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句

白羽抵荆岑

诗句
白羽抵荆岑
拼音
 bái yǔ dǐ jīng cén
平仄
仄仄仄平平
韵脚
下平十二侵
上一句
丹泉通虢略
下一句
若见西山爽

「白羽抵荆岑」出自:《送李太守赴上洛》

商山包楚邓,积翠蔼沉沉。驿路飞泉洒,关门落照深。
野花开古戍,行客响空林。板屋春多雨,山城昼欲阴。
丹泉通虢略,白羽抵荆岑。若见西山爽,应知黄绮心。

「白羽抵荆岑」作者:

王维(701─761),字摩诘,祖籍太原祁(今山西祁县)。九岁知属辞,十九岁应京兆府试点了头名,二十一岁(开元九年)中进士。任大乐丞。但不久即因伶人越规表演黄狮子舞被贬为济州(在今山东境内)司功参军。宰相张九龄执政时,王维被提拔为右拾遗,转…

「白羽抵荆岑」辞典释义

◎ 白羽的意思

⒈  白色羽毛。

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白羽之白也,犹白雪之白。”
南朝 宋 谢惠连 《雪赋》:“白羽虽白,质以轻兮;白玉虽白,空守贞兮。”

⒉  借指白色的鸟。

宋 沉遘 《次韵和鞠颜叔游山》:“紫鳞惊跃起,白羽倦飞还。”

⒊  古代军中主帅所执的指挥旗。又称白旄。亦泛指军旗。

《吕氏春秋·不苟》:“武王 左释白羽,右释黄鉞,勉而自为係。”
《书·牧誓》作“白旄”。 《孔子家语·致思》:“子路 进曰:由 愿得白羽若月,赤羽若日,钟鼓之音上震於天,旍旗繽纷下蟠於地。 由 当一队而敌之,必也攘地千里,搴旗执聝。”
唐 李白 《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》诗:“今兹讨鲸鯢,旌斾何繽纷。白羽落酒樽, 洞庭 罗三军。”

⒋  指羽箭。

《文选·司马相如<上林赋>》:“弯蕃弱,满白羽,射游梟,櫟蜚遽。”
郭璞 注:“以白羽为箭,故言白羽也。”
南朝 宋 鲍照 《拟古》诗之三:“留我一白羽,将以分符竹。”
宋 王安石 《阴山画虎图》诗:“逶迤一虎出马前,白羽横穿更人立。”

⒌  借指士兵。

唐 卢纶 《冬日登城楼有怀因赠程腾》诗:“君不见, 汉 家边将在边庭,白羽三千出 井陘。”
唐 法振 《河源破贼后赠袁将军》诗:“白羽三千驻萧萧万里行。”

⒍  指羽扇。

唐 骆宾王 《宿温城望军营》诗:“白羽摇如月青山断若云。”
宋 周煇 《清波别志》卷上:“史君 开府未浹旬,欲戴纶巾挥白羽。”
明 沉采 《千金记·游说》:“鼓旗扬,白羽一挥同发矢,黄龙三转倒拖鎗,倒拖鎗。”
清 曹寅 《途次示侄骥》诗之三:“可堪挥白羽,安事践青蒲。”

⒎  指羽书。又名羽檄。古代征调军队的文书,插鸟羽示紧急,故名。

清 洪昇 《长生殿·侦报》:“爷爷呵,莫待传白羽始安排!”
徐朔方 校注:“白羽,羽檄,古代徵调军队的文书。”

⒏  古邑名。在今 河南省 西峡县。

《春秋·昭公十八年》:“冬, 许 迁于 白羽。”
杨伯峻 注:“白羽 在今 河南 西峡县 西关外。”

◎ 抵的意思

【卯集中 • 手】抵·康熙筆画:9·部外筆画:5

〔古文〕【唐韻】都禮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典禮切,音邸。【說文】擠也。
觸也。【前漢·禮樂志】習俗薄惡,民人抵冒。【註】抵,忤也,冒犯也。
當也。【史記·高祖紀】傷人及盜抵罪。【註】謂使各當其罪。【前漢·武帝紀】元封三年,作角抵戲。【註】兩兩相當,角力角技藝射御,故名角抵。
與觝通。【張騫傳】又作角氐。
至也。【前漢·杜延年傳】或抵其罪法。【註】特致之於罪法。
【禮·樂志】草木零落,抵冬降霜。
歸也。【前漢·項籍傳】抵櫟陽史司馬欣。【註】相歸抵也。亦通作邸。
拒也。【前漢·梁平王傳】抵讕置辭。
【田延年傳】延年抵曰:無有是事。【註】抵,拒諱也。
擲也。【後漢·禰衡傳】劉表嘗與諸文人共草章奏,衡見之,毀以抵地。
大抵,猶言大凡。【史記·酷吏傳】大抵盡詆以不道。【漢書】作大氐。【註】大歸也。
【集韻】或作掋。
直皆切,音㜨。亦擠也。
【韻會】掌氏切【正韻】諸氏切,音紙。同扺。擊也。【戰國策】蘇秦見說趙王於華屋之下,抵掌而談。【前漢·朱博傳】奮髥抵几。詳扺字註。

◎ 荆岑的意思

⒈  荆山。泛指古 楚国 境内的高山。

语出 汉 王粲 《登楼赋》:“蔽 荆山 之高岑。”
唐 张说 《岳州九日宴道观西阁》诗:“凉云霾 楚 望,濛雨蔽 荆 岑。”
唐 王维 《送李太守赴上洛》诗:“丹泉通 虢略,白羽抵 荆 岑。”

⒉  指 荆南 地区。

唐 杜甫 《荆南兵马使赵公大食刀歌》:“蜀江 如线针如水, 荆 岑弹丸心未已。”

总述:诗句白羽抵荆岑出自《送李太守赴上洛》。作者是唐朝诗人王维。

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