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句

三元降紫泥

诗句
三元降紫泥
拼音
 sān yuán jiàng zǐ ní
平仄
平平仄仄仄
韵脚
上声八荠、上平八齐、去声八霁
上一句
六甲迎黄气
下一句
笼僮上西鼓

「三元降紫泥」出自:《则天门赦改年》

圣人宥天下,幽钥动圜狴。六甲迎黄气,三元降紫泥
笼僮上西鼓,振迅广阳鸡。歌舞将金帛,汪洋被远黎。

「三元降紫泥」作者:

沈佺期,生卒年不详,字云卿,相州内黄(今河南内黄)人。上元二年进士,官至太子少詹事。曾因贪污及谄附张易之,被流放欢州。他与宋之问齐名,号称「沈宋」。他们的诗作大都是歌舞升平的应制诗。主要成就是总结了六朝以来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,完善了律诗形式…

「三元降紫泥」辞典释义

◎ 三元的意思

⒈  农历正月初一。是日为年、月、日之始,故谓之三元。

南朝 齐 王俭 《谅闇亲奉烝尝议》:“公卿大夫,则负扆亲临。三元告始,则朝会万国。”
南朝 梁 宗懍 《荆楚岁时记》:“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。”
唐 潘孟阳 《元日和布泽》诗:“流辉霑万物,布泽在三元。”
清 钱谦益 《元日杂题长句》诗之一:“青阳玉律应三元,是日朝正会禁门。”

⒉  旧称农历正月、七月、十月的十五日为上元、中元、下元,合称三元。

唐 卢拱 《中元日观法事》诗:“四孟逢秋序,三元得气中。”
宋 宋敏求 《春明退朝录》卷中:“本朝 太宗 时,三元不禁夜,上元御 乾元门,中元、下元御 东华门 后罢中元、下元二节。”
清 赵翼 《陔馀丛考·天地水三官》:“其以正月、七月、十月之望为三元日,则自 元魏 始。”

⒊  道教称天、地、水为“三元”。

《云笈七籤》卷五六:“夫混沌分后,有天地水三元之气,生成人伦,长养万物。”
也称所奉的天官、地官、水官三神。 明 归有光 《汝州新造三官庙记》:“按三官者,出于道家。其説以天、地、水府为三元,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,皆以帝君尊称焉。”
清 金埴 《下不带编》卷五:“世人敬奉三元者徧天下,顾不晓三元所自。按《单志》:唐 贞观 中,有 陈子春 者居于 单,寻真採药,拯物济人。游 东海 之滨,龙神妻以三女,各产一子。及长,皆入山学道。道成,证位三元,为天、地、水三官。”

⒋  道教谓玉清天有 三元宫,为 元始天尊 居处。

北周 庾信 《奉和阐弘二教应诏》诗:“五明教已设,三元法復开。”
倪璠 注:“陶弘景 《真灵位业图》有玉清 三元宫,元始天尊 为主。”

⒌  借指道观。

唐 吴筠 《游仙》诗之三:“三元有真人与我生道骨。”

⒍  指天、地、人。

唐 王昌龄 《夏月花蕚楼酺宴应制》诗:“土德三元正, 尧 心万国同。”

⒎  指日、月、星。

唐 吕岩 《七言》诗之三一:“天纲运转三元浄,地脉通来万物生。”
《黄庭内景经·上睹》:“上覩三元如连珠,落落明景照九隅。”
梁丘子 注:“三元,谓三光之元,曰日、月、星也。”

⒏  术数家以六十甲子配九宫,一百八十年为一周始,故第一甲子为上元,第二甲子为中元,第三甲子为下元,合称“三元”。

《旧唐书·傅仁均传》:“以三元之法,一百八十去其积岁, 武德 元年戊寅为上元之首,则合璧连珠,悬令於今日。”
唐 元稹 《景申秋》诗之五:“三元推废王九曜入乘除。”

⒐  科举时代称解试(后称乡试)、省试(后称会试)、殿试(后称廷试)第一为解元、会元、状元,合称三元。

宋 赵昇 《朝野类要·举业》:“解试、省试并为魁者,谓之双元;若又为殿魁者,谓之三元。”
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二八:“﹝ 冯京 ﹞不上二十岁,连中了三元。”
《明史·选举二》:“三试第一,士人艷称为三元。”

