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诗句
- 茅斋闻读书
- 拼音
- máo zhāi wén dú shū
- 平仄
- 平平平仄平
- 韵脚
- 上平六鱼
- 上一句
- 竹屿见垂钩
- 下一句
- 款言忘景夕
「茅斋闻读书」出自:《西山寻辛谔》
漾舟乘水便,因访故人居。
落日清川里,谁言独羡鱼?
石潭窥洞彻,沙岸历纡余。
竹屿见垂钩,茅斋闻读书。
款言忘景夕,清兴属凉初。
回也一瓢饮,贤哉常晏如!
「茅斋闻读书」作者: 孟浩然
「茅斋闻读书」辞典释义
◎ 茅的意思
【申集上 • 艸】茅·康熙筆画:11·部外筆画:5
【唐韻】莫交切【韻會】謨交切,音貓。【說文】管也。【易·泰卦】拔茅連茹。【詩·召南】白茅包之。【書·禹貢】包匭菁茅。【蔡邕·獨斷】天子大社,以所封之方色苴以白茅授之,謂之授茅土。【左傳·宣十二年】前茅慮無。【註】時楚以茅爲旌識。又國名。【左傳·襄二十四年】凡、蔣、郉、茅。【註】高平昌邑縣西有茅鄕。又享名。【史記·魏世家註】脩武軹縣有茅亭。又門名。【說苑】楚太子立于茅門之外。又山名。【晉書·許邁傳】延陵之茅山是洞庭西門,潛通五嶽。又姓。【通志·氏族略】茅氏,周公之後,子孫以國爲氏,秦有茅焦。又【韻補】迷侯切,音矛。【屈原·離騷】時紛其變易兮,又何以淹留。蘭芷變而不芳兮,荃蕙化而爲茅。又【類篇】莫佩切。茅蒐,蒨草。又【集韻】眉鑣切,音苗。【易·泰卦】拔茅連茹。鄭讀作苗。◎ 斋的意思
【卯集下 • 文】斋·康熙筆画:10·部外筆画:6
【篇海】同齋。◎ 闻的意思
【未集中 • 耳】闻·康熙筆画:14·部外筆画:8
〔古文〕䎽䎹【唐韻】【集韻】無分切,音文。【說文】知聞也。【書·堯典】帝曰:兪,予聞如何。【禮·少儀】聞始見君子者。【疏】謂作記之人,不敢自專制其儀,而傳聞舊說,故云。又【禮·玉藻】凡於尊者,有獻而弗敢以聞。【前漢·武帝紀】舉吏民能假貸貧民者以聞。又姓。【正字通】宋咸平進士聞見。明尚書聞淵。又聞人,複姓。【後漢·靈帝紀】太僕沛國聞人襲爲太尉。【註】姓聞人,名襲,風俗通曰:少正卯,魯之聞人,其後氏焉。又獸名。【山海經】杳山有獸焉,其狀如彘,黃身白頭白尾,名曰聞,見則天下大風。又【廣韻】亡運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文運切,音問。【韻會】聲所至也。【詩·小雅】聲聞于天。【書·呂】發聞惟腥。【釋文】聞,音問,又如字。又【廣韻】名達。【書·微子之命】爾惟踐修厥猷,舊有令聞。【詩·大雅】令聞令望。【朱註】令聞,善譽也。又通作問。【前漢·匡衡傳】淑問揚乎疆外。又【韻補】叶無沿切,音近眠。【楚辭·九章】孤臣唫而抆淚兮,放子出而不還。孰能思而不隱兮,昭彭咸之所聞。還音旋。◎ 读书的意思
⒈ 阅读书籍;诵读书籍。
引《礼记·文王世子》:“秋学礼,执礼者詔之;冬读书,典书者詔之。”
唐 韩愈 《感二鸟赋》序:“读书著文,自七岁至今,凡二十二年。”
夏丏尊 叶圣陶 《文心》十四:“正是 王先生 的声音,原来 王先生 在读书哩。”⒉ 核对入椁物件的单子。
引《礼记·杂记》:“荐马者哭踊,出乃包奠而读书。”
孔颖达 疏:“书,谓凡送亡者賵入椁之物书也。读之者,省録之也。”⒊ 宣读盟辞。
引《穀梁传·僖公九年》:“葵丘 之会,陈牲而不杀,读书加于牲上,壹明天子之禁。”
⒋ 上学;学习功课。
引郭沫若 《我的童年》第一篇二:“我们的三叔祖、大伯父都是进了学的。但是行二的我们三伯父,行三的我们父亲,因为家业雕零,便再没有读书的馀裕了。”
浩然 《石山柏》:“我发觉,山里的孩子不仅聪明、记忆力强,而且对读书都是非常地新奇和认真。”
总述:诗句茅斋闻读书出自《西山寻辛谔》。作者是唐朝诗人孟浩然。
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