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大全

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,五十个寓言故事成语

迎刃而解,毛遂自荐,八仙过海,一鸣惊人纵虎归山,世外桃源,项庄舞剑,下笔成章衣无缝,呆若木鸡,怒发冲冠,鱼目混珠乐不思蜀,班门弄斧,走马观花,后来居上狼狈为奸,半途而废,得意洋洋,望梅止渴

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: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

  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 自相矛盾 杯弓蛇影

  螳螂捕蝉 亡羊补牢 人面兽心 无价之宝

  囫囵吞枣 庖丁解牛 起死回生 患得患失

  庸人自扰、拔苗助长、惊弓之鸟、滥竽充数

  愚公移山、买椟还珠 狐假虎威,爱屋及乌

  打草惊蛇,破镜重圆,才高八斗,一毛不拔

  迎刃而解,毛遂自荐,八仙过海,一鸣惊人

  纵虎归山,世外桃源,项庄舞剑,下笔成章

  天衣无缝,呆若木鸡,怒发冲冠,鱼目混珠

  乐不思蜀,班门弄斧,走马观花,后来居上

  狼狈为奸,半途而废,得意洋洋,望梅止渴

  塞翁失马,掩耳盗铃,叶公好龙,凿壁借光

  骄兵必败,磨杵成针,入木三分

  呕心沥血,才高八斗,伯乐相马!

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:拔苗助长

  拔苗助长

  古时候宋国有个人,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,心里很着急。 这天,他干脆下田动手把禾苗一株株地往上拔高一节。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 里,对家里的人说:"今天可把我累坏了!我一下子让禾苗长高了许多!" 他的儿子听了,连忙跑到田里去看。田里的禾苗全部枯萎了。

  寓意: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;谁如果违背规律蛮干,就必然受到惩罚。

  原文: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,芒芒然归,谓其人曰:"今日病矣!予助苗 长矣!"其子趋而往视之,苗则稿矣。 孟 子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

  画蛇添足

  楚国有个人搞祭祀活动。祭祀完了以后,取出一壶酒来赏给门人们喝。

  门人们见只有一壶酒,就互相约定说:"这壶酒几个人一起喝,肯定不够喝;如果一个人喝,才会有点剩余。我们可以一起在地上画蛇,谁先把蛇画好,这壶 酒就归谁喝。"

  于是,大家找来树枝和瓦片,飞快地在地上画了起来。

  有个人先画好了蛇,端起酒来正准备喝,发现别人都还没有画好,就一手端着酒壶,一手又接着画,并且一边画一边得意洋洋地说:"我还可以给蛇添几只 脚呢!"

  还没等他把蛇的脚画好,另一个人已把蛇画好了,他夺过酒壶说:"蛇本来 没有脚,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?" 说罢,他仰起脖子,"咕嘟咕嘟"地把酒喝光了。那个给蛇添脚的人楞楞地站在旁 边,眼巴巴地看着失去了一次喝酒的机会。

  寓意:把功夫用在做没有意义的事情上,就会失去宝贵的机会。

  原文:楚有祠者,赐其舍人卮酒,舍人相谓曰:"数人饮之不足,一人饮之有余。请画地为蛇,先成者饮酒。"一人蛇先成,引酒且饮之,乃左手持卮,右手画蛇曰:"吾能为之足。"未成,一个之蛇成,夺其卮,曰:"蛇固无足,子安能为之 足?"遂饮其酒。为蛇足者,终亡其酒。

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:自相矛盾

  自相矛盾,出自于《韩非子》,讲的是: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,说他的盾坚固得很,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,说他的矛锐利得很,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。有个围观的人问道: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”时,此人无以对答。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。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。语出《韩非子·难一》:“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,誉之曰:‘吾盾之坚,物莫能陷也。’又誉其矛曰:‘吾矛之利,於物无不陷也。’或曰:‘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?’其人弗能应也。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,不可同世而立。”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、不相应合。

  【汉语文字】自相矛盾

  【汉语拼音】zì xiāng máo dùn

  【出处】《韩非子·难一》

  【英文翻译】

  1. self-contradictory; inconsistent; paradoxical

  2. self-contradiction; antilogy

  3. to argue against oneself; to contradict oneself

  【成语解释】矛,长矛,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;盾:保护自己的盾牌。1.比喻一个人说话、行动前后抵触,不一致。2.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。

  【感情色彩】贬义词

  【成语用法】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。不能用于两方以上,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。

  【近义词】相互抵触、前后抵触

  【反义词】天衣无缝、自圆其说、无懈可击

  使用示例

  毛泽东《论持久战》:“英勇战斗于前,又放弃土地在后,不是自相矛盾吗?”。

  《资治通鉴·梁武帝太清二年》:“今二宫危逼,猾寇滔天,臣子当戮力同心,岂可自相矛盾?”

  出处

  “自相矛盾”出自《韩非子》。

  典故

  原文

 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,先誉其盾之坚,曰:“万物皆莫能陷之也。”俄而又誉其矛之利,曰:“吾矛之利,万物莫不陷也。”市人诘之曰:"以子之矛陷子之盾,何如?”其人弗能应也。众皆笑之。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。

  注释

  楚人:楚国人。

  鬻(yù):卖。

  誉,称赞,这里有夸耀,吹嘘的意思。

  陷:刺破,这里有“穿透”、“刺穿”的意思。

  利:锋利。

  以:用。

  弗:不 。

  应:回答。

  译文

 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,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,说:“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穿破它!”然后,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,说:“我的矛很锐利,无论什么东西都能穿破!”市场上的人质问他:“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,会怎么样?”,那个人不能回答。众人都嘲笑他。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,是不可以同时存在的。

  启示

  不要夸过头,免得喧宾夺主。

  分析评论

  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,对同一问题,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。若是这样做了,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。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,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,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,或是思维的主观世界,都有矛盾问题。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。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。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,分析矛盾,研究矛盾,解决矛盾。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。

  揭示道理

  世上没有牢不可破的盾,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矛,这个楚国人片面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,结果出现难以自圆其说的局面。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,不能自圆其说。

  做事说话皆应三思。

有关寓言故事的成语:笨人捞豆

  隋朝时候有个人,他用大车拉了一车黑豆上京城去卖。这个人吃力地拉着车走啊走啊,到了灞头,他一不小心踏上了一个土坷垃绊了一咬。这下子不好了,他身后的车也失去了平衡,翻倒在地。那满满一车黑豆也全部被倒进了水里。他从地上爬起来,看着水里的黑豆发愁了:这么多豆,一个人要捞到什么时候啊!想了一会儿,他决定回家去,叫家里人来帮他一块儿捞豆子。于是他不再多考虑,撇下车和豆子就走了。

  这人刚一走,灞头上的人议论开了:“他这一去还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呢,这么多豆让水冲走了多可惜,不如我们拿回去吧。”于是大家一起动手,吵吵嚷嚷地捞豆子,不一会儿就全给捞走了,一颗也没留下。

  不久以后,那个运豆的人回到了翻车的地方。水里有上千只蝌蚪在追逐嬉戏。这人以为这就是他的豆子,想要下水去捞出来。刚一下去,蝌蚪知道有人来了,转瞬间就全都游散了。这个人奇怪极了,呆呆地站了半天,怎么也想不明白。他叹着气自言自语地说:“黑豆啊黑豆,就算你不认识我了,离开我跑开了,我怎么会也不认识你了呢?——怎么你忽然间就多出了一条尾巴!”

  这个笨人判断事物总是想当然,却不根据事实来作科学的分析,自然也就无法知道事情的真相。这样办事情当然是不能成功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