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诗句
- 思还本乡食牦牛
- 拼音
- sī huán běn xiāng shí máo niú
- 平仄
- 平平仄平仄平平
- 韵脚
- 下平十一尤
- 上一句
- 眼眶泪滴深两眸
- 下一句
- 欲语不得指咽喉
「思还本乡食牦牛」出自:《箜篌引》
微雨沾衣令人愁,有一迁客登高楼,不言不寐弹箜篌。
弹作蓟门桑叶秋,风沙飒飒青冢头,将军铁骢汗血流。
深入匈奴战未休,黄旗一点兵马收,乱杀胡人积如丘。
疮病驱来配边州,仍披漠北羔羊裘,颜色饥枯掩面羞。
眼眶泪滴深两眸,思还本乡食牦牛,欲语不得指咽喉。
或有强壮能咿嚘,意说被他边将雠,五世属藩汉主留。
碧毛毡帐河曲游,橐驼五万部落稠,敕赐飞凤金兜鍪。
为君百战如过筹,静扫阴山无鸟投,家藏铁券特承优。
黄金千斤不称求,九族分离作楚囚,深溪寂寞弦苦幽。
草木悲感声飕飗,仆本东山为国忧,明光殿前论九畴。
簏读兵书尽冥搜,为君掌上施权谋,洞晓山川无与俦。
紫宸诏发远怀柔,摇笔飞霜如夺钩,鬼神不得知其由。
怜爱苍生比蚍蜉,朔河屯兵须渐抽,尽遣降来拜御沟。
便令海内休戈矛,何用班超定远侯,史臣书之得已不。
「思还本乡食牦牛」作者: 王昌龄
「思还本乡食牦牛」辞典释义
◎ 思的意思
【卯集上 • 心】思·康熙筆画:9·部外筆画:5
〔古文〕恖【廣韻】息兹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新兹切【正韻】息移切,音司。【說文】睿也。【書·洪範】思曰睿。【六書總要】念也,慮也,繹理爲思。
又願也。【詩·大雅】思皇多士。【箋】願也。【正義曰】以意之所思,必情之所願也。又語巳辭。【詩·周南】不可泳思。又【大雅】神之格思。又語起辭。【詩·大雅】思齊太任。又【魯頌】思樂泮水。又【諡法】謀慮不愆曰思。又州名。楚黔中地,唐置思州,以思邛水得名。又姓。以諡爲氏,明有思志道。又【廣韻】【集韻】【類篇】【韻會】相吏切,音四。【揚雄·甘泉賦】儲精垂思。又悲也。【詩·小雅】䑕思泣血。【註】思,去聲,䑕思,哀以思。言悲也。又【書·堯典】欽明文思。【註】道德純備謂之思。【音義】思,息嗣反。又如字。又叶相居切,音須。【徐幹·室思詩】妾身雖在遠,豈違君須臾。旣厚不中薄,想君時見思。又叶桑才切,音腮。多鬚貌。【左傳·宣二年】宋城者謳曰:于思于思,棄甲復來。又念也。【易·咸卦】憧憧往來,朋從爾思。【詩·邶風】莫往莫來,悠悠我思。【說文】从心囟聲。囟頂門骨空,自囟至心,如絲相貫不絕。◎ 还的意思
【備考·酉集 • 辵】还·康熙筆画:11·部外筆画:4
【篇海類編】音浮。
又音否。俗作還字,非。(還)【唐韻】戸關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胡關切,音環。【說文】復也。【玉篇】反也。【詩·小雅】爾還而入,我心易也。還而不入,否難知也。【註】反也。又【正韻】退也,歸也。【儀禮·鄕飮酒禮】主人答拜還,賔拜辱。【註】還,猶退也。【前漢·高帝紀】還守豐。又【灌嬰傳】還定三秦。又顧也。【左傳·昭二十年】無所還忌。【註】還,猶顧也。又償也。【老子·道德經】以道佐人主者,不以兵强天下,其事好還。又大還、小還,日至之名。【淮南子·天文訓】日至于鳥次,是謂小還。至于女紀,是謂大還。又與環同。【前漢·食貨志】還廬樹桑。又【廣韻】似宣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旬宣切,音旋。與旋同。【禮·禮運】五行、四時、十二月,還相爲本也。【註】迭相終而還相始,如環無端也。又【正韻】轉也。【禮·玉藻】周還中規,折還中矩。【註】周旋圓轉,折旋方轉也。又便捷貌。【詩·齊風】子之還兮。又速也,卽也。【前漢·董仲舒傳】此皆可使還至而立效者也。又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胡慣切,音患。遶也,圍也。【儀禮·旣夕】祖還車不易位。【司馬相如·子虛賦】旋還乎後宮。◎ 本乡的意思
⒈ 原籍,故乡。
引《后汉书·章帝纪》:“其令郡国募人无田欲徙它界就肥饶者,恣听之……其后欲还本乡者勿禁。”
唐 刘禹锡 《竹枝词》之十一:“楚 水 巴 山江雨多, 巴 人能唱本乡歌。”⒉ 本地。
引《水浒传》第十四回:“这秀才乃是智多星 吴用,表字 学究,道号 加亮先生,祖贯本乡人氏。”
清 黄六鸿 《福惠全书·编审·立局亲审》:“出示晓諭,并示本乡。”◎ 食的意思
【戌集下 • 食】食·康熙筆画:9·部外筆画:0
