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句

俯仰暮天晴

诗句
俯仰暮天晴
拼音
 fǔ yǎng mù tiān qíng
平仄
仄仄仄平平
韵脚
下平八庚
上一句
高深变气候
下一句
入谷烟雨润

「俯仰暮天晴」出自:《游马耳山》

兹山表东服,远近瞻其名。合沓尽溟涨,浑浑连太清。
我来疑初伏,幽路无炎精。流水出溪尽,覆萝摇风轻。
高深变气候,俯仰暮天晴。入谷烟雨润,登崖云日明。
乾坤正含养,种植总滋荣。草树皆秀色,雏麋乱新声。
攀岩挹桂髓,洞穴拾瑶英。此地隐微径,何人得长生。
宿心尚葛许,弥愿栖蓬瀛。太息宦名路,迟回忠孝情。
还丹昧远术,养素惭幽贞。安得从此去,悠然升玉京。

「俯仰暮天晴」作者:

【北朝乐府】北朝乐府民歌保存下来的数量不多,总共约有七十余首。主要收录在《乐府诗集》的《梁鼓角横吹曲》中,其余属于《杂歌谣辞》和《杂曲歌辞》。《鼓角横吹曲》是北方民族用鼓和角等乐器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,其歌词的作者主要是东晋以后北方的鲜卑族…

「俯仰暮天晴」辞典释义

◎ 俯仰的意思

⒈  低头和抬头。

《墨子·鲁问》:“大王俯仰而思之。”
唐 韩愈 《岳阳楼别窦司直》诗:“星河尽涵泳俯仰迷下上。”
清 钮琇 《觚賸·贞白楼诗》:“俯仰观幻化,斯理本如此。”

⒉  指前俯后仰。

《左传·定公十五年》:“夫礼……将左右周旋,进退俯仰,於是乎取之。”
唐 封演 《封氏闻见记·绳伎》:“伎女以绳端躡足而上,往来倏忽之间,望之如仙。有中路相遇侧身而过者,有著屐而行之从容俯仰者。”
宋 洪适 《隶续·建平郫县碑跋》:“隶法虽自 秦 始,盖取其简易,施之徒隶,以便文书之用,未有点画俯仰之势。”
吴组缃 《山洪》十:“二官 挤在什物堆里摇着桨,胖敦敦的身体慢慢俯仰着。”

⒊  一举一动。

汉 蔡邕 《和熹邓后谥议》:“《乡党》叙 孔子,威仪俯仰无所遗;彤管记君王,纤微大小无不举。”

如:俯仰由人。

⒋  举动;举止。

《史记·范雎蔡泽列传》:“范雎 恐,未敢言内,先言外事,以观 秦王 之俯仰。”
《北齐书·广宁王孝珩传》:“孝珩 自陈国难,辞泪俱下,俯仰有节。”
《北史·元善传》:“善 之通博在 何妥 之下,然以风流醖藉,俯仰可观,音韵清朗,由是为后进所归。”
《资治通鉴·唐代宗大历十四年》:“选用之法,三科而已:曰德也,才也,劳也。今选曹皆不及焉;考校之法,皆在书判、簿歷,言词、俯仰而已。”

⒌  周旋,应付。

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尽椎埋去就,与时俯仰,获其赢利。”
宋 曾巩 《麻姑山送南城尉罗君》诗:“丈夫舒卷要宏达,世路俯仰多拘牵。”
清 龚自珍 《秋心》诗之二:“忽筮一官来闕下,众中俯仰不材身。”

⒍  形容沉思默想。

《北史·李密传》:“﹝宇文﹞化及 默然,俯仰良久,乃瞋目大言曰:‘共你论相杀事,何须作书传雅语!’”
宋 欧阳修 《<归田录>序》:“而乃裴回俯仰,久之不决。”
明 刘若愚 《酌中志·见闻琐事杂记》:“俯仰今昔,不觉泪下沾襟。”
谭献 《古诗录序》:“庾信 来自 江 南,鬱伊多感,鉴察成败之由,俯仰身世之故,盖变风之流也。”

⒎  比喻时间短暂。

晋 王羲之 《<兰亭集>序》:“夫人之相与,俯仰一世,或取诸怀抱,悟言一室之内;或因寄所託,放浪形骸之外。”
三国 魏 阮籍 《咏怀》诗之三二:“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?”
宋 王安石 《送李屯田守桂阳》诗之一:“追思少时事,俯仰如一夕。”
明 王慎中 《游白鹿洞》诗:“景物易流徙,今古同俯仰。”
清 纪昀 《阅微草堂笔记·滦阳消夏录二》:“俯仰之顷,天已将曙。”

