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白黑分明 [ bái hēi fēn míng ]
释义:比喻是非分得清楚。
出处:《汉书·薛宣传》:“所贬退称进,白黑分明。”
2、白纸黑字 [ bái zhǐ hēi zì ]
释义:白纸上写下了黑字。比喻有确凿的文字凭据,不容抵赖或悔改。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看钱奴买冤家债主》第二折:“不要闲说,白纸上写着黑字哩。若有反悔之人,罚宝钞……。”
3、拨云见日 [ bō yún jiàn rì ]
释义:拨开乌云见到太阳。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。也比喻疑团消除,心里顿时明白。
出处:《晋书·乐广传》:“此人之水镜,见之莹然,若披云雾而睹青天也。”
4、不愤不启 [ bù fèn bù qǐ ]
释义:愤: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。启:启发。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,不去启发他。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。
出处:《论语·述而》: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”
5、不知不觉 [ bù zhī bù jué ]
释义:知:知道;觉:觉察。没有意识到,没有觉察到。现多指未加注意。
出处:明·赵弼《两教辨》:“遂使昏愚之徒,听其妖诞,舍正从邪,醉生梦死,不知不觉。尧舜三代以前,未闻有此教。”
6、炳如观火 [ bǐng rú guān huǒ ]
释义:炳:光明、明亮、显著。形容看得清楚明白。
出处:鲁迅《坟·文化偏至论》:“其词秩然有条,各分大义,炳如观火。”
7、承前启后 [ chéng qián qǐ hòu ]
释义:承:承接;启:开创。承接前面的,开创后来的。指继承前人事业,为后人开辟道路。
出处:明·朱国祯《涌幢小品·曾有菴赠文》:“公承前草创,启后规模,此之功德,垂之永久。”
8、触景生情 [ chù jǐng shēng qíng ]
释义: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,引起联想,产生某种感情。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闺怨》曲:“风,吹灭残灯,不由的见景生情,伤心。”
9、春华秋实 [ chūn huá qiū shí ]
释义:华:花。春天开花,秋天结果。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。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。
出处:《后汉书》第五十二卷:“春发其华,秋收其实,有始有极,爱登其质。”
10、唇亡齿寒 [ chún wáng chǐ hán ]
释义:嘴唇没有了,牙齿就会感到寒冷。比喻利害密要相关。
出处:先秦·左丘明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:“谚所谓‘辅车相依,唇亡齿寒’者,其虞虢之谓也。”
11、当之无愧 [ dāng zhī wú kuì ]
释义:无愧:毫无愧色。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,无须感到惭愧。
出处:宋 欧阳修《回丁判官书》:“夫人有厚己而自如者,恃其中有所以当之而不愧也。”
12、道听途说 [ dào tīng tú shuō ]
释义:道、途:路。路上听来的、路上传播的话。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。
出处:《论语·阳货》:“道听而途说,德之弃也。”《汉书·艺文志》:“小说家者流,盖出于稗官,街谈巷语,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。”
13、得陇望蜀 [ dé lǒng wàng shǔ ]
释义:陇:指甘肃一带;蜀:指四川一带。已经取得陇右,还想攻取西蜀。比喻贪得无厌。
出处:《后汉书·岑彭传》:“人苦不知足,既平陇,复望蜀,每一发兵,头鬓为白。”
14、滴水穿石 [ dī shuǐ chuān shí ]
释义:水不断下滴,可以闹穿石头。比喻只要有恒心,不断努力,事情一定成功。
出处:宋·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:“绳锯木断,水滴石穿。”
15、洞若观火 [ dòng ruò guān huǒ ]
释义:洞:透彻。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,好象看火一样。
出处:《尚书·盘庚上》:“予若观火。”
16、独茧抽丝 [ dú jiǎn chōu sī ]
释义:比喻诗文条理清晰,脉络分明。亦比喻单相思。
出处:明·谢榛《四溟诗话》第一卷:“凡作近体,诵要好,听要好,观要好,讲要好。诵之行云流水,听之金声玉振,观之明霞散绮,讲之独茧抽丝。”
17、顿开茅塞 [ dùn kāi máo sè ]
释义:顿:立刻;茅塞: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。比喻思想忽然开窍,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。
出处: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山径之蹊间,介然用之而成路;为间不用,则茅塞之矣。今茅塞子之心矣。”
18、断壁残垣 [ duàn bì cán yuán ]