〔古文〕餐【唐韻】乗力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實職切,音蝕。【說文】一米也。【玉篇】飯食。【增韻】殽饌也。
又茹也,啗也。【釋名】食,殖也,所以自生殖也。【古史考】古者茹毛飮血,燧人鑽火,而人始裹肉而燔之,曰炮。及神農時,人方食穀,加米于燒石之上而食之。及黃帝,始有釜甑,火食之道成矣。【易·需卦】君子以飮食宴樂。【書·益稷】暨稷播,奏庶艱食,鮮食。【傳】衆難得食處,則與稷教民播種之,決川有魚鱉,使民鮮食之。又【書·洪範】惟辟玉食。【註】珍食也。又食祿也。【禮·坊記】君子與其使食浮于人也,寧使人浮于食。又祭曰血食。【史記·涉世家】置守冢三十家碭,至今血食。又飮酒亦曰食。【前漢·于定國傳】定國食酒,至數石不亂。又耳食。【史記·六國表】學者牽于所聞,見秦在帝位日淺,不察其終始,因舉而笑之,不敢道,此與以耳食無異。又目食。【宋史·司馬光傳】飮食所以爲味也,適口斯善矣。世人取果餌刻鏤之,朱綠之,以爲槃案之翫,豈非以目食乎。又吐而復吞曰食。【書·湯誓】朕不食言。【左傳·僖十五年】我食吾言,背天地也。【爾雅·釋詁】食,僞也。【疏】言而不行,如食之消盡,故通謂僞言爲食言,故此訓食爲僞也。又蠱惑曰食。【管子·君臣篇】明君在上,便嬖不能食其意。又消也。【左傳·哀元年】伍員曰:後雖悔之,不可食已。【註】食,消也。又【書·洛誥】乃卜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。【傳】卜必先墨畫龜,然後灼之,兆順食墨。又日食,月食。【易·豐卦】月盈則食。【春秋·隱三年】日有食之。又【左傳·襄九年】晉侯問於士弱曰:吾聞之,宋災,於是乎知有天道,何故。對曰:古之火正或食於心或食於咮,以出内火。又【禮·檀弓】我死,則擇不食之地而葬我焉。【註】不食,謂不墾耕。又【前漢·外戚傳】房與宮對食。【註】應劭曰:宮人自相與爲夫婦,名對食。房宮,二人名。又【揚子·方言】食閻,勸也。南楚凡已不欲喜而旁人說之,不欲怒而旁人怒之,謂之食閻。又寒食,節名。【荆楚歲時記】去冬至一百五日,卽有疾風甚雨,謂之寒食。又大食,國名,在西域波斯國西,都婆羅門,兵刃勁利,勇于野鬬。又【廣韻】戲名。博屬。又姓。漢有食子通。【希姓錄】後漢食于公。又【集韻】祥吏切【正韻】相吏切,音寺。【論語】有酒食,先生饌。【禮·曲禮】食居人之左。【註】食,飯屬也。又糧也。【周禮·地官·廩人】匪頒賙赐稍食。又以食與人也。【詩·小雅】飮之食之。【禮·內則】國君世子生,卜士之妻,大夫之妾使食子。【註】食謂乳養之也。【左傳·文元年】穀也食子。【註】食,養生也。又【廣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羊吏切,音異。【廣韻】人名。漢審食其,酈食其。【荀悅·漢紀】作異基。又叶式灼切,音爍。【易林】三河俱合,水怒踊躍。壞我王室,民困于食。◎ 牦牛的意思
⒈ 反刍家畜。亦有野生者。毛多黑褐色或黑白花斑,尾毛蓬生似帚,下腹、肩、股、胁等部密生长毛。耐寒,腿短,在崇山峻岭间善驮运。毛可制披衣、帐篷和绳索,绒可制毡。原产 亚洲 中部山地。是我国 青藏高原 地区主要的力畜。古人取其尾毛以为旌旄,后又以为帽缨。
引明 郭登 《甘州即事》诗:“牦牛互市番氓出, 宛 马临关 汉 使回。”
明 李时珍 《本草纲目·兽二·牦牛》:“牦牛出 甘肃 临洮,及西南徼外,野牛也。人多畜养之。状如水牛,体长多力,能载重,迅行如飞,性至粗梗。髀膝尾背胡下皆有黑毛,长尺许。其尾最长,大如斗。亦自爱护,草木钩之则止而不动。古人取为旌旄,今人以为缨帽……《山海经》云:‘ 潘侯之山 有旄牛,状如牛而四足节生毛。’即此也。”
郭小川 《春歌》之一:“西藏 的牦牛, 内蒙 的骆驼,早像春风一般巡视过高原和沙漠。”
犛牛:野牛。形状毛尾全同牦牛,但比牦牛大。一说即牦牛。 《山海经·中山经》:“东北百里,曰 荆山 ……其中多犛牛。”
郭璞 注:“旄牛属也,黑色,出西南徼外也。”
《新唐书·吐蕃传上》:“其宴大宾客,必驱犛牛使客自射,乃敢馈。”
明 李时珍 《本草纲目·兽二·犛牛》:“犛牛出西南徼外,居深山中野牛也,状及毛尾俱同牦牛。牦小而犛大,有重千斤者…… 唐 宋 西徼诸州贡之。”
参见“牦牛”。氂牛:即牦牛。体矮身健,毛长,色多黑、深褐或黑白花斑。耐寒,耐粗饲。尾毛蓬生,可作旌旄。 《汉书·郊祀志上》:“泰一 所用,如 雍 一畤物,而加醴枣脯之属,杀一氂牛以为俎豆牢具。”
颜师古 注:“西南夷长尾髦之牛也。”
唐 杜甫 《锦树行》:“青草萋萋尽枯死,天马跛足随氂牛。”
总述:诗句思还本乡食牦牛出自《箜篌引》。作者是唐朝诗人王昌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