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1、比屋而封 [ bǐ wū ér fēng ]- 释义:指上古之世教化遍及四海,家家都有德行,堪受旌表。后泛称风俗淳美。 - 出处:《尚书大传》卷五:“周人可比屋而封。”汉·陆贾《新语·无为》:“尧舜之民,可比屋而封;桀纣之民,可比屋而诛者,教化使然也。” 
- 2、采风问俗 [ cǎi fēng wèn sú ]- 释义:采集歌谣,访问风俗。 - 出处:清·俞蛟《梦厂杂著·潮嘉风月》:“采风问俗,纪载宜详;品翠题红,篇章争丽。” 
- 3、东西南北 [ dōng xī nán běi ]- 释义:指四方、到处、各地、普天下或方向;亦指到处飘泊,行踪不定。 - 出处:《左传·襄公二十九年》:“东西南北,谁敢安处。” 《礼记·檀弓上》:“今丘(孔子)也,东西南北之人也。” 
- 4、断发文身 [ duàn fà wén shēn ]- 释义:剪短头发,身上刺着花纹。是古代某些民族的风俗。 - 出处:《左传·哀公七年》:“大伯端委以治周礼,仲雍嗣之,断发文身,祼以为饰,岂礼也哉。”《礼记·王制》:“东方曰夷,被发文身,有不火食者矣。” 
- 5、断发纹身 [ duàn fā wén shēn ]- 释义:剪短头发,身上刺着花纹。是古代某些民族的风俗。同“断发文身”。 - 出处:冯至《伍子胥》九:“在吴越的边境上还有许多野人,他们是断发纹身的。” 
- 6、敦世厉俗 [ dūn shì lì sú ]- 释义:使民俗敦厚,世风振兴。 - 出处:宋·苏轼《御试制科策》:“欲兴利除害,则无其人,欲敦世厉俗,则无其具。” 
- 7、风土人情 [ fēng tú rén qíng ]- 释义: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、礼节、习惯的总称。 - 出处:清 钮琇《觚剩 七月天》:“若就服食居处而言,以及风土人情之变,真堪发人一嘘。” 
- 8、肥冬瘦年 [ féi dōng shòu nián ]- 释义:南宋吴地风俗多重冬至而略岁节,冬至时家家互送节物,有“肥冬瘦年”之谚。见宋无名氏《豹隐纪谈》、宋范成大《吴郡志·风俗》。 
- 9、风俗人情 [ fēng sú rén qíng ]- 释义:指一地相沿而成的风尚、礼节、习惯等。 - 出处:唐·杜牧《唐故范阳卢秀才墓志》:“因言燕赵间山川夷险,教令风俗人情之所短长。” 
- 10、绘声绘色 [ huì shēng huì sè ]- 释义:把人物的声音、神色都描绘出来了。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。 - 出处:清 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17回:“绘声绘影,能令阅者拍案叫绝。” 
- 11、化民成俗 [ huà mín chéng sú ]- 释义:教化百姓,使形成良好的风尚。 - 出处: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学记》:“君子如欲化民成俗,其必由学乎?” 
- 12、化民易俗 [ huà mín yì sú ]- 释义:教化百姓,改变风俗。 - 出处: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学记》:“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,近者说而远者怀之。” 
- 13、毁风败俗 [ huǐ fēng bài sú ]- 释义:败坏良好的风俗。同“伤风败俗”。 - 出处:《晋书·刘毅传》:“毁风败俗,无益于化;古今之失,莫大于此。” 
- 14、积重难返 [ jī zhòng nán fǎn ]- 释义:重:程度深;返:回转。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思想作风或习惯,很难改变。 - 出处:《国语·晋语》:“重,无乃难迁乎?” 明·沈德符《万历野获编·一三·旧制一废难复》:“此又皆势处极重之难返者。” 
- 15、举止言谈 [ jǔ zhǐ yán tán ]- 释义:行为举动和说话言论。指人的外在风度。 - 出处:唐·杜牧《罪言》:“山东之人,叛且三五世矣,今之后生所见,言语举止,无非叛也,以为事理正当如此,沈酣入骨髓,无以为非者。” 
- 16、极重不反 [ jí zhòng bù fǎn ]- 释义:指长期形成的风俗、习惯、弊端或某种局面难以改变。用于消极方面。同“极重难返”。 - 出处:清·陈确《答张考夫书》:“今《大学》之为圣经,已成极重不反之势。” 
- 17、极重难返 [ jí zhòng nán fǎn ]- 释义:犹积重难返。指长期形成的风俗、习惯、弊端或某种局面难以改变。用于消极方面。 - 出处:清·顾炎武《日知录·苏松二府田赋之重》:“此固其极重难返之势,始于景定,讫于洪武,而征科之额,十倍于绍煕以前者也。” 
