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大全

氆氇

 [  pǔ lu  ]

基本释义

  • pǔ lu
  • ㄆㄨˇ ㄌㄨˇ
  • 氆氌
  • euo eqg

词典解释

⒈  藏族人民手工生产的一种毛织品,可以做衣服、床毯等,举行仪礼时也作为礼物赠人。

藏pulu;

引证解释

⒈  藏语音译,为我国西北少数民族手工生产的一种羊毛织品。可以做床毯、衣服等。

明 汤显祖 《紫钗记·河西款檄》:“俺帽结朝霞,袍穿氆氌。”
明 宋应星 《天工开物·褐毡》:“其氍毹、氆氌等名称,皆华夷各方语所命。”
《红楼梦》第一〇五回:“氆氌三十卷。”
清 魏源 《圣武记》卷五:“其下剌麻数百,皆偏袒右肩,红氆氌为衣。”

国语辞典解释

⒈  藏族地区所产的一种手工羊毛织品。种类甚多,一般用来当作衣服和坐垫等材料。

如:「这次民族文化展,校方特地展示一件用氆氇制成的藏族服饰。」

近义词、反义词

    翻译

    词语拆字

    『氆氇』(pu|lu|)同音词

    • 荹攎1.收取乱草。
    • 扑噜1. 象声词,形容物体抖动或跳动的声音。如:岸边的蛤蟆扑噜跳到水里去。
    • 扑鹿1.亦作"扑漉"。 2.象声词。形容拍翅声。
    • 扑碌1.象声词。形容物体落地声。
    • 扑漉1.见"扑鹿"。
    • 铺路1.铺设路面。引申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创造条件。
    • 蒱卢1.即蒲且。
    • 蒲卢1.即果蠃。一种细腰的蜂。《礼记.中庸》:"夫政也者,蒲卢也。"郑玄注:"蒲卢,蜾嬴,谓土蜂也。《诗》曰:'螟蛉有子,蜾嬴负之。'螟蛉,桑虫也,蒲卢取桑虫之子去而变化之,以成为己子,政之于百姓,若蒲卢之于桑虫然。"一说为芦苇。见朱熹集注。后因以"蒲卢"比喻对百姓的教化。 2.一种细腰的葫芦。 3.复姓。春秋时齐国有蒲卢胥。
    • 蒲芦1.蒲草和芦苇。 2.蒲且。 3.蚌蛤之属。
    • 仆虏1.奴仆。古以俘虏为家奴,故亦谓奴仆为仆虏。
    (0)
    纠错/补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