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大全

和声

 [  hé shēnɡ  ]

基本释义

  • hé shēnɡ
  • ㄏㄜˊ ㄕㄥ
  • 和聲
  • t fnr
  • 名词形容词

词典解释

⒈  依据和弦的组成和相继进行谱成的音乐作品的结构。

harmony;

引证解释

⒈  和谐的乐音。

《左传·昭公二十一年》:“故和声入於耳,而藏於心。”
晋 袁宏 《后汉纪·明帝纪上》:“使丝竹与俎豆并存,羽旄与揖让俱用,正言与和声同发。”
宋 苏轼 《集英殿秋宴教坊词致语口号》:“高秋爽气明宫殿, 元祐 和声入管絃。”

⒉  调和声调;协和声调。

《书·舜典》:“声依永,律和声。”
孔 传:“言当依声律以和乐。”
周秉钧 注引 俞樾 曰:“依其所咏以定五声,是谓声依永。又患其不和也,而以六律六吕和之,是谓律和声。”
《旧唐书·音乐志三》:“礼惟崇德,乐以和声。”
刘师培 《文说》:“和声依永,八音於焉克谐;六律五声,五言於焉出纳。”

⒊  音乐术语。指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的规律同时发声。

⒋  词、曲中的衬词。原为歌曲中常由他人应和的部分,如“贺贺贺”、“何何何”之类。

宋 沉括 《梦溪笔谈·乐律一》:“诗之外,又有和声,则所谓曲也。古乐府皆有声有词,连属书之,如曰‘贺贺贺’、‘何何何’之类,皆和声也…… 唐 人乃以词填入曲中,不復用和声。”
况周颐 《蕙风词话》卷一:“唐 人朝成一诗,夕付管絃,往往声希节促,则加入和声。凡和声皆以实字填之,遂成为词。”

⒌  随声附和

明 李贽 《圣教小引》:“余自幼……尊 孔子 不知 孔夫子 何自可尊,所谓矮子观场,随人説研,和声而已。”
和谐的乐音。 《国语·周语下》:“夫耳内龢声,而口出美言,以为宪令,而布诸民,正之以度量,民以心力,从之不倦。”
韦昭 注:“耳闻龢声,则口有美言,此感於物也。”

国语辞典解释

⒈  歌曲中一人或众人应和的部分。

⒉  音乐上指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规律同时发声。

近义词、反义词

    翻译

    词语拆字

    『和声』(he|sheng|)同音词

    • 和胜1.犹言病愈,康复。
    • 和笙1.小笙。
    • 合生1.唐代一种以歌咏为主,伴随舞蹈的伎艺。 2.亦作"合笙"。宋代说书的一个流派。艺人当场指物赋诗,也称唱题目。其内容滑稽并含讽劝意味的,叫乔合生。
    • 合声1.谓声音符合节奏。 2.和声;和鸣。 3.犹齐声。 4.谓合二字成一字之音。
    • 合笙1.见"合生"。
    • 鹤笙1.指仙乐。
    • 何省1.何曾。犹言未曾。
    • 曷胜1.何胜。用反问语气表示不胜。
    • 龢声1.和谐的乐音。
    (0)
    纠错/补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