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句

笔下起风烟

诗句
笔下起风烟
拼音
 bǐ xià qǐ fēng yān
平仄
仄仄仄平平
韵脚
下平一先
上一句
黛中分远近
下一句
岩翠深樵路

「笔下起风烟」出自:《酬包评事壁画山水见寄》

一官知所傲,本意在云泉。濡翰生新兴,群峰忽眼前。
黛中分远近,笔下起风烟。岩翠深樵路,湖光出钓船。
寒侵赤城顶,日照武陵川。若览名山志,仍闻招隐篇。
遂令江海客,惆怅忆闲田。

「笔下起风烟」作者:

皇甫冉(约717─770),字茂政,润州丹阳人,历任无锡尉、左拾遗、左补阙等。今存诗二卷。

「笔下起风烟」辞典释义

◎ 笔下的意思

⒈  书写时落笔的地方。

唐 韩愈 《醉后》诗:“淋离身上衣,颠倒笔下字。”
柯岩 《奇异的书简·追赶太阳的人》:“于是我,作为一个作者,也马上看见了我笔下众多的人物,怎样纷纷纭纭地走上了他们每个人的人生之路。”

⒉  指文章。

《儒林外史》第十五回:“我如今大胆出个题目,你做一篇,我看看你笔下可望得进学?”
夏丏尊 叶圣陶 《文心》十一:“有一个姓 贺 的,写得一手好颜字,可是笔下不很通顺。”

⒊  指写作才能。

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三一回:“这个人笔下飞快,一面説完了,一面也写完了。”
克非 《春潮急》一:“文化水平不错,嘴头笔下都很来得。”

⒋  指写作的措词和意向。参见“笔下超生”。

◎ 起的意思

【酉集中 • 走】起·康熙筆画:10·部外筆画:3

〔古文〕【廣韻】【正韻】墟里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口切,音杞。【說文】能立也。【釋名】起,舉也。平舉體也。【禮·曲禮】請業則起,請益則起。【孟子】雞鳴而起。
【書·益稷】元首起哉。【疏】言無廢事業。
【禮·孔子閒居】無聲之樂,氣志旣起。【註】起,猶行也。
【禮·儒行】雖危起居,竟信其志。【註】起居,猶舉事動作也。
【論語】起予者,商也。【疏】起,猶發也。
姓。【廣韻】出《何氏姓苑》。
【韻補】叶口舉切。【易林】明德訖終,虎亂滋起。叶上父。
叶去九切。【徐幹·齊都賦】羽族盛興,毛羣盡起。上蔽雲穹,下被臯藪。
,古文。

◎ 风烟的意思

⒈  风与烟;风与尘。

南朝 齐 谢朓 《和王著作融八公山诗》:“风烟四时犯,霜雨朝夜沐。”
南朝 梁 吴均 《与朱元思书》:“风烟俱浄,天山共色。”
唐 寒山 《诗》之二九七:“昨来攀葛上,半路困风烟。径窄衣难进,苔黏履不全。”

⒉  景象;风光。

唐 骆宾王 《在江南赠宋五之问》诗:“风烟标迥秀英灵信多美。”
唐 白居易 《西湖留别》诗:“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。”
宋 刘过 《行香子·山水画面》词:“无限风烟,景趣天然,最宜他、隐者盘旋。”
宋 张耒 《登海州城楼》诗:“客心不待伤千里,槛外风烟尽是愁。”

⒊  犹风尘,尘世。

宋 苏舜钦 《扬州城南延宾亭》诗:“风烟远近思高遁,豺虎纵横难息机。”
明 王世贞 《自燕中来者云斥逐轻薄朝士殆尽赋此解嘲》诗:“争道误一叱,中谗堕风烟。”

⒋  指战乱、战火。

唐 高适 《信安王幕府诗》:“四郊增气象,万里絶风烟。”
明 许承钦 《白沟河》诗:“辽 宋 曾戎马,风烟十六州。”
毛泽东 《渔家傲·反第一次大“围剿”》词:“二十万军重入 赣,风烟滚滚来天半。”

总述:诗句笔下起风烟出自《酬包评事壁画山水见寄》。作者是唐朝诗人皇甫冉。

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