ruò hán chán ]
释义:噤:闭口不作声。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。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。
出处:《后汉书·杜密传》:“刘胜位为大夫,见礼上宾,而知善不荐,闻恶无言,隐情惜己,自同寒蝉,此罪人也。”
19、惊愕失色 [ jīng è shī sè ]
释义:失色:由于受惊或害怕而面色苍白。惊恐得改变了神色。形容十分吃惊。
出处:《新编五代史平话·唐史·上卷》:“契丹以马军万人拒之于前,将士皆惊愕失色。”
20、惊心悼胆 [ jīng xīn dào dǎn ]
释义:悼:战栗。形容恐惧到极点。
出处:章炳麟《新方言·释言》卷上:“今人言惧,犹曰惊心悼胆。”
21、惊弓之鸟 [ jīng gōng zhī niǎo ]
释义: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。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。
出处: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;《晋书·王鉴传》:“黩武之众易动,惊弓之鸟难安。”
22、惊恐万状 [ jīng kǒng wàn zhuàng ]
释义:形容害怕到了极点。
出处:宋·陈亮《谢杨解元启》:“忧患百罹而未艾,惊惶万壮而莫支。”
23、恐慌万状 [ kǒng huāng wàn zhuàng ]
释义:形容害怕惊慌到极点。
出处:毛泽东《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》:“到现在还传为笑谈的所谓‘十分动摇’、‘恐慌万状’两句话。”
24、恇怯不前 [ kuāng qiè bù qián ]
释义:恇怯:恐惧畏缩。恐惧畏缩,不敢向前。
出处:《宋史·杨琼传》:“及闻清远之败,益恇怯不前。”
25、栗栗危惧 [ lì lì wēi jù ]
释义:栗栗:发抖的样子。形容非常害怕。
出处:《书·汤浩》:“栗栗危惧,若将陨于深渊。”
26、力不从心 [ lì bù cóng xīn ]
释义:心里想做,可是力量够不上。
出处:《后汉书·西域传》:“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,如诸国力不从心,东西南北自在也。”
27、脸无人色 [ liǎn wú rén sè ]
释义:形容极端恐惧。
28、毛发耸然 [ máo fā sǒng rán ]
释义:毛发竖起。极言惊骇、恐惧。同“毛发悚然”。
出处: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89回:“朵思见之,毛发耸然,回顾孟获曰:‘此乃神兵也!’”
29、毛骨耸然 [ máo gǔ sǒng rán ]
释义:形容极度恐惧与惊慌。
出处: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·三孝廉让产立高名》:“许武叠两个指头,说将出来。言无数句,使听者毛骨耸然。”
30、毛骨竦然 [ máo gǔ sǒng rán ]
释义:形容极度惊慌与恐惧。
出处:清·李渔《比目鱼·狐威》:“那些租户债户见了,赫得毛骨竦然。”
形容内心十分恐惧的成语是(111个)
••阅读 1169
形容内心十分恐惧的词语是(1个)
(0)
纠错/补充
猜你喜欢
老师十分严格的成语
疾言厉色,目光如炬,严词厉色
人内心感受温暖的成语
百感交集,荡气回肠,动人心魄,恩将仇报,扶老携幼,感人肺腑,感恩戴德,感激不尽,感慨万千,感激涕零,光明正大,红光满面,襟怀洒落,鞠躬尽瘁,廉洁奉公,满脸春风,满面红光,平心定气,沁人心脾,赏心悦目,舍己救人,神清气爽,身体力行,拾金不昧,…
内心平静内涵的成语
安分知足,安安心心,安心恬荡,安闲自得,安闲自在,不以为意,不慌不忙,不紧不慢,不能自已,沉声静气,此中三昧,从容不迫,从容自若,从容自如,得其三昧,动荡不安,动荡不定,风和日暖,风微浪稳,风平浪静,风平波息,风静浪平,海晏河清,海波不惊,…
形容人内心十分高兴的成语
冁然而笑,大喜若狂,得意忘形,怫然不悦,抚掌大笑,鼓舞欢忻,含笑九泉,横眉吐气,忽忽不乐,欢呼雀跃,欢喜若狂,欢声雷动,欢欣鼓舞,欢天喜地,欢欣若狂,皆大欢喜,近悦远来,惊喜若狂,惊喜欲狂,酒酣耳热,开眉笑眼,开眉展眼,哭丧着脸,乐不可支,…
人只有内心强大的成语
傲然挺立,不可动摇,不屈不挠,不拔之志,超世之才,钢筋铁骨,各种各样,毫不动摇,弘毅宽厚,坚强不屈,坚忍不拔,坚韧不拔,枯枝败叶,狂风暴雨,外柔内刚,铮铮铁汉,铮铮铁骨,知人待士,百折不挠,刚正不阿
描写人内心悲伤的成语
哀而不伤,哀毁瘠立,黯然销魂,悲不自胜,悲喜交加,悲从中来,悲喜交切,悲喜兼集,悲喜交并,悲喜交至,悲天悯人,悲痛欲绝,悲愁垂涕,踣地呼天,楚囚相对,触物伤情,触目崩心,触目恸心,捶胸跌脚,捶胸跌足,捶胸顿足,捶胸顿脚,摧心剖肝,大放悲声,…
描写人物内心痛苦的成语
哀哀欲绝,爱别离苦,按捺不住,黯然伤神,黯然销魂,百般折磨,悲从中来,悲愤填膺,悲痛欲绝,剥肤之痛,剥床以肤,诚心诚意,愁眉苦脸,愁肠百结,椎心泣血,春风得意,寸心如割,胆战心慌,翻来覆去,肝肠寸断,哽咽难言,哽咽难鸣,归心似箭,嚎啕大哭,…
代表内心伤感的成语
黯然失色,黯然神伤,黯然销魂,悲天悯人,悲痛欲绝,惨不忍睹,惨淡经营,惨无人道,惨绝人寰,触目伤怀,捶胸顿足,多愁善感,肝肠寸断,泪流满面,切肤之痛,人琴俱亡,如丧考妣,痛不欲生,痛定思痛,痛心疾首,万念俱灰,心如刀割,心烦意乱,一筹莫展,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