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诗句
- 君承明主意
- 拼音
- jūn chéng míng zhǔ yì
- 平仄
- 平平平仄仄
- 韵脚
- 入声十三职、去声四寘
- 下一句
- 日日上丹墀
「君承明主意」出自:《送王端赴朝》
人稀傍河处,槐暗入关时。独遣吴州客,平陵结梦思。
「君承明主意」作者: 李嘉祐
「君承明主意」辞典释义
◎ 君的意思
【丑集上 • 口】君·康熙筆画:7·部外筆画:4
〔古文〕【唐韻】舉云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拘云切,音軍。【說文】尊也。从尹,發號,故从口。【白虎通】君者,羣也,羣下歸心也。【易·師卦】大君有命。【書·大禹謨】皇天眷命,奄有四海,爲天下君。又凡有地者,皆曰君。【儀禮·子夏傳】君,至尊也。【註】天子,諸侯,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。【晉語】三世仕家君之。又夫人亦稱君。【詩·鄘風】我以爲君。【傳】君國小君。【箋】夫人對君稱小君。【論語】邦君之妻,邦人稱之曰君夫人。稱諸異邦曰寡小君,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。又子稱父母曰君。【易·家人】家人有嚴君焉,父母之謂也。又子孫稱先世皆曰君。【孔安國·尚書序】先君孔子,生于周末。又兄稱弟曰君。【杜牧·爲弟墓誌】君諱顗。又妾稱夫曰君。【禮·內則】君已食徹焉。【註】此謂士大夫之妾也。【儀禮·喪服】妾謂君。【註】妾謂夫爲君者,不得體之,加尊之也,雖士亦然。【疏】以妻得體之,得名爲夫,妾雖接見於夫,不得體敵,故加尊之,而名夫爲君。又婦稱夫亦曰君。【古樂府】十七爲君婦。又夫稱婦曰細君。【前漢·東方朔傳】歸遺細君,又何仁也。又上稱下亦曰君。【史記·申屠嘉傳】上曰:君勿言吾私之。又封號曰君。【史記·商君傳】秦封之於商十五邑,號爲商君。又婦人封號亦曰君。【史記·外戚世家】尊皇太后母臧兒爲平原君。又彼此通稱亦曰君。【史記·司馬穰苴傳】百姓之命,皆懸於君。君謂莊賈也。又【張儀傳】舍人曰:臣非知君,知君乃蘇君。又隱士就聘者曰徵君。【後漢·逸民韓康傳】亭長以韓徵君當至。又持節出使者曰使君。【後漢·恂傳】非敢脅使君。又【諡法】慶賞威曰君,從之成羣曰君。又君子,成德之稱。【易·乾卦】君子,終曰乾乾。【論語】不亦君子乎。【註】君子,成德之名。又姓。【正字通】明有君助。又叶姑員切,音涓。【劉向·烈女傳】引過推讓,宣王悟焉。夙夜崇道,爲中興君。◎ 承的意思
【卯集中 • 手】承·康熙筆画:8·部外筆画:4
【唐韻】署陵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辰陵切,音丞。【說文】奉也。【書·說命】后克聖,臣不命其承。【詩·小雅】承筐是將。又受也。【禮·禮運】是謂承天之祜。【疏】受天之福也。又【增韻】下載上也。【易·坤彖】萬物資生,乃順承天。【尚書·大傳】庶人有石承。【註】屋柱下石也。又【廣韻】次也。【左傳·昭十三年】同盟于平丘,子產爭承。【註】承貢賦之次也。又繼也。【詩·小雅】如松柏之茂,無不爾或承。【疏】新故相承,無彫落也。又止也。【詩·魯頌】則莫我敢承。【疏】無有於我敢禦止之者。又通丞。【左傳·哀十八年】楚右司馬子國帥師而行,請承。【註】承,佐也。又州名。漢牂柯郡地,宋置承州。又姓。【後漢·承宮傳註】承姓,衞大夫成叔承之後。又【正韻】時征切,音成。義同。又【集韻】諸仍切,音蒸。水名。【前漢·地理志】長沙國承陽縣。【註】承水,出零陵永昌縣界,東流注湘。又【集韻】【韻會】持陵切,音懲。【左傳·哀四年】蔡昭侯如吳,諸大夫恐其又遷也,承。【註】承,蓋楚言。又【集韻】【類篇】蒸上聲,與抍通。【列子·黃帝篇】孔子觀於呂梁,見一丈夫游之,使弟子流而承之。【註】出溺爲承。直作拯。又【韻會】【正韻】昨亙切,音贈。猶送也。【禮·文王世子】賵賻承含,皆有正焉。【註】承讀爲贈,聲之誤也。又【集韻】【韻會】諸應切,音證。縣名。【前漢·地理志】東海郡承縣。【註】應劭讀。又叶辰羊切,音常。【班固·高祖泗水亭】休勳顯祚,永永無疆。於皇舊亭,苗嗣是承。【集韻】或作。又作氶。◎ 明的意思
【辰集上 • 日】明·康熙筆画:8·部外筆画:4
