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诗句
- 更无鹰隼与高秋
- 拼音
- gèng wú yīng sǔn yǔ gāo qiū
- 平仄
- 仄平平仄仄平平
- 韵脚
- 下平十一尤
- 上一句
- 岂有蛟龙愁失水
- 下一句
- 昼号夜哭兼幽显
「更无鹰隼与高秋」出自:《重有感》
玉帐牙旗得上游,安危须共主君忧。
窦融表已来关右,陶侃军宜次石头。
岂有蛟龙愁失水,更无鹰隼与高秋!
昼号夜哭兼幽显,早晚星关雪涕收?
窦融表已来关右,陶侃军宜次石头。
岂有蛟龙愁失水,更无鹰隼与高秋!
昼号夜哭兼幽显,早晚星关雪涕收?
「更无鹰隼与高秋」作者: 李商隐
「更无鹰隼与高秋」辞典释义
◎ 更的意思
【辰集上 • 曰】更·康熙筆画:7·部外筆画:3
【玉篇】㪅今作更。【集韻】隷作更。○按更字,諸韻書作㪅字重文。《正字通》云俗字,非。
◎ 无的意思
【卯集下 • 无】无·康熙筆画:4·部外筆画:0
〔古文〕【唐韻】武夫切,音巫。【說文】,亡也。奇字,无通。王育說,天屈西北爲无。【易·乾卦】无咎。【釋文】无音無。易內皆作此字。【藝苑雄黃】无亦作亡。古皆用亡无,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。詩、書、春秋、禮記、論語本用无字,變篆者變爲無,惟易、周禮盡用无。然論語亡而爲有,我獨亡,諸無字,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,故不改也。
又【廣韻】莫胡切,音模。南无,出《釋典》。◎ 鹰隼的意思
⒈ 亦作“鹰鶽”。鹰和雕。泛指猛禽。
引《礼记·月令》:“﹝季夏之月﹞行冬令,则风寒不时,鹰隼蚤鷙,四鄙入保。”
《大戴礼记·曾子疾病》:“鹰鶽以山为卑,而曾巢其上。”
南朝 梁 刘勰 《文心雕龙·风骨》:“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,骨劲而气猛也。”
宋 叶适 《次王道夫舟中韵》之二:“鸣鸟不闻千仞远,摶风鹰隼顿能高。”◎ 与的意思
【子集上 • 一】与·康熙筆画:4·部外筆画:3
【廣韻】【集韻】【正韻】同與。【說文】賜予也。一勺爲与。【六書正譌】寡則均,故从一勺。
(與)〔古文〕【廣韻】弋諸切【正韻】弋渚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演女切,音予。【說文】黨與也。【戰國策】是君以合齊與强楚。【註】與,黨與也。【管子·八觀篇】請謁得于上,則黨與成于下。又【廣韻】善也。【禮·禮運】諸侯以禮相與。又【增韻】及也。【易·說卦】是以立天之道,曰隂與陽。立地之道,曰柔與剛。立人之道,曰仁與義。又許也,從也。【論語】吾與點也。【管子·形勢解】鬼神助之,天地與之。又待也。【論語】歲不我與。又【博雅】如也。【前漢·韓信傳】大王自料,勇悍仁彊孰與項王。【註】師古曰:與,如也。【司馬相如·子虛賦】楚王之獵,孰與寡人。又施予也。【禮·曲禮】與人者,不問其所欲。【周禮·春官·大卜】以邦事作龜之八命,一曰征,二曰象,三曰與。【註】與,謂予人物也。又助也。【戰國策】吾將深入吳軍,若扑一人,若捽一人,以與大心者也。【註】與,猶助也。又類也。【周語】夫禮之立,成者爲飫,昭明大節而已,少曲與焉。【註】與,類也,威儀少比類也。又以也。【詩·召南】之子歸,不我與。【朱註】與,猶以也,以謂挾己而偕行也。又和也。【戰國策】內不與,外敵不可拒。【註】猶亂,與猶和也。又用也。【詩·唐風】人之爲言,苟亦無與。【傳】無與,弗用也。又數也。【禮·曲禮】生與來日。【註】與,猶數也。又語辭。【禮·表記】君子與其有諾責也,寧有已怨。又容與,閑適貌。【莊子·人閒世】因案人之所感,以求容與其心。【註】以求從容自放,而遂其侈心也。【史記·司馬相如傳】楚王乃弭節,裴回翱翔容與。【註】索隱曰:言自得。又【正字通】大與,官名,主爵祿之官。又不與,國名。【山海經】有不與之國,烈姓黍食。又姓。又【廣韻】羊洳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羊茹切,音豫。參與也。【正韻】干也。【中庸】夫婦之愚,可以與知焉。【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】國有六職,百工與居一焉。又縣名。【史記·曹相國世家】參以中涓從,將擊胡陵方與。【註】索隱曰:地理志,二縣皆屬山陽。正義曰:與,音預。又【正字通】疑慮未決也。通作豫。【前漢·昌邑王傳】楊敞猶與無決。又【陳湯傳】士卒猶與。通作豫。又【集韻】【韻會】羊諸切【正韻】雲俱切,音余。語辭。【論語】其爲仁之本與。【禮·檀弓】曾子曰:微與。其嗟也可去,其謝也可食。【疏】微,無也。與,語助。又【詩·小雅】我黍與與,我稷翼翼。【箋】與與,翼翼,蕃廡貌。又【論語】與與如也。【註】威儀中適貌。又舒也。【前漢·禮樂志】朱明盛長,旉與萬物。【註】師古曰:敷與,言開舒也。與,弋於反。又人名。【書·舜典】垂拜稽首,讓于殳斨暨伯與。【傳】殳斨,伯與,二臣名。【釋文】與,音餘。又山名。同輿。【山海經】敦與之山。【註】按名勝志作敦輿山。【又】苦山之首,曰休與之山。【註】與或作輿。又【集韻】倚亥切,音欸。与也。◎按說文与訓賜予也,一勺爲与。與訓黨與也。今俗與字通作与。◎ 高秋的意思
⒈ 天高气爽的秋天。
引南朝 梁 沉约 《休沐寄怀》诗:“临池清溽暑,开幌望高秋。”
唐 钱起 《江行无题》诗之四一:“见底高秋水,开怀万里天。旅吟还有伴,沙柳数枝蝉。”
明 徐祯卿 《送耿晦之守湖州》诗:“远下 吴江 向 霅川,高秋风物倍澄鲜。”⒉ 深秋。
引南朝 梁 何逊 《赠族人秣陵兄弟》诗:“萧索高秋暮,砧杵鸣四隣。”
唐 封演 《封氏闻见记·第宅》:“宅内有自雨亭子,簷上飞流四注,当夏处之,凛若高秋。”
明 邵璨 《香囊记·闻讣》:“荒凉凉高秋时序,冷萧萧清霜天气。”
总述:诗句更无鹰隼与高秋出自《重有感》。作者是唐朝诗人李商隐。
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