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句

少年兼柱史

诗句
少年兼柱史
拼音
 shào nián jiān zhù shǐ
平仄
仄平平仄仄
韵脚
上声四纸
下一句
东至旧徐州

「少年兼柱史」出自:《送李侍御赴徐州行营》

少年兼柱史,东至旧徐州。远属平津阁,前驱博望侯。
向营淮水满,吹角楚天秋。客梦依依处,寒山对白楼。

「少年兼柱史」作者:

韩翃,字君平,南阳(今河南沁阳县附近)人。天宝十三年(754)进士。先为淄青节度使侯希逸的幕僚,后又在汴宋节度使田神玉和汴州刺史李思臣、李勉幕中任职。最后内迁为驾部郎中、中书舍人。他是「大历十才子」之一。写了大量的送行赠别诗歌,也有个别富有…

「少年兼柱史」辞典释义

◎ 少年的意思

⒈  不几年。

《后汉书·西南夷传·滇》:“初到郡,米斛万钱,渐以仁恩,少年间,米至数十云。”
李贤 注:“少年,未多年也。”

⒉  古称青年男子。与老年相对。

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上》:“郑 少年相率为盗,处於 雚泽。”
三国 魏 曹植 《送应氏》诗之一:“不见旧耆老,但覩新少年。”
唐 高适 《邯郸少年行》:“且与少年饮美酒,往来射猎西山头。”
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十七:“两人都是出羣才学,英鋭少年。”

⒊  今称介于童年与青年之间的年纪以及这样年纪的人。

谢觉哉 《观花小记》:“重庆 市团委……赠送我们以少年工厂制的模型和青年作家的木刻等。”
《<艾青诗选>自序二》:“从少年时代起,我从美术中寻求安慰。”

⒋  年轻,年轻时。

汉 刘向 《列女传·陈寡孝妇》:“母曰:‘吾怜汝少年早寡也。’”
宋 辛弃疾 《丑奴儿·书博山道中壁》词:“少年不识愁滋味,爱上层楼。爱上层楼。为赋新词强説愁。”
柳杞 《好年胜景》:“那 吴松明 老人是全社有名的活跃人物,他少年穷困,学过唱大鼓书。”

◎ 兼的意思

【子集下 • 八】兼·康熙筆画:10·部外筆画:8

〔古文〕【唐韻】古甜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堅嫌切【正韻】古嫌切,音縑。【說文】幷也。从手禾。兼持二禾也。【徐曰】會意。秉持一禾,兼持二禾。可兼持者,莫若禾也。【易·繫辭】兼三才而兩之。【前漢·王莽傳】縣宰缺者,數年守兼。【註】師古曰:不拜正官,令人守兼也。
姓。【韻會】衞公子兼之後。

◎ 柱的意思

【辰集中 • 木】柱·康熙筆画:9·部外筆画:5

【唐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直主切【集韻】重主切,除上聲。【說文】楹也。【廣雅】楹謂之柱。【前漢·成帝紀】腐木不可以爲柱。
底柱,山名。【書·禹貢】東至于底柱。
上柱國、柱下史。皆官名。【戰國策】爵爲執珪,官爲柱國。【漢官儀】侍御史爲柱下史。
【前漢·禮樂志】柱工員二人。【註】柱工,主箏瑟之柱。
應劭曰:柱下史法冠,一曰柱後,以鐵爲柱也。【蔡邕·獨斷】柱後惠文冠。
【唐韻】知庾切【集韻】【正韻】冢庾切,音主。柱夫,草名。【爾雅·釋草】柱夫,搖車。
【集韻】【類篇】【韻會】株遇切,音駐。與拄通。掌也,刺也。【前漢·朱雲傳】連柱五鹿君。
枝柱曰柱。【韓愈·王適墓銘】鼎也不可以柱車,馬也不可以守閭。

◎ 史的意思

【丑集上 • 口】史·康熙筆画:5·部外筆画:2

〔古文〕㕜【唐韻】疎士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爽士切【正韻】師止切,音使。【說文】記事者也。【玉篇】掌書之官也。【世本】黃帝始立史官,倉頡沮誦居其職。【書·立政】周公若曰:太史司蘇公,式敬爾繇獄,以長我王國。【詩·小雅】旣立之監,或佐之史。【禮·曲禮】史載筆,士載言。
【玉藻】動則左史書之,言則右史書之。
【周禮·天官·宰夫】八職,五曰府,掌官契以治藏,六曰史,掌官書以贊治。○按《周禮》凡官屬皆有府史。
【周禮·天官】女史掌王后之禮職。【春官】大史掌建邦之六典,小史掌邦國之志,內史掌王之八枋之灋,外史掌書外令。
御史,長史,刺史,漢官名。
太史,九河之一。【爾雅·釋水】太史。【疏】李巡云:禹大使徒衆,通其水道,故曰太史。
姓。【廣韻】周卿,史佚之後,出建康。
【廣韻】漢複姓,五氏:世本衞有史朝朱駒,漢書藝文志有靑史氏著書,又有新豐令王史音,吳有東萊太守太史慈,晉有東萊侯史光。
叶疎土切。【易林】重黎祖後,司馬大史。陵氏之災,罹宮悲苦。【說文】本作㕜。从又持中。中,正也。

总述:诗句少年兼柱史出自《送李侍御赴徐州行营》。作者是唐朝诗人韩翃。

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