⒏  后因以“俯仰”借指养家活口。

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是故明君制民之产,必使仰足以事父母,俯足以畜妻子。”
明 何大复 《获稻》诗:“但堪供俯仰,那復问仓厢。”
清 戴名世 《先君序略》:“频年旱荒,终岁佣书,不足以给朝夕为俯仰之资。”

⒐  頫仰:犹俯仰。

汉 应劭 《风俗通·十反·太尉沛国刘矩叔方》:“叔都(田煇 字)沃醊神坐,頫仰因语。”
明 李东阳 《题清明上河图》诗:“乾坤頫仰意不极,世事荣枯无代无。”
清 周亮工 《金陵览古诗序》:“寒烟衰草,徒令嗜古之士頫仰欷歔,增其悲愴耳。”
章炳麟 《訄书·弭兵难》:“当是时,七国之权力,虽犹有轩輊頫仰,其埶足以相御。”

◎ 暮的意思

【辰集上 • 日】暮·康熙筆画:15·部外筆画:11

【廣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莫故切,音慕。本作莫。【說文】莫,日且冥也。从日,在茻中。【註】平野中望日將落,如在草茻中也。【史記·伍子胥傳】吾日暮塗遠。【屈原·離騷】恐美人之遲暮。○按經典本皆作莫。今或相承用暮字。

◎ 天的意思

【丑集下 • 大】天·康熙筆画:4·部外筆画:1

〔古文〕兲【唐韻】【正韻】他前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他年切,腆平聲。【說文】顚也。至高在上,从一大也。【白虎通】鎭也,居高理下,爲物鎭也。【易·說卦】乾爲天。【禮·禮運】天秉陽,垂日星。荀子曰:天無實形,地之上至虛者皆天也。邵子曰:自然之外別無天。【程子遺書】天之蒼蒼,豈是天之形。視下亦復如是。【張子正蒙】天左旋,處其中者順之,少遲則反右矣。【朱子·語類】離騷有九天之說,諸家妄解云有九天。據某觀之,只是九重。蓋天運行有許多重數,裏面重數較軟,在外則漸硬,想到第九重成硬殻相似,那裏轉得愈緊矣。○按天形如卵白。細察卵白,其中之絪縕融密處確有七重,第八重白膜稍硬,最後九重便成硬殻。可見朱子體象造化之妙。今西洋曆說,天一層緩似一層,此七政退旋,所以有遲速也。
星名。【爾雅·釋天】天,根氐也。【周語】天根見而水涸。
古帝號。葛天氏,見【疏仡紀】。
神名。【山海經】形天與帝爭神,帝斷其首,乃以乳爲目,臍爲口,操干戚以舞。形一作。【陶潛詩】天舞干戚,猛志故常在。或作獸名,非。
地名。【蜀地志】蜀卭僰山後四野,無晴日,曰漏天。【杜甫詩】地近漏天終歲雨。
山名。【九州要記】凉州古武城有天山,黃帝受金液神丹于此。一曰在伊州。【註】天山,卽祁連山。
天,樂名。鈞天廣樂,見【史記·趙世家】。
署名。【唐六典】內閣惟祕書閣,宏壯曰木天。今翰林院稱木天署。
景天,草名。【陶弘景曰】以盆盛,置屋上,辟火灾。
髡。【易·暌】其人天且劓。
姓。漢長社令天高。見【姓苑】。○按先韻,古與眞文通,故天字皆从鐵因反。考之經史皆然,惟《易》六位時成,時乘六龍以御天,與庚靑通耳。《正字通》謂,至尊莫如天,天以下又莫如君父,字音必不可僭易攺叶,所論頗正大。,武后所造天字,似篆文天。

◎ 晴的意思

【辰集上 • 日】晴·康熙筆画:12·部外筆画:8

【唐韻】疾盈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慈盈切,音情。夝或作晴暒。【玉篇】雨止也,晴明也,無雲也。【史記·天官書】天晴而見景星。
【韻補】叶慈良切。【張籍·祭韓愈詩】公因同歸還,居處各一方。中秋十六夜,魄圓天差晴。
【說文】夝,雨而夜除星見也。【註】今俗作晴,非。

总述:诗句俯仰暮天晴出自《游马耳山》。作者是唐朝诗人萧颖士。

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