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大全

三复

 [  sān fù  ]

基本释义

  • sān fù
  • ㄙㄢ ㄈㄨˋ
  • 三複
  • dg tjt

词典解释

⒈  犹言三遍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犹言三遍。

《新唐书·忠义传中·张巡》:“读书不过三復,终身不忘。”

⒉  谓反复诵读。参见“三復白圭”。

晋 陶潜 《答庞参军》诗序:“三復来貺,欲罢不能。”
唐 李白 《任城寺大钟铭》:“天书褒荣,辉之简牘,稽首三復,子孙其传。”
金 宇文虚中 《姑苏滕惇礼榜所居阁曰斋心》诗:“老夫未涉天游趣,三復《南华》第四篇。”
董必武 《我国抗战四周年之民主政治》:“‘以身教者从,以言教者讼。’这两句古语,值得政府当局三复的。”

国语辞典解释

⒈  反复诵读。

《论语·先进》:「南容三复白圭,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。」

近义词、反义词

    翻译

    词语拆字

    『三复』(san|fu|)同音词

    • 三伏初伏、中伏、末伏的总称。初伏一般在7月12日至22日之间;中伏在7月23日至8月1日之间;末伏在8月8日至18日之间。初伏和中伏各固定为十天,末伏视交伏早晚,十天或二十天不等。
    • 三福1.佛教语。求生净土者应当修行的三种福业:世福﹑戒福和行福。
    • 三甫1.明诗人余曰德字德甫,张佳允字肖甫,张九一字助甫,合称"三甫"。
    • 三府1.汉制,三公皆可开府,因称三公为"三府"。后世因之。亦用以泛称国家最高行政长官。 2.通判的别称。官品低于知府﹑同知,故称。
    • 三釜1.见"三鬴"。
    • 三辅西汉治理京畿地区三个长官的合称。景帝时分置左、右内史及都尉,合称“三辅”。武帝时改都尉为右扶风,治渭城以西;改右内史为京兆尹,治长安以东;改左内史为左冯(píng)翊,治长陵以北。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等。也指京城长安附近地区:衡(张衡)少善属文,游于三辅。
    • 三妇1.见"三妇艳"。
    • 三副1.指三种毛笔,即栗尾﹑枣核﹑散卓。 2.船员的职务名称。次于二副,一般掌管航用仪器﹑图书等,航行时轮流值班驾驶。
    • 三赋1.三篇赋。 2.唐代租﹑庸﹑调称"三赋"。
    • 三覆1.三处伏兵。 2.三度打败。 3.三度复审。
    (0)
    纠错/补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