- 18、绝国殊俗 [ jué guó shū sú ]- 释义:绝国:异国。殊俗:不同的风俗。指身在异国不同风俗的地方。 - 出处:《文子·精诚》:“天下莫不仰上之德,象主之旨,绝国殊俗,莫不重译而至,非家至而人见之也。” 
- 19、披发文身 [ pī fà wén shēn ]- 释义:古代吴越一带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风俗。头发披散,身刺花纹。 - 出处:《礼记·王制》:“东方曰夷,被发文身,有不火食者矣。” 
- 20、人情世故 [ rén qíng shì gù ]- 释义:为人处世的道理。 - 出处:清·黄小配《廿载繁华梦》第三十回:“正是人情世故,转面炎凉。” 
- 21、伤风败俗 [ shāng fēng bài sú ]- 释义:伤、败:败坏。指败坏社会风俗。多用来遣责道德败坏的行为。 - 出处:唐·韩愈《论佛骨表》:“伤风败俗,传笑四方,非细事也。” 
- 22、世外桃源 [ shì wài táo yuán ]- 释义: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、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。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。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。 - 出处:晋·陶潜《桃花园记》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,没有遭到祸乱的美好地方。 
- 23、一举一动 [ yī jǔ yī dòng ]- 释义:指人的每一个动作。 - 出处: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七十四回:“可见古人一举一动,莫不令人归于正道,就是游戏之中,也都寓著劝世之意。” 
- 24、一团和气 [ yī tuán hé qì ]- 释义:本指态度和霭可亲。现也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,不讲原则。 - 出处:宋·朱熹《伊洛渊源录》卷三引《上蔡语录》:“明道终日坐,如泥塑人,然接人浑是一团和气。” 
- 26、比户可封 [ bǐ hù kě fēng ]- 释义:差不多每家每户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。用以泛指风俗淳美。 - 出处:见“比屋可封”。 
- 27、改俗迁风 [ gǎi sú qiān fēng ]- 释义:迁:改。改变风俗习气。 - 出处:《梁书·何胤传》:“兼以世道浇暮,争诈繁起,改俗迁风,良有未易。” 
- 28、被发文身 [ pī fà wén shēn ]- 释义:被发:散发;文身:身上刺花纹。原指古代吴越一代的风俗。后也用以泛指未开化地带的风俗。 - 出处:《礼记·王制》:“东方曰夷,被发文身。” 
- 29、入乡随俗 [ rù xiāng suí sú ]- 释义:到一个地方,就顺从当地的习俗。 - 出处:《庄子·山木》:“入其俗,从其令。” 
- 30、风通道会 [ fēng tōng dào huì ]- 释义:风:风俗,风气;通:通“同”,共同;会:共同。指风俗人情有共同之处 - 出处:宋·司马光《资治通鉴·晋穆帝永和十二年》:“晋王与君邻藩,虽山河阻绝,风通道会,故来修好,君何怪焉!” 
形容风俗文化的成语(44个)
••阅读 1637
形容风俗文化的词语(2个)
(0)
纠错/补充
猜你喜欢
有关弘扬茶文化的成语
游山玩水,春风拂面
关于足球文化的成语
动如脱兔,固若金汤,鬼使神差,后发制人,黄牌警告,群起攻之,神来之笔,势如破竹,无懈可击,心有灵犀,行云流水,登峰造极,纵横捭阖
有关思想文化的成语
安之若素,八斗之才,百家争鸣,百花齐放,百鸟朝凤,别有洞天,博大精深,博学多才,不学无术,不识之无,不通文墨,才华横溢,才高八斗,姹紫嫣红,超群绝伦,承先启后,出将入相,出类拔萃,粗俗之辈,大吉大利,大富大贵,大红大紫,殚见洽闻,独一无二,…
形容文化不高的成语
目不识丁,目不识字,目不知书,未识一丁,胸无点墨,眼不识丁,一丁不识,不识一丁
形容小吃文化的成语
飞禽走兽,接风洗尘,狧穅及米,数米量柴,水米无干,水米无交,太仓稊米,偷鸡不着蚀把米,为五斗米折腰,无米之炊,鱼米之地,鱼米之乡,饕餮盛宴
关于文化精神的成语
翻天覆地,功成名就,节节胜利,日新月异,事过境迁,势如破竹,雨后春笋,飞黄腾达
形容自己有文化的成语
八斗之才,博学多才,博古知今,博学多识,不栉进士,不露锋芒,才华横溢,才高八斗,超群绝伦,出口成章,出将入相,出类拔萃,大智若愚,殚见洽闻,独一无二,多才多艺,国士无双,后起之秀,见多识广,金玉满堂,锦心绣口,经天纬地,经明行修,立地书橱,…
和红色文化有关的成语
惨绿愁红,穿红着绿,大红大紫,鼓舞人心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