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句

冰压霜坛律格清

诗句
冰压霜坛律格清
拼音
 bīng yā shuāng tán lǜ gé qīng
平仄
平仄平平仄仄平
韵脚
下平八庚
下一句
三千传授尽门生

「冰压霜坛律格清」出自:《寄蜀国广济大师》

冰压霜坛律格清,三千传授尽门生。禅心尽入空无迹,
诗句闲搜寂有声。满国繁华徒自乐,两朝更变未曾惊。
终思相约岷峨去,不得携筇一路行。

「冰压霜坛律格清」作者:

齐己,僧人,益阳人。晚唐著名诗人。存诗十卷。

「冰压霜坛律格清」辞典释义

◎ 冰的意思

【子集下 • 冫】冰·康熙筆画:6·部外筆画:4

〔古文〕【唐韻】筆陵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悲陵切,逼平聲。【說文】本作仌。【徐曰】今文作冰。【韓詩】說冰者,窮谷隂氣所聚,不洩,則結而爲伏隂。【禮·月令】孟冬水始冰,仲冬冰益壯,季冬冰方盛。水澤腹堅,命取冰,冰以入。【周禮·天官】淩人共冰。秋刷冰室,冬藏春啓,夏頒冰。
【爾雅·釋器】冰,脂也。【註】莊子云:肌膚若冰雪。冰雪,脂膏也。【疏】脂膏一名冰脂。
矢筩蓋曰冰。【左傳·昭二十五年】公徒釋甲執冰而踞。【註】冰,櫝丸蓋。【疏】盛弓者也。或云:櫝丸是箭筩,其蓋可以取飮。
【集韻】【正韻】魚陵切,音凝。同凝。【正韻】古文冰作仌,凝作冰。後人以冰代仌,以凝代冰。
【集韻】讀去聲,逋孕切。【唐書·韋思謙傳】涕泗冰須。【註】謂涕著須而凝也。【李商隱詩】碧玉冰寒漿。
【韻補】叶筆良切,音近浜。【琳·大荒賦】心慇懃以伊感兮,愵永思以增傷。悵太息而攬涕,乃揮雹而淚冰。

◎ 压的意思

【丑集中 • 土】压·康熙筆画:17·部外筆画:14

【廣韻】烏甲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乙甲切,音鴨。【說文】壞也,笮也,塞補也。一曰鎭壓。【唐書·柳仲郢傳】仲郢爲京兆尹,政號嚴明。爲河南尹,以寬惠爲政,或言不類京師時。仲郢曰:輦轂之下,彈壓爲先。郡邑之治,惠愛爲本。
【集韻】益涉切,音嬮。伏也,合也。
諾協切,音㘨。一指按也。
於豔切。通作厭。足也,疾惡也。【前漢·叔孫通傳】朕甚壓苦之。或作厭饜。

◎ 霜的意思

【戌集中 • 雨】霜·康熙筆画:17·部外筆画:9

【唐韻】所莊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師莊切,音驦。【玉篇】露凝也。【釋名】其氣慘毒,物皆喪也。【大戴禮】陽氣勝,則散爲雨露。隂氣勝,則凝爲霜雪。【易·坤卦】履霜堅冰至。【詩·秦風】白露爲霜。
【字彙補】國名。【西域記】屈霜國。
姓。見【姓苑】。
【正字通】歷年曰霜。【李白詩】陛下之壽三千霜。
【集韻】【類篇】色壯切,音孀。隕霜,殺物也。或作灀。【潘岳·馬汧督誄】馬生爰發,在險彌亮。精貫白日,猛烈秋霜。

◎ 坛的意思

【丑集中 • 土】坛·康熙筆画:16·部外筆画:13

【廣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唐干切【正韻】唐闌切,音彈。【說文】祭場也。壇之言坦也。一曰封土爲壇。【禮·祭義】燔柴于泰壇祭天也。【祭法】去祧爲壇。【註】遠廟八世祖則遷于壇,有禱則祭。互詳墠字註。【史記·文帝紀】其廣增諸祀壇場。
楚人謂中庭曰壇,見【荆楚風俗通】。
盟誓則立壇。【禮·雜記】孔子出魯東門,過故杏壇,曰:兹臧文仲誓盟之壇也。睹物思人,命琴而歌。
國君朝會亦設壇。【左傳·襄二十八年】鄭伯如楚,舍不爲壇,子產曰:大適小則爲壇,小適大苟舍而已,焉用作壇。
特拜將相亦設壇。【前漢·高帝紀】上設壇具禮,拜韓信爲大將,一軍皆驚。【唐書·裴度傳】度拜相,詔四登師壇。
雞壇,友會也。【北戸錄】越人每相交,作壇,祭以白犬丹雞。
瑤壇,仙境也。【張協·七命】眷椒庭于瑤壇。
【集韻】儻旱切,音儃。【周禮·夏官·大司馬】九伐之法。一曰暴內陵外則壇之。【鄭註】出其君。置空壇之地。
【集韻】【韻會】徒案切【正韻】杜晏切,音但。壇曼,寬廣貌。【史記·司馬相如傳】壇以陸離。【子虛賦】案衍壇曼。
【集韻】【正韻】時戰切,音繕。除地也。
【集韻】上演切,音善。野土也。【楚辭·九章】鸞鳥鳳凰,日以遠兮。燕雀烏鵲,巢堂壇兮。
亭年切,音田。【桓君山仙賦】周覽八極,還崦華壇。氾氾濫濫,隨天轉旋。
叶直良切,音長。【楚辭·九歌】蓀壁兮紫壇,播芳椒兮成堂。俗作壇,非。壇字从靣,不从㐭作。

