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句

偶向亭际得

诗句
偶向亭际得
拼音
 ǒu xiàng tíng jì dé
平仄
仄仄平仄仄
韵脚
入声十三职
上一句
清秋远山意
下一句
奇柯交若斗

「偶向亭际得」出自:《琪树下因吟六韵呈先达者》

举世爱嘉树,此树何人识。清秋远山意,偶向亭际得
奇柯交若斗,珍叶密如织。尘中尚青葱,更想尘外色。
所宜巢三鸟,影入瑶池碧。移根岂无时,一问紫烟客。

「偶向亭际得」作者:

刘驾(822—?)唐诗人。字司南,江东人。与曹邺为诗友,俱以工于五古著称,时称“曹、刘”。初举进士不第,屏居长安。大中三年(849),唐王朝收复河、湟失地,刘驾献《乐府》十首表示祝贺。大中六年(852)登…

「偶向亭际得」辞典释义

◎ 偶的意思

【子集中 • 人】偶·康熙筆画:11·部外筆画:9

【唐韻】五口切【韻會】語口切,音耦。凡數,雙曰偶,隻曰奇。【禮·郊特牲】鼎俎奇而籩豆偶,隂陽之義也。
【爾雅·釋詁】合也。【註】謂對合也。
牉合也。【賈誼·五餌】言偶人無時。【韓詩】言不失時,以偶爲牉合也。
【家語】聖人因時,以合偶男女。
儕輩曰偶。【前漢·黥布傳】率其曹偶,亡之江中。
適然也。【列子·楊朱篇】鄧析謂子產曰:鄭國之治偶耳,非子之功也。
俑也。象人曰偶,木土像亦曰偶。【史記·孟嘗君傳】木偶人謂土偶人。一作寓禺。【前漢·郊祀志】木寓龍。【史記·封禪書】木禺龍。同偶。別作,非。
姓。明洪武中,偶桓以辟薦爲崇安縣從事。
叶五舉切,音語。【光武賜侯霸書】崇山幽都何可偶,黃鉞一下無處所。

◎ 向的意思

【丑集上 • 口】向·康熙筆画:6·部外筆画:3

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許亮切,音蠁。【說文】北出牖也。从宀从口。【註】牖所以通人气,故从口。【玉篇】窻也。【詩·豳風】塞向墐戸。【傳】北出牖也。【疏】士虞禮註云:嚮、牖一名也。北爲寒之備,不塞南窻,故云北出牖也。【廣韻】嚮與向通用。【集韻】亦作。【正韻】亦作鄕。【禮·明堂位】刮楹達鄕。◎按明堂位註,鄕謂夾戸窻也。每室八窻,爲四達,則凡牖皆名鄕,不獨北出牖矣。
【廣韻】對也。【戰國策】西向事秦。【莊子·秋水篇】望洋向若而嘆。
或作嚮。【易·說卦】嚮明而治。亦作鄕。【禮·明堂位】南鄕而立。
【集韻】趣也。
【韻會】救也。
昔也。【莊子·寓言篇】若向也俯,而今也仰。亦通作鄕。【論語】鄕也,吾見於夫子而問知。
【廣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式亮切,音餉。【廣韻】姓也。【左傳·成五年】諸侯謀復會宋公,使向爲人辭以子靈之難。【釋文】向,舒亮反。
【玉篇】地名。【詩·小雅】皇父孔聖,作都于向。【註】向在東都畿內,今孟州河陽縣。【左傳·隱十一年】王與鄭人向。【註】軹縣西有地,名向上。【襄十一年】諸侯會于北林師于向。【註】在川長社縣東北。【後漢·郡國志】川郡有向鄕。
【集韻】國名。【春秋·隱二年】莒人入向。【註】向,小國也,譙國龍亢縣東南有向城。【史記·褚少孫補三皇紀】怡向申莒,皆姜姓之後,漢爲縣。【前漢·地理志】沛郡向縣。【註】向,故國,姜姓,炎帝後。
【集韻】【正韻】許兩切,音嚮。【集韻】人字。【左傳·襄十一年】晉侯使叔肸告于諸侯。【註】叔肸,叔向也。【釋文】向,許文反。【前漢·法志】作叔嚮,顏師古:音許兩反。
【正韻】古文嚮字。註詳十六畫。

