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大全

五经

 [  wǔ jīnɡ  ]

基本释义

  • wǔ jīnɡ
  • ㄨˇ ㄐ一ㄥ
  • 五經
  • gg x

词典解释

⒈  五部儒家经书,即易、书、诗、礼、春秋。

五代时始印五经。——宋·沈括《梦溪笔谈·活板》
遂通五经。——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

the Five Classics;

引证解释

⒈  五部儒家经典,即《诗》《书》《易》《礼》《春秋》。其称始于 汉武帝 建元 五年。其中《礼》, 汉 时指《仪礼》,后世指《礼记》;《春秋》,后世并《左传》而言。

汉 班固 《白虎通·五经》:“五经何谓?谓《易》、《尚书》、《诗》、《礼》、《春秋》也。”
《新唐书·百官志三》:“《周易》、《尚书》、《毛诗》、《左氏春秋》、《礼记》为五经。”

⒉  古代的五种礼制。

《礼记·祭统》:“礼有五经,莫重於祭。”
郑玄 注:“礼有五经,谓吉礼、凶礼、宾礼、军礼、嘉礼也。”

⒊  指德、义、礼、法、权辅弼国政的五项措施。

《管子·五辅》:“德有六兴,义有七体,礼有八经,法有五务,权有三度……故曰五经既布,然后逐姦民。”
尹知章 注:“六兴、七体、八经、五务、三度,此五者可以辅弼国政也。”

⒋  五脏的经脉。

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:“水精四布,五经并行。”
张隐菴 集注:“五经并行者,通灌于五藏之经脉也。”

⒌  中医以《素问》、《灵枢经》、《难经》、《金匮要略》、《甲乙经》为五经。

国语辞典解释

⒈  《易》、《书》、《诗》、《礼》、《春秋》五部经典,汉时订为五经。为儒家讲学的重要典籍。

近义词、反义词

    翻译

    词语拆字

    『五经』(wu|jing|)同音词

    • 吴京1.即今之南京。
    • 芜菁1.植物名。又名蔓菁。块根肉质,花黄色。块根可做蔬菜。俗称大头菜。
    • 五茎1.相传为颛顼时乐歌名。 2.犹五形。
    • 五旌1.指印度古因明学(即逻辑学)的五段推理法,后为新学三段推理法所代替。
    • 五精1.中医学名词。指心﹑肺﹑肝﹑脾﹑肾五脏的精气。 2.五方之星。
    • 五浄1.佛教语。谓色界四禅天中已证小乘不还果的圣者所生的"五净居天"。即无想天,无烦天,无热天,善见天和色究竟天。 2.佛教语。特许信众食用的五种肉食。即火净﹑刀净﹑爪净﹑蔫干净﹑鸟啄净。见《毗奈耶杂事》卷三六。
    • 物景1.景物。
    • 物竞1.互相竞争。 2.众人争向。
    • 物镜光学仪器(如显微镜、望远镜等)中靠近被观察物体的透镜或透镜组。物体发出的光先经过物镜形成实像,再经目镜放大以便观察。
    • 五京1.指唐代的中京长安﹑东京洛阳﹑西京凤翔﹑南京成都﹑北京太原。 2.指唐时渤海的上京龙泉府﹑中京显德府﹑东京龙原府﹑南京南海府﹑西京鸭渌府。 3.指辽的上京临潢府﹑东京辽阳府﹑中京大定府﹑南京析津府﹑西京大同府。 4.指金的上京会宁府﹑东京辽阳府﹑北京大定府﹑西京大同府﹑南京开封府。
    (0)
    纠错/补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