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不寒而栗 [ bù hán ér lì ]
释义:栗:畏惧,发抖。不冷而发抖。形容非常恐惧。
出处: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:“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,其后郡中不寒而栗,滑民佐吏为治。”
2、不足为虑 [ bù zú wéi lǜ ]
释义:不值得忧虑担心。
出处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志·卫臻传》:“且合肥城固,不足为虑。”
3、诚惶诚恐 [ 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]
释义:诚:实在,的确;惶:害怕;恐:畏惧。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。
出处:汉·杜诗《乞退郡疏》:“奉职无效,久窃禄位,令功臣怀愠,诚惶诚恐。”
4、怛然失色 [ dá rán shī sè ]
释义:怛:畏惧,恐惧。指因害怕而变脸色。
出处:宋·苏洵《送石昌言舍人北使行》:“闻介马万骑驰过,剑槊相摩,终夜有声,人者怛然失色。”
5、大惊失色 [ dà jīng shī sè ]
释义:非常害怕,脸色都变了。
出处:《汉书·霍光传》:“群臣皆惊愕失色,莫敢发言。”
6、担惊受怕 [ dān jīng shòu pà ]
释义: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。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梧桐叶》第四折:“为兵戈担惊受恐。”
7、胆裂魂飞 [ dǎn liè hún fēi ]
释义:裂:破裂。魂:魂灵、神志。胆也破了,魂也飞了。形容极度害怕、恐慌。
出处:清·石玉昆《三侠五义》第一回:“秦凤一闻此言,胆裂魂飞,忙忙奏知李娘娘。”
8、胆战心寒 [ dǎn zhàn xīn hán ]
释义:战:发抖。形容害怕之极。
出处:《古今杂剧·楚昭王疏者下船》:“怕的是城荒国破,常子是胆战心寒。”
9、胆战心惊 [ dǎn zhàn xīn jīng ]
释义:战:通“颤”,发抖。形容十分害怕。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碧桃花》第三折:“不由我不心惊胆战,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。”
10、胆颤心惊 [ dǎn chàn xīn jīng ]
释义:颤:发抖。形容非常害怕。
出处:元·施惠《幽闺记·士女随迁》:“生长升平,谁曾惯遭离乱,苦怎言。胆颤心惊,如何可免。”
11、担惊受恐 [ dān jīng shòu kǒng ]
释义:担心害怕。指常处在惊吓、恐惧之中。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梧桐叶》第四折:“为兵戈担惊受恐。”
12、吊胆提心 [ diào dǎn tí xīn ]
释义:提心吊胆。形容非常担心或害怕。
出处: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二十五回:“一个个擦拳磨掌,吊胆提心的,只等姑娘一句话。”
13、骇人听闻 [ hài rén tīng wén ]
释义:骇:震惊。使人听了非常吃惊、害怕。
出处:宋·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·东角楼街巷》:“南通一巷,谓之界身,并是金银帛交易之所,屋宇雄壮,门面广阔,望之森然,每一交易,动即千万,骇人闻见。”
14、寒毛卓竖 [ hán máo zhuó shù ]
释义:汗毛都竖立起来。形容非常恐怖,或心情特别紧张害怕。
出处:《敦煌变文集·降魔变文》:“见者寒毛卓竖,舍利佛独自安然。”
15、寒心酸鼻 [ hán xīn suān bí ]
释义:寒心:心中战粟;酸鼻:鼻子辛酸。形容心里害怕而又悲痛。
出处:战国·楚·宋玉《高唐赋》:“感心动耳,回肠伤气。孤子寡妇,寒心酸鼻。”
16、汗流浃背 [ hàn liú jiā bèi ]
释义:浃:湿透。汗流得满背都是。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。现也形容出汗很多,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。
出处:《后汉书·伏皇后纪》:“操出,顾左右,汗流浃背。”
17、何患无辞 [ hé huàn wú cí ]
释义:何患:哪怕;辞:言辞。哪里用得着担心没有话说呢?常与“欲加之罪”连用,表示坏人诬陷好人时,无端捏造罪名,还说得振振有词。
出处:《左传·僖公十年》:“不有废也,君何以兴?欲加之罪,其无辞乎?”
18、后顾之忧 [ hòu gù zhī yōu ]
释义:顾:回头看。来自后方的忧患。指在前进过程中,担心后方发生问题。
出处:《魏书·李冲传》:“朕以仁明忠雅,委以台司之寄,使我出境无后顾之忧。”
19、患得患失 [ huàn dé huàn shī ]
释义:患:忧患,担心。担心得不到,得到了又担心失掉。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。
出处: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其未得之也,患得之;既得之,患失之。苟患失之,无所不至矣!”
20、惶恐不安 [ huáng kǒng bù ān ]
释义:内心害怕,十分不安。
出处:《汉书·王莽传下》:“人民正营,无所措手足。”唐·颜师古注:“正营,惶恐不安之意也。”
21、魂飞魄散 [ hún fēi pò sàn ]
释义:吓得连魂魄都离开人体飞散了。形容惊恐万分,极端害怕。
出处: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心之精爽,是谓魂魄;魂魄去之,何以能久?”