◎ 律的意思

【寅集下 • 彳】律·康熙筆画:9·部外筆画:6

【唐韻】呂戌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劣戌切,音嵂。【玉篇】六律也。【廣韻】律呂也。【說文】均布也。十二律均布節氣,故有六律,六均。【爾雅·釋器】律謂之分。【註】律管,所以分氣。【前漢·律歷志】律有十二,陽六爲律,隂六爲呂,黃帝之所作也。黃帝使泠綸自大夏之西,昆侖之隂,取竹之解谷生,其竅厚均者,斷兩節閒而吹之,以爲黃鐘之宮,制十二筩以聽鳳之鳴。其雄鳴爲六,雌鳴亦六,比黃鐘之宮而皆可以生之,是爲律本。【後漢·律曆志】殿中用玉律十二,惟二至乃,靈臺用竹律六十日如其曆。【史記·律書註】古律用竹,又用玉。漢末以銅爲之。【書·舜典】同律度量衡。【禮·王制】考時月,定日同律。
【爾雅·釋詁】法也。
常也。【註】謂常法。【正韻】律呂萬法所出,故法令謂之律。【管子·七臣七主篇】律者,所以定分止爭也。【釋名】律,累也。累人心,使不得放肆也。【左傳·桓二年】百官於是乎咸懼,而不敢易紀律。
軍法曰律。【易·師卦】師出以律。
書曰律。【前漢·法志】蕭何攟摭秦法,取其宜於時者,作律九章。【晉書·法志】秦漢舊律起自李悝。悝著網捕二篇,雜律一篇。
以其律具其加減,是故所著六篇而已。
爵命之等曰律。【禮·王制】有功德于民者,加地進律。【疏】律卽上公九命,繅藉九寸,冕服九章,建常九斿之等,是也。
【爾雅·釋言】述也。【禮·中庸】上律天時。
【爾雅·釋言】銓也。所以銓量輕重。
理髮曰律。【荀子·禮論篇】不沐則濡櫛,三律而止。【註】律,理髮也。
詩律。【杜甫·遣悶詩】晚節漸於詩律細。
戒律。【佛國記】法顯慨律藏殘缺,於是以弘始二年至天竺,尋求戒律。
【爾雅·釋器】不律謂之筆。【註】蜀人呼筆爲不律也。
斛律,耶律,複姓。【姓譜】斛律,代人,世爲部落統軍,號斛律部,因氏焉。耶律,遼之後。
【韻補】與嵂通。【詩·小雅】南山律律。【司馬相如·大人賦】徑入雷室之砰磷鬱律兮,洞出鬼谷之堀礨崴魁。

◎ 格的意思

【辰集中 • 木】格·康熙筆画:10·部外筆画:6

【唐韻】古柏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各額切,音隔。【說文】木長貌。【徐曰】樹高長枝爲格。
至也。【書·堯典】格于上下
來也。【書·舜典】帝曰:格汝舜。
感通。【書·說命】格于皇天。
變革也。【書·益稷謨】格則承之庸之。
格,窮究也。窮之而得亦曰格。【大學】致知在格物。
物格而後知至。
法式。【禮·緇衣】言有物而行有格也。
正也。【書·冏命】繩愆糾謬,格其非心。
登也。【書·呂】皆聽朕言,庶有格命。【疏】格命,謂登壽考者。
牴牾曰格。【周語】穀洛鬭。韋昭云:二水格。
頑梗不服也。【荀子·議兵篇】服者不禽,格者不赦。
也。【詩·魯頌】在泮獻馘。【鄭箋】馘謂所格者之左耳。
舉持物也。【爾雅·釋訓】格格,舉也。
格也。凡書架、肉架皆曰格。【周禮·牛人註】挂肉格。
敵也。【史記·張儀傳】驅羣羊攻猛虎,不格明矣。
【爾雅·釋天】太歲在寅曰攝提格。
【爾雅·釋詁】格,陞也。【方言】齊、魯曰,梁、益曰格。
標準也。【後漢·博奕傳】朝廷重其方格。
格例。【唐書·裴光庭傳】吏部求人不以資考爲限,所獎拔惟其才,光庭懲之,乃爲循資格。
【廣韻】度也,量也。
姓。【統譜】漢格班。
【唐韻】古落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葛鶴切,音各。樹枝也。
廢格,阻格也。【前漢·梁孝王傳】袁盎有所關說,大后議格。
格五,角戲也。【前漢·吾丘壽王傳】以善格五召待詔。
杙也。亦以杙格獸也。【莊子·胠篋篇】削格羅落罘之知多,則獸亂于澤。【左思·吳都賦】峭格周施。
扞格,不相入也。【禮·學記】發然後禁,則扞格而不勝。【註】格,胡客反。
【集韻】【韻會】歷各切,音洛。籬落也。【前漢·鼂錯傳】謂之虎落。【揚雄·羽獵賦】謂之虎路。通作格。
【類篇】曷各切,音鶴。格澤,妖星也。見【史記·天官書】。

◎ 清的意思

【丑集上 • 囗】清·康熙筆画:11·部外筆画:8

【唐韻】七情切【集韻】親盈切,音淸。【說文】厠淸也。【徐鍇曰】厠古謂之淸者,言汚穢常當淸除也。【博雅】圂厠也。【釋名】雜也,言人雜厠其上也。
【集韻】倉經切,音靑。義同。

总述:诗句冰压霜坛律格清出自《寄蜀国广济大师》。作者是唐朝诗人齐己。

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