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挨三顶五 [ āi sān dǐng wǔ ]
释义:形容人多,连接不断。
出处:明·冯梦龙《平妖传》:“众人挨三顶四,簇拥将来,一个个伸出手来,求太医看脉。”
2、捱三顶五 [ āi sān dǐng wǔ ]
释义:形容人群拥挤,接连不断。
出处: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·卖油郎独占花魁》:“覆帐之后,宾客如市,捱三顶五,不得空闲。”
3、巴三览四 [ bā sān lǎn sì ]
释义:比喻说话拉扯,没有中心。
出处:元·萧德祥《杀狗劝夫》:“我说的丁一确二,你说的巴三览四。”
4、不成三瓦 [ bù chéng sān wǎ ]
释义:比喻不能要求齐全。
出处:《史记·龟策列传》:“物安可全乎?天尚不全。故室为屋,不成三瓦而陈之。”
5、不知肉味 [ bù zhī ròu wèi ]
释义: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,因而辨不出肉味。后形容专心学习,吃东西辨不出味道。也形容生活困难,无肉可吃。
出处:《论语·述而》:“子在齐闻《韶》,三月不知肉味。曰:‘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。”
6、八难三灾 [ bā nàn sān zāi ]
释义:比喻小孩生来多病。也形容经常遭遇不幸。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小张屠》第三折:“但有些八难三灾,一心斋戒。”
7、白璧三献 [ bái bì sān xiàn ]
释义:楚人和氏得玉璞,两献楚王,两遭刖足。第三次王使治璞,得白玉,琢以为璧,世称“和氏璧”。比喻不识良材或怀才不遇。
出处:见《韩非子·和氏》。
8、巴三揽四 [ bā sān lǎn sì ]
释义:形容说话东拉西扯。
出处:元·萧德祥《杀狗劝夫》第四折:“我说的丁一确二,你说的巴三揽四。”
9、不壹而三 [ bù yī ér sān ]
释义:指再三;多次。
出处:《孔子家语·弟子行》:“子贡既与卫将军文子言。适鲁,见孔子曰:‘卫将军文子问二三子之于赐,不壹而三焉。赐也辞,不获命;以所见者对矣。’”
10、垂涎三尺 [ chuí xián sān chǐ ]
释义:口水挂下三尺长。形容极其贪婪的样子。也形容非常眼热。
出处:唐 柳宗元《三戒》:“临江之人,略得麋麂,畜之。入门,群犬垂涎,扬尾皆来。”
11、此地无银三百两 [ cǐ dì wú yín sān bǎi liǎng ]
释义:比喻想要隐瞒掩饰,结果反而暴露。
出处:民间故事:有人把银子埋藏地下,上面留字写道:“此地无银三百两”。邻人阿二偷走了银子,也留字写道:“隔壁阿二不曾偷”。
12、攒三集五 [ cuán sān jí wǔ ]
释义:指三五成堆或成群地聚集在一起。
出处:冰心《寄小读者》十一:“忆起昨夜那些小孩子,接过礼物,攒三集五,聚精凝神,一层层打开包裹的光景。”
13、重三叠四 [ chóng sān dié sì ]
释义:形容多次重复。
出处:宋·朱熹《朱子语类》卷一百一十二:“本朝建官重三叠四,多少劳扰!此须大有为后痛更革之。”又卷一百一十八:“经书中所言只是一个道理,都重三叠四说在理,只是许多头面出来。”
14、重三迭四 [ chóng sān dié sì ]
释义:形容多次重复。
15、倒三颠四 [ dǎo sān diān sì ]
释义:形容言行无条理或神智不清,精神恍惚。
出处:明·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词话》第八十六回:“你信我奶奶~的,小大姐扶持你老人家一场,瞒上不瞒下,你老人家拿出箱子来,拣上色的与他两套。”
16、得其三昧 [ dé qí sān mèi ]
释义:三昧:梵语,意为正定。排除一切杂念,使心神平静,专心致志,达到悟境。引申为诀窍或精义。指在某方面造诣深湛,熟知精义。
出处:宋·苏轼《又赠老谦》:“泻汤旧得茶三昧。”
17、低三下四 [ dī sān xià sì ]
释义:形容态度卑贱低下也指工作性质卑贱低下。
出处:清 孔尚任《桃花扇 听稗》:“你嫌这里乱鬼当家别处寻主,只怕到那里低三下四还干旧营生。”
18、掉三寸舌 [ diào sān cùn shé ]
释义:掉:摆动,摇。玩弄口舌。多指进行游说。
