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诗句
- 舟子知天风
- 拼音
- zhōu zǐ zhī tiān fēng
- 平仄
- 平仄平平平
- 韵脚
- 上平一东
- 上一句
- 太虚生月晕
- 下一句
- 舟席候明发
「舟子知天风」的意思,全诗译文
太虚生月晕,舟子知天风。
天上的月亮绕生光晕,船工知道即将要起风。
挂席候明发,渺漫平湖中。
张挂起风帆等候天亮,泊船在浩渺的平湖中。
中流见匡阜,势压九江雄。
船行中流突然现匡庐,威镇九江气势正豪雄。
黤黕凝黛色,峥嵘当曙空。
暗黑的山体凝成黛色,峥嵘的山势屹立曙空。
香炉初上日,瀑水喷成虹。
香炉峰升起一轮红日,飞瀑映照幻化成彩虹。
久欲追尚子,况兹怀远公。
很久就想去追随尚子,况且到此缅怀起远公。
我来限于役,未暇息微躬。
我限于此次行役匆忙,不曾有片刻休憩山中。
淮海途将半,星霜岁欲穷。
淮海的路途不及一半,星转霜降又要到年冬。
寄言岩栖者,毕趣当来同。
寄言栖隐山林的高士,此行结束来隐与君同。
「舟子知天风」出自:《彭蠡湖中望庐山》
太虚生月晕,舟子知天风。
挂席候明发,渺漫平湖中。
中流见匡阜,势压九江雄。
黯黮凝黛色,峥嵘当曙空。
香炉初上日,瀑水喷成虹。
久欲追尚子,况兹怀远公。
我来限于役,未暇息微躬。
淮海途将半,星霜岁欲穷。
寄言岩栖者,毕趣当来同。
挂席候明发,渺漫平湖中。
中流见匡阜,势压九江雄。
黯黮凝黛色,峥嵘当曙空。
香炉初上日,瀑水喷成虹。
久欲追尚子,况兹怀远公。
我来限于役,未暇息微躬。
淮海途将半,星霜岁欲穷。
寄言岩栖者,毕趣当来同。
「舟子知天风」作者: 孟浩然
「舟子知天风」辞典释义
◎ 舟子的意思
⒈ 船夫。
引《诗·邶风·匏有苦叶》:“招招舟子,人涉卬否。”
毛 传:“舟子,舟人,主济渡者。”
晋 郭璞 《江赋》:“舟子於是搦棹,涉人於是檥榜。”
唐 无可 《行汉水晚次神滩阻风》诗:“惊风山半起,舟子忽停橈。”
鲁迅 《二心集·习惯与改革》:“他们居然因此念起久不相干的乡下的农夫,海上的舟子来。”◎ 知的意思
【午集中 • 矢】知·康熙筆画:8·部外筆画:3
〔古文〕【唐韻】陟离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珍離切【正韻】珍而切,智平聲。【說文】詞也。从口从矢。【徐曰】知理之速,如矢之疾也。
又【玉篇】識也,覺也。【增韻】喩也。【易·繫辭】百姓日用而不知。【書·臯陶謨】知人則哲,能官人。又漢有見知法。【史記·酷吏傳】趙禹與張湯論定諸律令,作見知法。【註】吏見知不舉劾爲故縱。又相交曰知。【左傳·昭四年】公孫明知叔孫于齊。【註】相親知也。又【昭二十八年】魏子曰:昔叔向適鄭,鬷蔑一言而善,執手遂如故知。【楚辭·九歌】樂莫樂兮新相知。又【爾雅·釋詁】匹也。【詩·檜風】樂子之無知。【註】匹也。又【廣韻】欲也。【禮·樂記】好惡無節於內,知誘於外。又猶記憶也。【論語】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。又猶主也。【易·繫辭】乾知大始。【左傳·襄二十六年】公孫揮曰:子產其將知政矣。【魏了翁·讀書雜抄】後世官制上知字始此。又【揚子·方言】愈也。南楚病愈者,或謂之知。【黃帝素問】二刺則知。【註】上古以小便利腹中和爲知。又藥名。【日華志】預知子,取綴衣領上,遇有蠱毒,則聞其有聲。又地名。【左傳·昭二十七年】公徒敗于且知。又【集韻】【韻會】知義切。【正韻】知意切。與智同。【易·臨卦】知臨大君之宜。【荀子·修身篇】是是非非謂之知。又姓。【左傳】晉有知季,卽荀首也。別食知邑,又爲知氏。又【諡法】官人應實曰知。◎ 天的意思
【丑集下 • 大】天·康熙筆画:4·部外筆画:1
〔古文〕兲【唐韻】【正韻】他前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他年切,腆平聲。【說文】顚也。至高在上,从一大也。【白虎通】鎭也,居高理下,爲物鎭也。【易·說卦】乾爲天。【禮·禮運】天秉陽,垂日星。荀子曰:天無實形,地之上至虛者皆天也。邵子曰:自然之外別無天。【程子遺書】天之蒼蒼,豈是天之形。視下亦復如是。【張子正蒙】天左旋,處其中者順之,少遲則反右矣。【朱子·語類】離騷有九天之說,諸家妄解云有九天。據某觀之,只是九重。蓋天運行有許多重數,裏面重數較軟,在外則漸硬,想到第九重成硬殻相似,那裏轉得愈緊矣。○按天形如卵白。細察卵白,其中之絪縕融密處確有七重,第八重白膜稍硬,最後九重便成硬殻。可見朱子體象造化之妙。今西洋曆說,天一層緩似一層,此七政退旋,所以有遲速也。
