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大全

忠恕

 [  zhōnɡ shù  ]

基本释义

  • zhōnɡ shù
  • ㄓㄨㄥ ㄕㄨˋ
  • 忠恕
  • khn vkn

词典解释

⒈  儒家的一种道德规范。忠,谓尽心为人;恕,谓推己及人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儒家的一种道德规范。忠,谓尽心为人;恕,谓推己及人。

《论语·里仁》:“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”
朱熹 集注:“尽己之谓忠,推己之谓恕。”
《后汉书·章帝纪》:“体之以忠恕,文之以礼乐。”
宋 苏轼 《东坡志林·赵高李斯》:“夫以忠恕为心,而以平易为政,则上易知而下易达,虽有卖国之姦,无所投其隙,仓卒之变,无自发焉。”
《镜花缘》第十一回:“老兄以高货讨贱价,反説小弟克己,岂不失了‘忠恕之道’?”

国语辞典解释

⒈  竭尽心力并推己及人。

《论语·里仁》:「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」
《礼记·中庸》:「忠恕违道不远,施诸己而不愿,亦勿施于人。」

近义词、反义词

翻译

词语拆字

『忠恕』(zhong|shu|)同音词

  • 中书1.皇宫中的藏书。亦特指宫中记事的书。 2.官名。中书令的省称。汉设中书令,掌传宣诏令,以宦者为之,后多任用名望之士。《汉书.萧望之传》:"望之以为中书政本,宜以贤明之选。"晋庾亮《让中书令表》:"国恩不已,复以臣领中书。"隋唐以中书令﹑侍中﹑尚书令共议国政﹐俱为宰相﹐后因以中书称宰相。 3.官名。中书舍人的省称。隋﹑唐时为中书省的属官。明清废中书省,于内阁设中书舍人,掌撰拟﹑缮写之事。 4.官署名。唐代的中书省﹑宋代的政事堂,亦直称为"中书"。 5.毛笔的别称,"中书君"的省称。
  • 柊树1.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叶子卵形,花白色,有香气。供观赏。
  • 众书1.指各种经书。
  • 众庶1.众民;百姓。
  • 众数1.统计分布中频率最大的变量的值;最频繁出现的值;最普通的值。
  • 仲叔1.指兄弟中排行第二者。 2.泛指兄弟﹑弟弟。 3.犹伯仲。评论人的才能时,比喻不相上下。 4.复姓。春秋卫有仲叔于奚。见《左传.成公二年》。
  • 仲舒1.汉哲学家﹑今文经学家董仲舒。专治《春秋公羊传》,强调"天人之际,合而为一"之说。
  • 中叔1.复姓。春秋时晋有中叔无忌,汉光武帝时有侍御史中叔僚。见《通志.氏族四》。
  • 中枢①天体运行的中心。借指中央或中央政府机关:中枢机关|四维分景纬,万象含中枢|展我此志业,期君持中枢。 ②事物中起主导作用的部分:指挥中枢|中枢神经|交通中枢。
  • 中孰1.亦作"中熟"。 2.中等的年成。
(0)
纠错/补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