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诗句
- 寒色苍苍老柏风
- 拼音
- hán sè cāng cāng lǎo bǎi fēng
- 平仄
- 平仄平平仄仄平
- 韵脚
- 上平一东
- 下一句
- 石苔清滑露光融
「寒色苍苍老柏风」出自:《东山寺》
半夜四山钟磬尽,水精宫殿月玲珑。
「寒色苍苍老柏风」作者: 张祜
「寒色苍苍老柏风」辞典释义
◎ 寒色的意思
⒈ 感到寒冷时的气色。
引《敦煌变文集·孝子传》:“父密察之,知 騫 有寒色,父以手抚之,见衣甚薄,毁而观之,始知非絮。”
《宋史·杨业传》:“代 北苦寒,人多服毡罽, 业 但挟纊,露坐治军事,傍不设火,侍者殆僵仆,而 业 怡然无寒色。”⒉ 寒冷时节的颜色、景色。如枯草、秃枝、荒凉的原野的颜色。
引唐 宋之问 《题张老松树》诗:“日落西山阴,众草起寒色。”
清 韩泰华 《无事为福斋随笔》卷上:“盛子昭 《寒山行旅图》绢本,立幅宽三尺五寸,高亦如之。树木槎枒,万山寒色,渔舟一叶,江雁羣飞。”
瞿秋白 《赤都心史》一:“万里奇游,饥寒之国。闻说道‘胡天八月雪’,可也只萧萧秋意,依依寒色。”⒊ 犹寒气。
引宋 梅尧臣 《王龙图知江陵》诗:“行车践残雪,寒色犯轻裘。”
清 陆嵩 《新年作》诗:“愿得东风起南陌,催动春光散寒色。”
朔望 《英雄碑前的花朵》诗:“暮靄到 前门,沉沉絶市声。非因寒色重,默悼党人魂。”⒋ 给人以寒冷感觉的颜色。此指白色。
引明 申时行 《应制题扇》诗:“羣芳烂熳吞春辉,双燕差池雪羽飞。玳瑁梁间寒色莹,水晶帘外曙光微。”
⒌ 美术上指青、绿、紫等颜色。
◎ 苍苍的意思
⒈ 深青色。
引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天之苍苍,其正色邪。”
《史记·天官书》:“正月,与斗、牵牛晨出东方,名曰监德。色苍苍有光。”
宋 苏轼 《留题仙都观》诗:“山前 江 水流浩浩,山上苍苍松柏老。”
《人民文学》1979年第6期:“这碧绿苍苍的 伊犁河 水呀,到了阳春时节你也会飘浮着 乌孙山 的花瓣、荡漾着 乌孙山 的芳香吧。”⒉ 指天。
引汉 蔡琰 《胡笳十八拍》:“泣血仰头兮诉苍苍,胡为生兮独罹此殃。”
唐 李白 《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》:“为君持此凌苍苍,上朝三十六 玉皇。”
明 张凤翼 《红拂记·杨公完偶》:“告苍苍,愿他筹添海屋,福祉似川长。”
苏曼殊 《天涯红泪记》第二章:“然吾今生虽抱百忧,又奚可申诉於婴婴婉婉者之前?唯苍苍者知吾心事耳。”⒊ 茂盛;众多。
引《诗·秦风·蒹葭》: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”
毛 传:“苍苍,盛也。”
三国 魏 曹植 《赠白马王彪》诗之二:“太谷何寥廓,山树鬱苍苍。”
唐 李华 《吊古战场文》:“苍苍蒸民,谁无父母。”⒋ 灰白色。
引《北齐书·卢文伟传》:“询祖 初闻此言,实怀恐惧,见丈人苍苍在鬢,差以自安。”