◎ 降的意思

【戌集中 • 阜】降·康熙筆画:14·部外筆画:6

〔古文〕夅【廣韻】下江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胡江切,音缸。【爾雅·釋詁】降,落也。【禮·曲禮】羽鳥曰降。【釋文】降,戸江反。
【爾雅·釋言】降,下也。【書·堯典】釐降二女于嬀汭。【禹貢】桑土旣蠶,是降丘宅土。【又】北過降水。【水經注】鄭註尚書,北過降水,云:降,下江反,聲轉爲共。今河內北共山,淇水共水出焉,東至魏郡黎陽,入河,近所謂降水也。周時國於此地者,惡言降,故攺爲共耳。
【玉篇】降,伏也。【春秋·莊八年】師及齊師圍郕,郕降于齊師。
【爾雅·釋天】降婁,奎婁也。【註】奎爲溝瀆,故爲降。【疏】孫炎云:降,下也。【左傳·襄三十年】於是歲在降婁,降婁中而旦。【註】周七月,今五月,降婁中而天明。【釋文】降,戸江反。○按集韻、類篇收入絳韻,作胡降切,非。
【集韻】乎攻切,音䃔。下也。
【屈原·離騷】帝高陽之苗裔兮,朕皇考曰伯庸。攝提貞於孟陬兮,惟庚寅吾以降。【註】降,乎攻反。【班固·北征頌】奉聖皇之明策,奮無前之嚴鋒。採伊吾之城壁,蹈天山而遙降。
【唐韻正】古音洪,凡降下之降,與降服之降,俱讀爲平聲。故自漢以上之文無讀爲去聲者。【詩·召南】未見君子,憂心忡忡。亦旣見止,亦旣覯止,我心則降。
【大雅】瑟彼玉瓚,黃流在中。豈弟君子,福祿攸降。【又】旣燕于宗,福祿攸降。公尸燕飮,福祿來崇。【左傳·哀二十六年】六卿三族降聽政。【註】降,和同也。和同卽切降字,乃疾言徐言之別耳。【楚辭·九歌】靈皇皇兮旣降,猋遠舉兮雲中。
【天問】皆歸射而無害厥躬,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。◎按降下之降今讀去聲,相沿已久,然唐韻正歷有明據,應從之。類篇降字無平聲,非。
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古巷切,音絳。【玉篇】下也,落也,歸也。【正韻】貶也。〇按降以去聲爲正音,自玉篇始。
叶胡郞切,音杭。【楚辭·九歌】靑雲衣兮白霓裳。舉長矢兮射天狼,操余弧兮反淪降。【東方朔·七諫】忠臣貞而欲諫兮,讒諛毀而在旁。秋草榮其將實兮,微霜下而夜降。
叶胡貢切,鴻去聲。【郭璞·山海經巫咸贊】羣有十巫,巫咸所統。經技是,術藝是綜。采藥靈山,隨時登降。【北齊·享廟樂章】彝斝應時,龍蒲代用。藉茅无咎,福祿攸降。
叶餘亮切,音漾。【習鑿齒燈詩】煌煌問夜燈,修修樹閒亮。燈隨風煒,風與燈升降。
叶覃韻。【梁鴻·適吳詩】遊舊邦兮遐征,將遙集兮東南。心惙怛兮傷悴,志菲菲兮升降。欲乗策兮縱邁,疾吾俗兮作讒。○按諸韻書無叶覃韻者,存俟考証。

◎ 紫的意思

【未集中 • 糸】紫·康熙筆画:11·部外筆画:5

【廣韻】將此切【集韻】蔣氏切,音呰。【說文】帛靑赤色。【釋名】紫,疵也,非正色。五色之疵瑕,以惑人者也。【論語】紅紫不以爲褻服。【郉昺疏】紫,北方閒色。【又】惡紫之奪朱也。【何晏註】紫,閒色之好者。
水名。【史記·司馬相如傳】紫淵在其北。【註】文穎曰:西河穀羅縣有紫澤,其水紫色。
姓。【廣韻】出《何氏姓苑》。
同孳。【荀子·非十二子篇】紫然洞然。【註】紫,與孳同。柔弱之貌。

◎ 泥的意思

【巳集上 • 水】泥·康熙筆画:9·部外筆画:5

【廣韻】奴低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年題切,音䛏。水名。【說文】水出北地郁郅北蠻中。
潏水之別名。【長安志】潏水,今名泥水。
江州洣水又謂之泥水。【前漢·地理志】長沙國茶陵泥水。
水和土也。【書·禹貢】厥土惟塗泥。
汚也。【易·井卦】井泥不食。
丘名。【爾雅·釋丘】水潦所止曰泥丘。
泥中,衞邑也。【詩·邶風】胡爲乎泥中。
泥陽,縣名。【史記·酈商傳】蘇駔軍於泥陽。【前漢·地理志】北地郡有泥陽縣,王莽更曰泥隂。
弱也。【爾雅·釋獸】威夷長脊而泥。
蟲名,出東海,得水則活,失水則如泥。【杜甫詩】先拚一飮醉如泥。
紫泥,以封璽書者。【西京雜記】中書以武都紫泥爲璽室,加綠綈其上。
靑泥,水名。【長安志】藍田縣南有靑泥水,魏置靑泥軍。
坊名。【杜甫詩】飯煮靑泥坊底芹。
蜀人謂糊窻曰泥窻。【花蘂夫人宮詞】紅錦泥窻遶四廊。
渤泥,佛泥,俱國名。【諸蕃風俗】佛泥國在廣州東南,宋濂有渤泥入貢記。
【薛俊·日本寄語】星曰付泥,金曰空措泥,銀曰失祿楷泥,船曰浮泥。
姓。漢犍爲功曹泥和。
【廣韻】奴禮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乃禮切,音禰。泥泥,露濃貌。【詩·小雅】蓼彼蕭斯,零露泥泥。
柔澤貌。【詩·大雅】方苞方體,維葉泥泥。亦作。
【廣韻】奴計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乃計切,尼去聲。滯也。【論語】致遠恐泥。
【集韻】乃定切,音甯。泥母,地名。
亭名。【左傳註】高平方與縣東有泥母亭,讀如甯。
與涅同。【史記·屈原傳】皭然泥而不滓。【註】泥音涅。

总述:诗句三元降紫泥出自《则天门赦改年》。作者是唐朝诗人沈佺期。

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