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大全

出次

 [  chū cì  ]

基本释义

  • chū cì
  • ㄔㄨ ㄘˋ
  • 出次
  • bm uq

词典解释

⒈  为悼念死者而避开正寝,出郊外暂住。

⒉  出军驻扎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为悼念死者而避开正寝,出郊外暂住。

《左传·文公四年》:“楚 人灭 江,秦伯 为之降服,出次,不举,过数。”
杜预 注:“出次,避正寝。”
《晋书·元帝纪》:“三月,帝素服出次,举哀三日。”
唐 吴兢 《贞观政要·仁恻》:“襄州 都督 张公谨 卒,太宗闻而嗟悼,出次发哀。”
清 方苞 《兄子道希墓志铭》:“余虽在外,遇期、功, 道希 必率诸弟出次。”

⒉  出军驻扎。

《宋书·索虏传》:“﹝ 江夏王 义恭 ﹞德望兼崇,风略遐被,即可三府文武,并被以中仪精卒,出次 徐 方,为众军节度。”
唐 柳宗元 《平淮夷雅·皇武》:“度 拜稽首,出次于东。天子饯之,罍斝是崇。”
清 方苞 《圣王亲征漠北颂》:“三月初吉,皇帝总六师,由中道出次 古北口。”

近义词、反义词

    翻译

    词语拆字

    『出次』(chu|ci|)同音词

    • 初次1.第一次。
    • 黜刺1.贬斥责罚。
    • 楚词1.见"楚辞"。
    • 楚祠1.指汉韩信的祠庙。信曾被封为楚王,故称其祠为楚祠。 2.指西楚霸王项羽的祠庙。
    • 楚辞总集名。西汉刘向辑。东汉王逸注。原收录战国楚人屈原、宋玉及西汉淮南小山等人的辞赋十六卷,后王逸补入己作一卷,成十七卷。主要作者为屈原。作品具有浓郁的楚地地方色彩和语言特征,富于抒情性。后世将此种文体称为“楚辞体”,因其中以屈原《离骚》一篇最著名,故又称为“骚体”。是与《诗经》并列的中国古典诗歌两大源头之一。
    • 出辞1.出外时辞行。 2.吐辞;说话。
    • 出刺1.出任州府长官。
    • 出赐1.支出,赐予。 2.谓出于尊长所赐。
    • 触刺1.抵触刺杀。
    • 除次1.设灵位祭奠。
    (1)
    纠错/补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