唐 白居易 《卖炭翁》诗:“满面尘灰烟火色,两鬢苍苍十指黑。”
王西彦 《人的世界·第四家邻居》:“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。”⒌ 茫无边际。
引《淮南子·俶真训》:“浑浑苍苍,纯朴未散。”
五代 齐己 《送人润州寻兄弟》诗:“閒游登 北固,东望海苍苍。”
明 沉采 《千金记·解散》:“俺只见四野苍苍,又只见银河朗朗,当此景教人真可伤。”
杨朔 《海天苍苍》:“﹝他﹞向着海天苍苍的深处远航而去。”⒍ 迷茫。
引南朝 梁 江淹 《伤爱子赋》:“雾笼笼而带树,月苍苍而架林。”
唐 韦应物 《登乐游庙》诗:“微钟何处来,暮色忽苍苍。”
明 何景明 《与贾郡博宿夜话》诗:“苍苍季冬夕,悄悄昆虫闭。”◎ 老的意思
【未集中 • 老】老·康熙筆画:6·部外筆画:0
〔古文〕【廣韻】盧皓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魯皓切,音栳。【說文】考也。七十曰老。从人毛匕,言須髮變白也。【禮·曲禮】七十曰老而傳。【公羊傳·宣十一年】使帥一二耋老而綏焉。【註】六十稱耋,七十稱老。
又【詩·鄭風】與子偕老。【疏】沒身不衰也。【禮·祭義】貴老。爲其近于親也。又【周禮·地官·鄕老註】老,尊稱也。又【儀禮·聘禮】授老幣。【註】老賔之臣。【疏】大夫家臣稱老。又【禮·曲禮】國君不名卿老。【註】卿老亦卿也。又【禮·王制】天子之老。【註】老謂上公。又【禮·禮運】三老在學。【註】乞言,則受之三老。【左傳·昭三年】三老凍餒。【註】三老,謂上壽、中壽、下壽,皆八十已上。又【左傳·隱三年】桓公立,乃老。【註】老,致仕也。又【列子·天瑞篇】老,耄也。又姓。【廣韻】宋有老佐。又【韻補】叶朗口切。【釋名】老,朽也。【史記·律書】酉者,萬物之老也。又【韻補】叶滿補切,姥當以此得聲。【班固·西都賦】若臣者,徒觀迹於舊墟,聞之乎故老。十分未得其一端,故不能徧舉也。◎ 柏的意思
【辰集中 • 木】柏·康熙筆画:9·部外筆画:5
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博陌切,音百。【說文】椈也。【六書精蘊】柏,隂木也。木皆屬陽,而柏向隂指西,蓋木之有貞德者,故字从白。白,西方正色也。
又【春秋緯】諸侯墓樹柏。【前漢·東方朔傳】柏者,鬼之廷也。又大也。與伯通。【釋名】柏車,大車也。又逼也。與廹同。【周禮·春官】其柏席用萑黼純。【鄭註】柏席,廹地之席。【史記·漢高紀】柏人者,廹于人也。【漢·武瓠子歌】魚弗鬰兮柏冬日。又國名。在河南西平縣。又山名。【書·禹貢】導淮自桐柏。又【前漢·武帝紀】起柏梁臺。又姓。【姓譜】戰國柏直,漢柏英。又叶卜各切,音搏。【楚辭·九歌】山中人兮芳杜若,飮石泉兮蔭松柏。又叶壁益切,音必。【陶潛·經錢溪詩】園田日夢想,安得久離析。終懷在歸舟,諒哉宜霜柏。从木白聲。俗作栢,非。◎ 风的意思
【戌集下 • 風】风·康熙筆画:9·部外筆画:0
