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句

一曲一直水

诗句
一曲一直水
拼音
 yī qǔ yī zhí shuǐ
平仄
仄仄仄仄仄
韵脚
上声四纸
上一句
仰诉何时宁
下一句
白龙何鳞鳞

「一曲一直水」出自:《寒溪》

霜洗水色尽,寒溪见纤鳞。幸临虚空镜,照此残悴身。
潜滑不自隐,露底莹更新。豁如君子怀,曾是危陷人。
始明浅俗心,夜结朝已津。净漱一掬碧,远消千虑尘。
始知泥步泉,莫与山源邻。
洛阳岸边道,孟氏庄前溪。舟行素冰折,声作青瑶嘶。
绿水结绿玉,白波生白珪。明明宝镜中,物物天照齐。
仄步下危曲,攀枯闻孀啼。霜芬稍消歇,凝景微茫齐。
痴坐直视听,戆行失踪蹊。岸童劚棘劳,语言多悲凄。
晓饮一杯酒,踏雪过清溪。波澜冻为刀,剸割凫与鹥.
宿羽皆翦弃,血声沉沙泥。独立欲何语,默念心酸嘶。
冻血莫作春,作春生不齐。冻血莫作花,作花发孀啼。
幽幽棘针村,冻死难耕犁。
篙工磓玉星,一路随迸萤。朔冻哀彻底,獠馋咏潜鯹.
冰齿相磨啮,风音酸铎铃。清悲不可逃,洗出纤悉听。
碧潋卷已尽,彩缕飞飘零。下蹑滑不定,上栖折难停。
哮嘐呷喢冤,仰诉何时宁。
一曲一直水,白龙何鳞鳞。冻飙杂碎号,齑音坑谷辛。
柧椾吃无力,飞走更相仁。猛弓一折弦,馀喘争来宾。
大严此之立,小杀不复陈。皎皎何皎皎,氤氲复氤氲。
瑞晴刷日月,高碧开星辰。独立两脚雪,孤吟千虑新。
天欃徒昭昭,箕舌虚龂龂。尧圣不听汝,孔微亦有臣。
谏书竟成章,古义终难陈。
因冻死得食,杀风仍不休。以兵为仁义,仁义生刀头。
刀头仁义腥,君子不可求。波澜抽剑冰,相劈如仇雠。
尖雪入鱼心,鱼心明愀愀。怳如罔两说,似诉割切由。
谁使异方气,入此中土流。翦尽一月春,闭为百谷幽。
仰怀新霁光,下照疑忧愁。
溪老哭甚寒,涕泗冰珊珊。飞死走死形,雪裂纷心肝。
剑刃冻不割,弓弦强难弹。常闻君子武,不食天杀残。
劚玉掩骼胔,吊琼哀阑干。
溪风摆馀冻,溪景衔明春。玉消花滴滴,虬解光鳞鳞。
悬步下清曲,消期濯芳津。千里冰裂处,一勺暖亦仁。
凝精互相洗,漪涟竞将新。忽如剑疮尽,初起百战身。

「一曲一直水」作者:

孟郊(751─814),字东野,湖州武康(今浙江德清县)人。早年隐居河南嵩山。后两试不第,直到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。五十岁时任溧阳县尉,由于抱负不得施展,便放迹山林间,吟诗度日,以致公务多废,县令便另委他人代行职务,并把他的俸禄减去一半,不久…

「一曲一直水」辞典释义

◎ 一曲的意思

⒈  水流弯曲处。

《诗·魏风·汾沮洳》:“彼 汾 一曲,言采其藚。”
朱熹 集传:“谓水曲流处。”
唐 刘禹锡 《送李尚书镇滑州》诗:“黄河 一曲当城下,緹骑千重照路傍。”

⒉  犹一弯。

刘半农 《游香山纪事诗》:“一曲横河水,风定波光静。”

⒊  犹一隅。曲,局部,片面。

《荀子·解蔽》:“凡人之患,蔽於一曲而闇於大理。”
杨倞 注:“一曲,一端之曲説。”
汉 桓宽 《盐铁论·论邹》:“将一曲而欲道九折,守一隅而欲知万方,犹无準平而欲知高下,无规矩而欲知之圆也。”
宋 曾巩 《襄州到任表》:“皇帝陛下奬引士伦,推崇世教,小艺片言之善,偏长一曲之材,皆欲养成,未尝弃废。”
清 戴震 《孟子字义疏证·原善上》:“人虽得乎全,其间则有明闇厚薄,亦往往限于一曲。”