〔古文〕朙【廣韻】武兵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眉兵切,音鳴。【說文】照也。【易·繫辭】日月相推,而明生焉。【又】縣象著明,莫大乎日月。【疏】日月中時,徧照天下,無幽不燭,故云明。【史記·歷書】日月成,故明也。明者,孟也。又【易·乾卦】大明終始。【疏】大明,曉乎萬物終始。又【易·乾卦】天下文明。【疏】有文章而光明。又【書·堯典】欽明文思安安。【疏】照臨四方謂之明。又【書·舜典】黜陟幽明。【傳】升進其明者。又【書·太甲】視遠惟明。【疏】謂監察是非也。又【洪範】視曰明。【傳】必淸審。又【詩·小雅】祀事孔明。【箋】明,猶備也。又【詩·大雅】明明在下。【傳】明明,察也。【爾雅·釋詁疏】明明,言甚明也。又【禮·檀弓】其曰明器,神明之也。又【禮·禮運】故君者所明也。【疏】明,猶尊也。又【禮·樂記】作者之謂聖,述者之謂明。【疏】明者,辨說是非也。又【韓非子·難三篇】知微之謂明。又【廣韻】昭也,通也。又星名。【詩·小雅】東有啓明。【傳】日旦出謂明星爲啓明。又【小雅】明發不寐。【疏】言天將明,光發動也。又【正字通】凡厥明、質明,皆與昧爽義同。又姓。【姓氏急就篇】《明氏·山公集》有平原明普,晉荀晞從事明預。又與盟同。【詩·小雅】不可與明。【箋】明,當爲盟。又與孟同。【周禮·夏官·職方氏註】望諸明都也。【釋文】明都,《禹貢》作孟豬。今依《書》讀。又【前漢·地理志】廣漢郡葭明。【註】師古曰:明音萌。又【韻補】叶謨郞切。【書·益稷】元首明哉。股肱良哉。庶事康哉。【楚辭·九歌】暾將出兮東方,照吾檻兮扶桑。撫余馬兮安驅,夜皎皎兮旣明。又叶彌延切。【道藏歌】觀見學仙客,蹊路放炎烟。陽光不復朗,隂精不復明。◎ 主意的意思
⒈ 君主的心意。
引《韩非子·孤愤》:“以反主意与同好争,其数不胜也。”
晋 葛洪 《抱朴子·行品》:“承风指以苟容,揆主意而扶非者,諂人也。”
五代 王定保 《唐摭言·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》:“同开翰苑时名重,遍歷朝端主意深。”⒉ 主旨。
引宋 唐庚 《文录》:“古乐府命题皆有主意。”
明 陶宗仪 《辍耕录·正统辩》:“而问之以《春秋》之大法,纲目之主意,则概乎其无以为言也。”
鲁迅 《坟·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》:“如《拗相公》开首虽说 王莽,但主意却只在引出 王安石,即其例。”⒊ 主见;主张。
引元 关汉卿 《四春园》第三折:“兄弟这一去必有个主意。”
明 高攀龙 《讲义·中庸之为德章》:“譬如行路者,胸中必有个主意,要到何处去,方可上路走。”
《红楼梦》第九一回:“﹝ 金桂 ﹞心里倒没了主意,只是怔怔的坐着。”⒋ 决定。
引元 无名氏 《赚蒯通》第二折:“既然如此,你主意要去,令人与我将的那纸钱水饭过来。”
《水浒传》第三五回:“这件事尽都是我主意,不干四郎之事,你休埋怨他。”
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三四:“却是豪家主意,推他做个庵主。”⒌ 用意,用心。
引明 李贽 《答耿司寇书》:“且吾闻 金吾 亦人杰也,公切切焉欲其讲学,是何主意?”
《水浒传》第六六回:“想此贼人,潜地退去,没头告示乱贴,此是计穷,必无主意,相公何必多虑。”
《古今小说·木绵庵郑虎臣报冤》:“郑虎臣 的主意,只教 贾似道 受辱不过,自寻死路。”⒍ 办法。
引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回:“报録的内中有一个人道;‘在下倒有一个主意,不知可以行得行不得?’”
《红楼梦》第五五回:“若是 凤姐 前,他便早已献勤,説出许多主意、又查出许多旧例来,任 凤姐 拣择施行。”
老舍 《骆驼祥子》十二:“他象被厨子提在手中的鸡,只知道缓一口气就好,没有别的主意。”⒎ 创议。
引宋 陆增祥 《重修卧龙寺记》:“岁次乙酉主意造碑住持僧 行遵 同本师 子温 立。”
⒏ 犹起意。
引元 孙仲章 《勘头巾》第三折:“他道你先主意。﹝旦云﹞是他先起意来。”
总述:诗句君承明主意出自《送王端赴朝》。作者是唐朝诗人李嘉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