又星名。【爾雅·釋天】天,根氐也。【周語】天根見而水涸。又古帝號。葛天氏,見【疏仡紀】。又神名。【山海經】形天與帝爭神,帝斷其首,乃以乳爲目,臍爲口,操干戚以舞。形一作。【陶潛詩】天舞干戚,猛志故常在。或作獸名,非。又地名。【蜀地志】蜀卭僰山後四野,無晴日,曰漏天。【杜甫詩】地近漏天終歲雨。又山名。【九州要記】凉州古武城有天山,黃帝受金液神丹于此。一曰在伊州。【註】天山,卽祁連山。又天,樂名。鈞天廣樂,見【史記·趙世家】。又署名。【唐六典】內閣惟祕書閣,宏壯曰木天。今翰林院稱木天署。又景天,草名。【陶弘景曰】以盆盛,置屋上,辟火灾。又髡。【易·暌】其人天且劓。又姓。漢長社令天高。見【姓苑】。○按先韻,古與眞文通,故天字皆从鐵因反。考之經史皆然,惟《易》六位時成,時乘六龍以御天,與庚靑通耳。《正字通》謂,至尊莫如天,天以下又莫如君父,字音必不可僭易攺叶,所論頗正大。,武后所造天字,似篆文天。◎ 风的意思
【戌集下 • 風】风·康熙筆画:9·部外筆画:0
〔古文〕凬飌檒【唐韻】方戎切【集韻】方馮切【正韻】方中切,音楓。風以動萬物也。【莊子·齊物論】大塊噫氣,其名爲風。【河圖】風者,天地之使。【元命包】隂陽怒而爲風。【爾雅·釋天】南風謂之凱風,東風謂之谷風,北風謂之凉風,西風謂之泰風。【禮·樂記】八風從律而不姦。【疏】八方之風也。【史記·律書】東北方條風,立春至。東方明庶風,春分至。東南方淸明風,立夏至。南方景風,夏至至。西南方凉風,立秋至。西方閶闔風,秋分至。西北方不周風,立冬至。北方廣莫風,冬至至。【周禮·春官·保章氏】以十有二風,察天地之和命,乖別之妖祥。【註】十有二辰皆有風吹其律,以知和不。
又【玉篇】散也。【易·繫辭】風以散之。又趨風,疾如風也。【左傳·成十六年】郤至三遇楚子之卒,見楚子必下免冑而趨風。又【玉篇】敎也。【書·畢命】彰善癉惡,樹之風聲。又【說命】四海之內,咸仰朕德,時乃風。【註】言天下仰我德,是汝之敎也。【詩·關雎序】風之始也。【箋】風是諸侯政敎也。又風俗。【禮·樂記】移風易俗,天下皆寧。又疾名。【左傳·昭元年】風淫末疾。【註】末,四肢也。風爲緩急。又【廣韻】佚也。【書·費誓】馬牛其風。【傳】馬牛風佚。【疏】僖四年《左傳》云:惟是風馬牛不相及也。賈逵云:風,放也。牝牡相誘謂之風。然則馬牛風佚,因牝牡相逐而遂至放佚遠去也。又防風,國名。今湖州武康縣。又地名。寧風,齊地,見【左傳】。右扶風,見【漢書】。又官名。【前漢·地理志】武帝太初元年,更名主爵都尉爲右扶風。又鳥名。【詩·秦風】鴥彼晨風。【爾雅·釋鳥】晨風,鸇。【疏】晨風,一名鸇,摯鳥也。郭云:鷂屬。又【晉書·輿服志】相風中道。【正字通】晉制,車駕出,相風居前。刻烏於竿上,名相風。又【述征記】長安南有臺,高十仞,立相風銅烏,遇風輒動。又草名。【西京雜記】懷風,苜蓿別名。一名光風。又姓。黃帝臣風后。又風胡,見【越絕書】。又【神異經】西方有披髮東走,一名狂,一名顚,一名狷,一名風。又【廣韻】方鳳切,音諷。【詩·關雎序】詩有六義焉。一曰風,上以風化下,下以風刺上,主文而譎諫,言之者無罪,聞之者足戒,故曰風。【箋】風化。風刺,皆謂譬諭,不直言也。【釋文】下以風之。風,福鳳反。【註】風刺同。又叶分房切,音方。【楚辭·惜誓】涉丹水而馳騁兮,右大夏之遺風。黃鵠之一舉兮,知山川之紆曲,再舉兮睹天地之圜方。又叶甫煩切,音蕃。【王粲詩】烈烈冬日,肅肅淒風。潛鱗在淵,歸鴈載軒。又叶閭承切。【後漢·馮衍顯志賦】摛道德之光輝兮,匡衰世之渺風。褒宋襄于泓谷兮,表季札于延陵。又叶孚金切,音分。【詩·邶風】絺兮綌兮,淒其以風。我思古人,實獲我心。又【大雅】吉甫作頌,穆如淸風。仲山甫永懷,以慰其心。【楚辭·九章】乗鄂渚而反顧兮,欸秋冬之緒風。步余馬兮山臯,邸余車兮方林。【釋名】兗豫幷冀,橫口含脣言之,讀若分。靑徐,踧口開脣推氣言之,讀若方。風,放也,氣放散也。【第·毛詩古音考】風古與心林音淫爲韻,孚金切。或曰今太行之西,汾晉之閒讀風如分,猶存古音。【正韻】一東收風,十二侵闕,蓋未詳風古有分音也。【說文】風動蟲生,故蟲八日而化。从虫凡聲。【趙古則曰】凡物露風則生蟲,故風从虫,凡諧聲。
总述:诗句舟子知天风出自《彭蠡湖中望庐山》。作者是唐朝诗人孟浩然。
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