出处: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且郦生一士,伏轼掉三寸之舌,下齐七十余城。”
19、丢三落四 [ diū sān là sì ]
释义:形容做事马虎粗心,不是丢了这个,就是忘了那个。
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六十七回:“咱们家没人,俗语说的‘夯雀儿先飞’,省的临时丢三落四的不齐全,令人笑话。”
20、鼎足而三 [ dǐng zú ér sān ]
释义: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。也泛指三个方面。
出处: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臣愿披腹心,输肝胆,效愚计,恐足下不能用也。诚能听臣之计,莫若两利而俱存之,三分天下,鼎足而居,其势莫敢先动。”
21、鼎足三分 [ dǐng zú sān fēn ]
释义:鼎:古代炊具,三足两耳。比喻三方分立,互相抗衡。
出处: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臣愿披腹心,输肝胆,效愚计,恐足下不能用也。诚能听臣之计,莫若两利而俱存之,三分天下,鼎足而居,其势莫敢先动。”
22、读书三到 [ dú shū sān dào ]
释义:形容读书十分认真。
出处:宋·朱熹《训学斋规》:“余尝谓读书有三到:谓心到,眼到,口到……三到之中,心到最紧。”
23、读书三余 [ dú shū sān yú ]
释义:余:冬者岁之余,夜者日之余,阴雨者晴之余。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。
出处:《三国志·魏志·董遇传》云:“人有从学者,……从学者云,苦渴无日。遇言:‘当以三余。’或问:‘三余’之意。遇言:冬者岁之余,夜者日之余,阴雨者晴之余。”
24、鼎分三足 [ dǐng fēn sān zú ]
释义:比喻三方分立,互相抗衡。同“鼎足三分”。
出处:《水浒传》第二十回:“今番克敌制胜,谁人及得先生良法。正是鼎分三足,缺一不可。先生不必推却。”
25、二三其德 [ èr sān qí dé ]
释义:二三:不专一。形容三心二意。
出处:《诗经·卫风·氓》:“士也罔极,二三其德。”
26、二三其意 [ èr sān qí yì ]
释义:即三心二意。指心意不专一,反复无常。
出处:《三国志·袁绍传》裴松之注引《汉晋春秋》:“是时外为御难,内实乞罪,既不见赦,而屠各二三其心,临阵叛戾。”
27、二桃杀三士 [ èr táo shā sān shì ]
释义:将两个桃子赐给三个壮士,三壮士因相争而死。比喻借刀杀人。
出处:《宴子春秋·谏下二十四》
28、二满三平 [ èr mǎn sān píng ]
释义:比喻生活过得去,很满足。同“三平二满”。
出处:宋·陈亮《三部乐·七月送丘宗卿使虏》词:“小屈穹庐,胆二满三平,共劳均佚。”
29、二心三意 [ èr xīn sān yì ]
释义:想这样又想那样。形容意念不专,主意不定。同“三心二意”。
出处:明·方汝浩《禅真逸史》第六回:“念佛是一桩正事,岂有二心三意?”
30、二三君子 [ èr sān jūn zǐ ]
释义:犹二三子。
出处: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主晋祀者,非君而谁,天实置之,而二三子以为己力,不亦诬乎。”《汉书·楚元王传》:“故下明诏,试《左氏》可立不,遣近臣奉指衔命,将以辅弱扶微,与二三君子比意同力,冀得废遗。”
35的词语有哪些(10个)
- 一夕三迁1.一夜之间,几次迁徙。谓居处不宁。
- 三人六样话形容说法不一。
- 三元及第三元:科举时代乡试、会试、殿试都是第一名;及第:科举应试中选。从乡试到殿试都考中第一名。
- 三军暴骨三军:指所有军队;暴:晒。三军的尸骨暴露于战场。形容战败,使军士尸横战场。
- 三十六策1.犹言三十六计。
- 三十六计中国古代专讲军事谋略的兵书。约成书于明、清之际。分胜战计、敌战计、攻战计、混战计、并战计、败战计六套计谋,每套又分六计,全书共三十六计。每计由解语和按语两部分组成:解语多引用兵法和《易经》;按语是对解语的阐释,引用战例参证。
- 三十六雨指天下太平,五谷丰登。
- 三千世界佛教用语,指包括“三”种“千”数的大千世界。后泛指处处,即全世界的意思。
- 三尺童儿指年幼还不太懂事的儿童。
- 三尺童蒙指年幼还不太懂事的儿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