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大全

五教

 [  wǔ jiào  ]

基本释义

  • wǔ jiào
  • ㄨˇ ㄐ一ㄠˋ
  • 五教
  • gg ftbt

词典解释

⒈  五常之教。指父义、母慈、兄友、弟恭、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。古代练兵的五项内容。唐人对司徒的别称。佛教语。华严宗判教为五,即小教、始教、终教、顿教、圆教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五常之教。指父义、母慈、兄友、弟恭、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。

《书·舜典》:“汝作司徒,敬敷五教。”
孔 传:“布五常之教。”
《左传·文公十八年》:“举八元,使布五教于四方,父义、母慈、兄友、弟共、子孝。”
《旧唐书·玄宗纪下》:“敦风劝俗,五教攸光。”

⒉  古代练兵的五项内容。

《管子·兵法》:“五教,一曰教其目,以形色之旗;二曰教其身,以号令之数;三曰教其足,以进退之度;四曰教其手,以长短之利;五曰教其心,以赏罚之诚。五教各习,而士负以勇矣。”

⒊  唐 人对司徒的别称。

宋 孙光宪 《北梦琐言》卷五:“五教念女早寡,不能忘情,乃召门生故吏而告之。”
此指 唐 司徒 裴璩。宋 洪迈 《容斋四笔·官称别名》:“唐 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……太尉为掌武,司徒为五教。”

⒋  佛教语。华严宗判教为五,即小教、始教、终教、顿教、圆教。

唐 法藏 《华严经探玄记》卷一:“一、小乘教,二、大乘始教,三、终教,四、顿教,五、圆教……此上五教,非局判经。”

国语辞典解释

⒈  父义、母慈、兄友、弟恭、子孝,五种伦常教育。

《书经·舜典》:「汝作司徒,敬敷五教,在宽。」
汉·孔安国·传:「布五常之教。」
《左传·文公十八年》:「举八元,使布五教于四方,父义、母慈、兄友、弟共、子孝,内平外成。」

⒉  训练军队的五种方法。

《管子·兵法》:「五教,一曰教其以形色之旗,二曰教其身以号令之数,三曰教其足以进退之度,四曰教其手以长短之利,五曰教其心以赏罚之诚,五教各习,而士负以勇矣。」

⒊  唐代称司徒为五教。

宋·洪迈《容斋四笔·卷一五·官称别名》:「唐人好以它名标牓官称……,司徒为五教。」

⒋  中国佛教华严宗将佛教经典判分为五种教法。分别为小乘教,指宣说四圣谛、十二因缘的经典,如《阿含经》;大乘始教,指宣说一切皆空的经典,如《般若经》;大乘终教,指宣说真如缘起的经典,如《楞伽经》;顿教,指宣说顿悟教法的经典,如《维摩诘经》;圆教,指完全说一乘教理的经典,如《华严经》。华严宗认为五教中圆教是一切佛法的最究竟。借以推证华严经是诸经之王。

《华严经探玄记·卷一》:「一、小乘教,二、大乘始教,三、终教,四、顿教,五、圆教……此上五教非局判经。」

近义词、反义词

    翻译

    词语拆字

    『五教』(wu|jiao|)同音词

    • 无觉1.未睡醒。 2.没有知觉。
    • 五交1.五种非正道的交友。指势交﹑贿交﹑谈交﹑穷交﹑量交。
    • 五郊1.谓东郊﹑南郊﹑西郊﹑北郊﹑中郊。古代礼仪,帝王于五郊设祭迎气。立春之日,迎春于东郊,祭青帝句芒;立夏之日,迎夏于南郊,祭赤帝祝融;立秋前十八日,迎黄灵于中兆,祭黄帝后土;立秋之日,迎秋于西郊,祭白帝蓐收;立冬之日,迎冬于北郊,祭黑帝玄冥。
    • 诬矫1.虚伪做作﹔虚假不实。
    • 无骄1.不傲慢。
    • 无窖1.没有东西吃。
    • 午觉1.午睡。
    • 武教1.军事教育。
    • 误教1. 进行错误的或质量低劣的教学。
    • 悟觉1.觉悟。 2.睡醒。
    (0)
    纠错/补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