释义:残垣:倒了的短墙。残存和坍塌了的墙壁。形容残败的景象。
出处: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一百八回:“走到也是园滨文述农门首,抬头一看,只见断壁颓垣,荒凉满目,看那光景是被火烧的。”
19、耳濡目染 [ ěr rǔ mù rǎn ]
释义:濡:沾湿;染:沾染。耳朵经常听到,眼睛经常看到,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。
出处:唐·韩愈《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》:“目濡耳染,不学以能。”
20、耳聪目明 [ ěr cōng mù míng ]
释义:形容头脑清楚,眼光敏锐。
出处:《周易·鼎》:“耳目聪明。”
21、含糊其辞 [ hán hú qí cí ]
释义:话说得不清不楚,含含糊糊。形容有顾虑,不敢把话照直说出来。
出处:宋·袁燮《絜斋集》第十八卷:“是非予夺,多含糊其辞;公则不然,可则曰可,否则曰否。”
22、罕譬而喻 [ hǎn pì ér yù ]
释义:说话用不着多比方,都能听懂。形容话说得非常明白。
出处:《礼记·学记》:“其言也约而达,微而臧,罕譬而喻。”
23、赫赫之光 [ hè hè zhì guāng ]
释义:赫赫:显著貌。原指太阳的光明亮清晰。后比喻人享有很高的威望和声势。
出处:汉·杨雄《法言·五百》:“赫赫乎日之光,群目之用也。”
24、黑白分明 [ hēi bái fēn míng ]
释义:比喻事非界限很清楚。也形容字迹、画面清楚。
出处:汉·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保位权》:“黑白分明,然后民知所去就。”
25、豁然确斯 [ huò rán què sī ]
释义:指明白透彻。
出处: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俄而有无矣,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。”郭象注:“了无,则天地万物彼我是非豁然确斯也。”
26、坚持不懈 [ jiān chí bù xiè ]
释义:坚持到底,一点不忪懈。
出处:《清史稿 刘体重传》:“遇大雨,贼决河自卫。煦激励兵团,坚持不懈,贼穷蹙乞降,遂复濮洲。”
27、金声玉振 [ jīn shēng yù zhèn ]
释义:以钟发声,以磬收韵,奏乐从始至终。比喻音韵响亮、和谐。也比喻人的知识渊博,才学精到。
出处:《孟子·万章下》:“集大成也者,金声而玉振之也。金声也者,始条理也;玉振之也者,终条理也。始条理者,智之事也;终条理者,圣之事也。”
28、泾渭分明 [ jīng wèi fēn míng ]
释义:泾河水清,渭河水浑,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,清浊不混。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。
出处:《诗经·邶风·谷风》:“泾以渭浊,湜湜其沚。”
29、了如指掌 [ liǎo rú zhí zhǎng ]
释义: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,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。
出处:《论语·八佾》:“或问禘之说。子曰:‘不知也;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,其如示诸斯乎!’指其掌。”何晏集解引包咸曰:“孔子谓或人言知禘礼之说者,于天下之事,如指示掌中之物,言其易了。”
30、料敌若神 [ liào dí ruò shén ]
释义:形容对敌方活动预料非常准确。
出处:《旧唐书·郭子仪传》:“故太尉、兼中书令、上柱国、汾阳郡王、尚父子仪,天降人杰,生知王佐,训师如子,料敌如神。”
形容表述很清晰的成语(77个)
••阅读 1384
形容表述很清晰的词语(6个)
(0)
纠错/补充
猜你喜欢
形容清晰可见的成语
凤毛麟角,历历可数,寥若晨星,寥寥无几,屈指可数,一清二白,百里挑一
形容声音清晰响亮的成语是什么
穿云裂石,电闪雷鸣,惊天动地,铿锵有力,铿铿锵锵,狂风暴雨,朗朗上口,雷霆万钧,裂石流云,锣鼓喧天,晴天霹雳,人声鼎沸,如雷贯耳,山崩地裂,声如洪钟,书声琅琅,响彻云表,响彻云际,响彻云霄,心潮澎湃,音声如钟,游响停云,振聋发聩,震耳欲聋,…
形容画面清晰的成语
白纸黑字,白黑分明,班班可考,壁垒分明,炳如观火,擘两分星,不待蓍龟,参差不齐,层次分明,澈底澄清,澄清天下,达地知根,洞察秋毫,洞如观火,洞察一切,洞察其奸,洞悉其奸,洞悉无遗,洞烛其奸,洞彻事理,洞见肺腑,洞见其奸,洞见症结,洞鉴废兴,…
形容工作思路清晰的成语
博物通达,不愤不启,不明事理,不知不觉,层次分明,称心如意,承前启后,触景生情,唇亡齿寒,春华秋实,达地知根,当之无愧,重蹈覆辙,道听途说,得陇望蜀,滴水穿石,断壁残垣,惇信明义,耳濡目染,耳聪目明,含糊其辞,罕譬而喻,黑白分明,豁然确斯,…
形容画质清晰的成语
白黑分明,班班可考,壁垒分明,烂若披掌,了若指掌,料敌若神,清清楚楚,洞若观火
形容不清晰模糊的成语
不明真相,词不达意,糊里糊涂,迷离惝恍,迷离恍惚,迷离徜仿,渺渺茫茫,模棱两可,模模糊糊,暮色苍茫,五里雾中,隐隐约约,影影绰绰,云雾迷蒙,雾里看花
形容看得清晰的成语
白纸黑字,白黑分明,班班可考,壁垒分明,炳如观火,独茧抽丝,赫赫之光,金声玉振,泾渭分明,烂若披掌,历历可辨,了如指掌,了若指掌,了然于胸,料敌若神,脉络分明,明明白白,目不转睛,清清楚楚,全神贯注,如数家珍,无一不知,无所不知,无所不通,…
形容思想清晰的成语
含糊不清,胡思乱想,模棱两可,模模糊糊,前言不搭后语,稀里糊涂,心乱如麻,隐隐约约,晕头转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