22、寒心消志 [ hán xīn xiāo zhì ]
释义:形容担心忧虑。同“寒心销志”。
出处:《梁书·武帝纪下》:“联寒心消志,为日久矣,每当食投箸,方眠彻枕,独坐怀忧,愤慨申旦,非为一人,百姓故耳。”
23、寒心销志 [ hán xīn xiāo zhì ]
释义:形容担心忧虑。同“寒心消志”。
出处:汉·邹阳《上书吴王》:“始孝文皇帝据关入立,寒心销志,不明求衣。”
24、惶惶不安 [ huáng huáng bù ān ]
释义:惶:恐惧。内心害怕,十分不安。
出处:《汉书·王莽传下》:“人民正营,无所措手足。”唐·颜师古注:“正营,惶恐不安之意也。”
25、魂飞胆战 [ hún fēi dǎn zhàn ]
释义:形容惊恐万分,极端害怕。同“魂飞魄散”。
出处:《敦煌变言集·难陀出家缘起》:“怕怖莫知为计,魂飞胆战心惟。”
26、噤若寒蝉 [ jìn ruò hán chán ]
释义:噤:闭口不作声。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。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。
出处:《后汉书·杜密传》:“刘胜位为大夫,见礼上宾,而知善不荐,闻恶无言,隐情惜己,自同寒蝉,此罪人也。”
27、惊魂未定 [ jīng hún wèi dìng ]
释义:指受惊后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。
出处:宋·苏轼《谢量移汝州表》:“只影自怜,命寄江湖之上;惊魂未定,梦游缧绁之中。”
28、惊愕失色 [ jīng è shī sè ]
释义:失色:由于受惊或害怕而面色苍白。惊恐得改变了神色。形容十分吃惊。
出处:《新编五代史平话·唐史·上卷》:“契丹以马军万人拒之于前,将士皆惊愕失色。”
29、惊弓之鸟 [ jīng gōng zhī niǎo ]
释义: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。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。
出处: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;《晋书·王鉴传》:“黩武之众易动,惊弓之鸟难安。”
30、惊恐万状 [ jīng kǒng wàn zhuàng ]
释义:形容害怕到了极点。
出处:宋·陈亮《谢杨解元启》:“忧患百罹而未艾,惊惶万壮而莫支。”
形容十分紧张担心的成语(104个)
••阅读 4263
形容十分紧张担心的词语(2个)
(0)
纠错/补充
猜你喜欢
描写紧张的心理活动的成语
屏气敛息,诚惶诚恐,触目惊心,大惊失色,寒心酸鼻,惶恐不安,急不可待,急急忙忙,惊天动地,惊心动魄,惊慌失色,惊魂未定,口不择言,六神无主,毛骨悚然,迫不及待,七上八下,热锅上的蚂蚁,任人宰割,如坐针毡,如履薄冰,手忙脚乱,手脚无措,手足无…
形容心理紧张焦虑的成语
百爪挠心,屏气敛息,不知所措,趁火抢劫,诚惶诚恐,触目惊心,大惊失色,怛然失色,担惊受怕,胆战心寒,胆裂魂飞,瞪目结舌,动魄惊心,骨寒毛竖,骇人听闻,寒心酸鼻,寒毛卓竖,汗不敢出,汗流满面,黑云压城城欲摧,惶恐不安,惶惶不安,魂飞魄散,火烧…
表示十分感谢的成语
恩将仇报,感同身受,感恩戴德,感激不尽,感激涕零,感遇忘身,结草衔环,敬谢不敏,千恩万谢,谢天谢地,感恩图报
内容心里紧张的成语
屏气慑息,屏气敛息,不知所措,不遑暇食,趁火抢劫,诚惶诚恐,措手不及,大惊失色,呆若木鸡,瞪眼咋舌,瞪目结舌,动魄惊心,寒毛卓竖,汗不敢出,黑云压城城欲摧,惶恐不安,慌不择路,慌慌张张,惶惶不安,魂不附体,魂飞魄散,急张拘诸,剑拔弩张,焦躁…
描写紧张时心里的成语
八公草木,拔刃张弩,屏气慑息,屏气敛息,不蔽风雨,不遑暇食,趁火抢劫,诚惶诚恐,触而即发,喘息未定,寸晷风檐,大汗涔涔,瞪眼咋舌,瞪目结舌,动魄惊心,风檐寸晷,寒毛卓竖,汗不敢出,汗出如渖,汗流满面,黑云压城城欲摧,惶恐不安,急处从宽,急张…
描写风十分凉爽的成语
金风送爽,清清爽爽,秋高气爽,秋高气肃,天高气爽
描写十分痛苦的成语
哀哀欲绝,阿毗地狱,爱别离苦,黯然伤神,黯然销魂,百般折磨,半子之谊,悲不自胜,悲从中来,悲天悯人,悲痛欲绝,剥肤之痛,剥床以肤,剥床及肤,不能自拔,苍生涂炭,缠绵悱恻,愁肠百结,楚楚可怜,创钜痛深,疮好忘痛,创剧痛深,捶胸顿足,摧心剖肝,…
表示非常紧张的成语
八公草木,拔刃张弩,屏气慑息,屏气敛息,不遑暇食,诚惶诚恐,瞪眼咋舌,瞪目结舌,动魄惊心,寒毛卓竖,汗不敢出,汗流满面,黑云压城城欲摧,惶恐不安,急不择言,急处从宽,急张拘诸,剑拔弩张,箭拔弩张,金鼓齐鸣,惊心动魄,惊魂未定,局促不安,理屈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