◎ 亭的意思

【子集上 • 亠】亭·康熙筆画:9·部外筆画:7

【唐韻】特丁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唐丁切,音庭。【說文】民所安定也。【釋名】停也。道路所舍,人停集也。【風俗通】亭,留也,行旅宿會之所館也。【東觀漢紀】衞䬃爲桂陽太守,鑿山通路,列亭置郵。
【前漢·趙充國傳】分屯要害,冰解漕下,繕鄕亭,浚溝渠。
亭長。【後漢·百官志】十里一亭,十亭一鄕。有亭長持更板以劾賊,索繩以執賊。亭長舊名負弩,改爲亭長。或爲亭父。【揚子·方言】楚東海之閒,亭父謂之亭公。
【前漢·平帝紀】因郵亭書以聞。【註】郵亭,行書之舍,卽今驛遞。
直也。【史記·五帝紀】以征不亭。
平也,均也。【前漢·酷吏傳】張湯平亭疑法。【淮南子·原道訓】味者,甘立而五味亭。
亭亭,山名,在泰山下。【史記·封禪書】黃帝封泰山,禪亭亭。
亭亭,聳立貌。【太公·兵法】高山盤石,其上亭亭。
【黃庭經】九原之山何亭亭。【註】猶心也。
亭毒,化育也。【老子·道德經】亭之毒之。【註】亭謂品其形,毒謂成其質。
亭午。【孫綽·遊天台山賦】羲和亭午,游氣高褰。【註】亭,至也。午,日中也。游氣,海氣也。褰,開也。言氣開見日也。一曰亭午卽直午之義。
【古今注】蜻蜓一名靑亭,色靑而大者是也。
水止曰亭。與渟同。【前漢·西域傳】其水亭居。
【韻補】叶徒陽切。【班固·高祖泗水亭】寸木尺土,無竢斯亭。揚威斬蛇,金精摧傷。

◎ 际的意思

【戌集中 • 阜】际·康熙筆画:19·部外筆画:11

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子例切,音祭。【說文】壁會也。【玉篇】合也。【廣韻】會也。【易·泰卦】天地際也。【坎卦】剛柔際也。【前漢·翼奉傳】詩有五際。【註】詩內傳曰:五際,卯酉午戌亥也。隂陽終始際會之歲,於此則有攺變之政也。
【爾雅·釋詁】際接翜,捷也。【註】捷謂相接續也。【疏】際者,相會之捷也。【小爾雅】際,接也。
交際。【孟子】萬章曰:敢問交際何心也。【莊子·徐無鬼】仁義之士貴際。【唐書·房琯傳】不諧際人事。
【玉篇】方也。【廣韻】邊也,畔也。【易·豐卦】天際翔也。【莊子·知北遊】物物者,與物無際,而物有際者,所謂物際者也。不際之際,際之不際者也。
叶子悉切,音卽。【黃庭經】三明出華生死際,父曰泥丸母雌一。
叶子結切,音卩。【王筠詩】神芝耀七明,山蒲含九節。日軒若迴駕,相待靑雲際。

◎ 得的意思

【寅集下 • 彳】得·康熙筆画:11·部外筆画:8

〔古文〕䙷【唐韻】【正韻】多則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的則切,音德。【說文】行有所得也。【玉篇】獲也。【韻會】凡有求而獲皆曰得。
賦受亦曰得。【易·乾卦】知得而不知喪。【禮·曲禮】臨財毋苟得。【左傳·定九年】凡獲器用曰得,得用焉曰獲。【孟子】求則得之。
貪也。【論語】戒之在得。
【韻會】與人契合曰相得。【王褒·聖主得賢臣頌】聚精會神,相得益章。
得得,唐人方言,猶特地也。【全唐詩話】貫休入蜀,以詩投王建曰:一瓶一鉢垂垂老,千水千山得得來。
叶都木切,音篤。【老子·道德經】罪莫大於可欲,禍莫大於不知足,咎莫大於欲得。【易林】入市求鹿,不見頭足,終日至夜,竟無所得。【集韻】或作㝶。

总述:诗句偶向亭际得出自《琪树下因吟六韵呈先达者》。作者是唐朝诗人刘驾。

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