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时间: •阅读 1972
基本释义
- fú mǎnɡ
- ㄈㄨˊ ㄇㄤˇ
- 伏莽
- wdy ada
词典解释
⒈ 《易·同人》:“九三,伏戎于莽。”莽,丛生的草木。后以“伏莽”指军队埋伏在草莽中。亦指潜藏的寇盗。
引证解释
⒈ 莽,丛生的草木。后以“伏莽”指军队埋伏在草莽中。亦指潜藏的寇盗。
引《易·同人》:“九三,伏戎于莽。”
唐 李德裕 《授王元逵平章事制》:“始擒伏莽之戎,遽拔升天之险。”
清 黄宗羲 《阎公神道碑铭》:“伏莽一发,必不可支。”
孙中山 《上李鸿章书》:“方今伏莽时闻,灾荒频见。”
国语辞典解释
⒈ 本为军队藏匿草丛中,后世用以指隐伏的盗匪。
引《旧唐书·卷一·高祖本纪·史臣曰》:「由是攫金有耻,伏莽知非。」
近盗匪
近义词、反义词
翻译
词语拆字
『伏莽』(fu|mang|)同音词
- 负芒1.背负芒刺。语出《汉书.霍光传》:"宣帝始立,谒见高庙,大将军光从骖乘,上内严惮之,若有芒刺在背。"后以"负芒"喻局促不安。多指大臣权重,皇帝惮惧之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