〔古文〕凬飌檒【唐韻】方戎切【集韻】方馮切【正韻】方中切,音楓。風以動萬物也。【莊子·齊物論】大塊噫氣,其名爲風。【河圖】風者,天地之使。【元命包】隂陽怒而爲風。【爾雅·釋天】南風謂之凱風,東風謂之谷風,北風謂之凉風,西風謂之泰風。【禮·樂記】八風從律而不姦。【疏】八方之風也。【史記·律書】東北方條風,立春至。東方明庶風,春分至。東南方淸明風,立夏至。南方景風,夏至至。西南方凉風,立秋至。西方閶闔風,秋分至。西北方不周風,立冬至。北方廣莫風,冬至至。【周禮·春官·保章氏】以十有二風,察天地之和命,乖別之妖祥。【註】十有二辰皆有風吹其律,以知和不。
又【玉篇】散也。【易·繫辭】風以散之。又趨風,疾如風也。【左傳·成十六年】郤至三遇楚子之卒,見楚子必下免冑而趨風。又【玉篇】敎也。【書·畢命】彰善癉惡,樹之風聲。又【說命】四海之內,咸仰朕德,時乃風。【註】言天下仰我德,是汝之敎也。【詩·關雎序】風之始也。【箋】風是諸侯政敎也。又風俗。【禮·樂記】移風易俗,天下皆寧。又疾名。【左傳·昭元年】風淫末疾。【註】末,四肢也。風爲緩急。又【廣韻】佚也。【書·費誓】馬牛其風。【傳】馬牛風佚。【疏】僖四年《左傳》云:惟是風馬牛不相及也。賈逵云:風,放也。牝牡相誘謂之風。然則馬牛風佚,因牝牡相逐而遂至放佚遠去也。又防風,國名。今湖州武康縣。又地名。寧風,齊地,見【左傳】。右扶風,見【漢書】。又官名。【前漢·地理志】武帝太初元年,更名主爵都尉爲右扶風。又鳥名。【詩·秦風】鴥彼晨風。【爾雅·釋鳥】晨風,鸇。【疏】晨風,一名鸇,摯鳥也。郭云:鷂屬。又【晉書·輿服志】相風中道。【正字通】晉制,車駕出,相風居前。刻烏於竿上,名相風。又【述征記】長安南有臺,高十仞,立相風銅烏,遇風輒動。又草名。【西京雜記】懷風,苜蓿別名。一名光風。又姓。黃帝臣風后。又風胡,見【越絕書】。又【神異經】西方有披髮東走,一名狂,一名顚,一名狷,一名風。又【廣韻】方鳳切,音諷。【詩·關雎序】詩有六義焉。一曰風,上以風化下,下以風刺上,主文而譎諫,言之者無罪,聞之者足戒,故曰風。【箋】風化。風刺,皆謂譬諭,不直言也。【釋文】下以風之。風,福鳳反。【註】風刺同。又叶分房切,音方。【楚辭·惜誓】涉丹水而馳騁兮,右大夏之遺風。黃鵠之一舉兮,知山川之紆曲,再舉兮睹天地之圜方。又叶甫煩切,音蕃。【王粲詩】烈烈冬日,肅肅淒風。潛鱗在淵,歸鴈載軒。又叶閭承切。【後漢·馮衍顯志賦】摛道德之光輝兮,匡衰世之渺風。褒宋襄于泓谷兮,表季札于延陵。又叶孚金切,音分。【詩·邶風】絺兮綌兮,淒其以風。我思古人,實獲我心。又【大雅】吉甫作頌,穆如淸風。仲山甫永懷,以慰其心。【楚辭·九章】乗鄂渚而反顧兮,欸秋冬之緒風。步余馬兮山臯,邸余車兮方林。【釋名】兗豫幷冀,橫口含脣言之,讀若分。靑徐,踧口開脣推氣言之,讀若方。風,放也,氣放散也。【第·毛詩古音考】風古與心林音淫爲韻,孚金切。或曰今太行之西,汾晉之閒讀風如分,猶存古音。【正韻】一東收風,十二侵闕,蓋未詳風古有分音也。【說文】風動蟲生,故蟲八日而化。从虫凡聲。【趙古則曰】凡物露風則生蟲,故風从虫,凡諧聲。
总述:诗句寒色苍苍老柏风出自《东山寺》。作者是唐朝诗人张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