⒋  犹一缕。

唐 张泌 《题华严寺木塔》诗:“一曲晚烟浮 渭水,半桥斜日照 咸阳。”

⒌  一首乐曲。

三国 魏 嵇康 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:“浊酒一盃,弹琴一曲。”
元 马致远 《汉宫秋》第一折:“妾身在家颇通丝竹,弹得几曲琵琶,当此夜深孤闷之时,我试理一曲消遣咱!”
沉祖棻 《高阳台·访媚香楼遗址》词:“青山几点胭脂血,做千秋凄怨,一曲娇嬈。”
艾青 《向太阳》诗:“我的灵魂,不论白日和黑夜,永远的唱着一曲人类命运的悲歌。”

◎ 一直的意思

⒈  顺着一个方向。

《尔雅·释水》:“千里一曲一直。”
明 叶宪祖 《易水寒》第三折:“好壮士!一直去了,更不回顾。”
《红楼梦》第二七回:“登山涉水,过树穿花,一直奔了那日和 黛玉 葬桃花的去处。”
周立波 《山乡巨变》上一:“高个子农民挑着柴禾一直往县城的方向去了。”

⒉  表示动作持续不断或状态持续不变。

《二程语录·洛阳议论》:“今既后时,又不候至秋凉,迄冬一直趋寇。”
清 周亮工 《书影》卷二:“沉佺期 《过巫峡》云:‘使君滩上草,神女庙前云,树悉江中见,猿多天外閒。’滩上、庙前、江中、天外,一直并用。”
许地山 《女国士》:“若是你不改变你底行为,一直流氓当到底,那有什么好处?”

⒊  犹一程。

元 无名氏 《玩江亭》第二折:“恰离紫府下瑶池,再向人间登一直。”

⒋  强调所指的范围。用在“到”前,后面常有“都”、“全”呼应。

如:会场里座位上、过道上,一直到门口,全挤满了听众。
如:全村从老人一直到小孩,对我们都非常热情亲切。

◎ 水的意思

【巳集上 • 水】水·康熙筆画:4·部外筆画:0

【唐韻】【正韻】式軌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數軌切,稅上聲。【說文】準也。北方之行,象衆水流,中有微陽之氣也。【徐鉉曰】衆屈爲水,至柔,能攻堅,故一其內也。【釋名】水,準也,準平物也。【白虎通】水位在北方。北方者,隂氣,在黃泉之下,任養萬物。水之爲言濡也。【書·洪範】五行,一曰水。【又】水曰潤下。【正義曰】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。五行之體,水最微,爲一。火漸著,爲二。木形實,爲三。金體固,爲四。土質大,爲五。【易·乾卦】水流濕。【說卦】坎爲水。【管子·水地篇】水者,地之血氣,如筋脉之通流者也。【淮南子·天文訓】積隂之寒氣爲水。
六飮之一。【周禮·天官】漿人掌共王之六飮,水漿醴涼醫酏。
【禮·玉藻】五飮:上水、漿、酒、醴、酏。【註】上水,水爲上,餘次之。
【禮·曲禮】凡祭宗廟之禮,水曰淸滌。
明水,所以共祭祀。【周禮·秋官】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,以鑒取明水於月,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燭共明水。【註】鑒,鏡屬,取水者。世謂之方諸。
官名。【左傳·昭十七年】共工氏以水紀,故爲水師而水名。
【前漢·律歷志】五聲,羽爲水。
天水,郡名,漢武帝所置。
中水,縣名,屬涿郡。應劭曰:易二水之中。見【前漢·地理志】。
黑水,國名,卽韐。
露爲上池水。【史記·扁鵲傳】飮是以上池之水。【註】上池水,謂水未至地,蓋承取露及竹木上水以和藥。
姓。
【韻補】叶式類切,音墜。【劉楨·魯都賦】蘋藻漂於陽侯,芙蓉出於渚際。奮紅葩之熩熩,逸景燭於崖水。
叶呼委切,音毀。【李白·游高淳丹陽湖詩】龜游蓮葉上,鳥宿蘆花裏。少女棹輕舟,歌聲逐流水。
【韻補】音準。引《白虎通》水之爲言準也。○按準乃水之義,非水之音。蓋沿《周禮·考工記》鄭註,準讀爲水而誤。今不從。

总述:诗句一曲一直水出自《寒溪》。作者是唐朝诗人孟郊。

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