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词

姜子牙·六韬火战虎韬·例证

本篇所言火战,是在被围状态下挫败敌人火攻的战术,具有防御的性质,只能救于一时,而难以持久。特别是敌人实行火攻,一般是处于上风处,而我军处于下风处。在这种情况下,以火攻对火攻,不仅难以达到目的,反而会烧及自己。因而本篇所言的人战方法,在实战中

例证

  本篇所言火战,是在被围状态下挫败敌人火攻的战术,具有防御的性质,只能救于一时,而难以持久。特别是敌人实行火攻,一般是处于上风处,而我军处于下风处。在这种情况下,以火攻对火攻,不仅难以达到目的,反而会烧及自己。因而本篇所言的人战方法,在实战中的实用价值很小。与此相反,在占有天时、地利的情况下,对敌实施火攻,是古代经常使用的战法之一,夷陵之战就是以火攻取胜的范例。

 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(219 年),东吴孙权袭夺荆州,擒杀蜀将关羽。蜀章武元年(221 年),刘备不顾群臣反对,率军攻吴,企图为关羽报仇,夺回荆州。这年七月,刘备率十多万军队发起了大规模进攻。当时,蜀、吴两国的疆界已西移至巫山附近,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。刘备派遣将军吴班、冯习率领四万多人为先头部队,夺取峡口,攻入吴境,在巫地(今湖北巴东)击破吴军李异、刘阿部,占领稊归。

  孙权在蜀军的大举进攻下,任命陆逊为大都督,统率五万人抵御蜀军。陆逊通过对双方兵力、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,认为刘备兵势强大,居高守险,锐气正盛,求战心切,吴军应暂时避其锋芒,再伺机破敌。于是说服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,实施战略退却,一直后撤到夷道(今湖北宜都)、猇亭(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)一线,然后在这里转入防御,遏止蜀军推进。这样,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,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山地让给了蜀军。

  次年正月,蜀汉吴班率领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,屯兵长江两岸。二月,刘备亲率主力进抵亭,设立太本营。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。在吴军扼守要地、坚不出战的情,况下,蜀军不得已在巫峡、建平(今四川巫山北)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段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。从正月到六月,两军相持不决。刘备百般挑战,陆逊均不予理睬。六月的江南,正值酷暑时节,气候炎热,蜀军将士不胜其苦,只好将水军转移到陆地,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,依傍溪涧;屯兵休整,准备待秋后再发动进攻,由于蜀军处于吴国境内二三百里的崎岖山道上,远离后方,后勤保障困难,加上连营百里,兵力分散,从而为陆逊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。

  陆逊在大举反攻前,先派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进攻,从中找到了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。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盛夏,气候炎热,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筑成、周围又全是树林、茅草,一旦起火,就会烧成一片。陆逊命令吴军士兵各持一把茅草,乘夜突袭营寨,顺风放火,火势迅速漫廷,蜀军大乱。陆逊乘势发起反攻。吴将朱然率军猛插蜀军后部,切断蜀军退路。陆逊主力在腕亭向蜀军展开猛烈进攻,很快攻破蜀军四十余座营寨。刘备见全线崩溃,逃到夷陵西北马鞍山,陆逊集中兵力,四面围攻,又歼灭蜀军数万之众。至此蜀军溃不成军,大部死伤和逃散,辎重丧失殆尽。刘备在部将护卫下拼死突围,摆脱追兵,逃入白帝城(今四川奉节东)。次年四月,恼羞于夷陵惨败,一病不起,亡故于白帝城,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。

  此战,陆逊正确分析敌情,大胆后退诱敌深入,最后巧用火攻,终于以五万兵力一举击败占有优势的蜀军,创造了古代火攻胜数的光辉范例。

六韬简介

  《六韬》又称《太公六韬》、《太公兵法》,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的道家兵书。中国汉族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内容博大精深,思想精邃富赡,逻辑缜密严谨,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。全书有六卷,共六十篇。《六韬》的内容十分广泛,对有关战争和各方面问题,几乎都涉及到了。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战略论和战术论。

六韬·火战虎韬原文

  武王问太公曰:“引兵深入诸侯之地,遇深草蓊秽,周吾军前后左右,三军行数百里,人马疲倦休止。敌人因天燥疾风之利,燔吾上风,车骑锐士,坚伏吾后,吾三军恐怖,散乱而走,为之奈何?”

  太公曰:“若此者,则以云梯、飞楼,远望左右,谨察前后。见火起,即燔吾前,而广延之,又燔吾后。敌人若至,则引军而却,按黑地而坚处。敌人之来,犹在吾后,见火起,必远走。吾按黑地而处,强弩材士,卫吾左右,又燔吾前后。若此,则敌不能害我。”

  武王曰:“敌人燔吾左右,又燔吾前后,烟复吾军,其大兵按黑地而起,为之奈何?”

  太公曰:“若此者,为四武冲陈,强弩翼吾左右。其法无胜亦无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