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句

三月薰肌骨

诗句
三月薰肌骨
拼音
 sān yuè xūn jī gǔ
平仄
平仄平平仄
韵脚
入声六月
上一句
两月薰衣裳
下一句
四月薰心肠

「三月薰肌骨」出自:《种兰》

种兰幽谷底,四远闻馨香。春风长养深,枝叶趁人长。
智水润其根,仁锄护其芳。蒿藜不生地,恶鸟弓已藏。
椒桂夹四隅,茅茨居中央。左邻桃花坞,右接莲子塘。
一月薰手足,两月薰衣裳。三月薰肌骨,四月薰心肠。
幽人饥如何,采兰充餱粮。幽人渴如何,酝兰为酒浆。
地无青苗租,白日如散王。不尝仙人药,端坐红霞房。
日夕望美人,佩花正煌煌。美人久不来,佩花徒生光。
刈获及葳蕤,无令见雪霜。清芬信神鬼,一叶岂可忘。
举头愧青天,鼓腹咏时康。下有贤公卿,上有圣明王。
无阶答风雨,愿献兰一筐。

「三月薰肌骨」作者:

陈陶(约812─888前)唐诗人。字嵩伯,自号三教布衣,岭南(今两广一带)人,一作鄱阳(今江西鄱阳)人,又作剑浦(今福建南平)人。早年游学长安,研究天文学,于诗也颇有造诣。举进士不第,遂耽情于山水之间,曾漫游江西、福建、江苏、浙江、河南、四…

「三月薰肌骨」辞典释义

◎ 三的意思

【子集上 • 一】三·康熙筆画:3·部外筆画:2

〔古文〕弎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蘇甘切【正韻】蘇監切,颯平聲。【說文】三,天地人之道也。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,次第重之,其數三也。【老子·道德經】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【史記·律書】數始於一,終於十,成於三。
【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】凡兵無過三其身。
【左傳·昭七年】士文伯曰:政不可不愼,務三而已。一擇人,二因民,三從時。
【晉語】民生於三,事之如一。
【周語】人三爲衆,女三爲粲,獸三爲羣。
姓。明三成志。
漢複姓。屈原之後有三閭氏,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,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。
去聲。【韻會】蘇暫切。【論語】三思而後行。
本作參。【博雅】參,三也。【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】參分其股圍。【前漢·法志】秦造參夷之誅。與三同。
【韻補】叶疏簪切,音森。【詩·召南】摽有梅,其實三兮。下叶今。叁。

◎ 月的意思

【辰集上 • 月】月·康熙筆画:4·部外筆画:0

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魚厥切,音軏。【說文】闕也。太隂之精。【釋名】月,缺也,滿則缺也。【易·繫辭】隂陽之義配日月。【禮·祭義】月生於西。【公羊傳·莊二十五年註】月者,土地之精。【史記·天官書註】月者,隂精之宗。【淮南子·天文訓】水氣之精者爲月。
【書·堯典】以閏月定四時成歲。【傳】一歲十二月,月三十日,三歲則置閏焉。
【洪範】二曰月。【傳】所以紀一月。【疏】從朔至晦,大月三十日,小月二十九日。【禮·禮運】月以爲量。【註】天之運行,每三十日爲一月。
姓。金月彥明首建孔子廟,明洪武中有月輝、月文憲。
外國名。【前漢·霍去病傳】遂臻小月氏。
【韻補】叶危睡切。【曹植·七啓】世有聖宰,翼帝霸世。同量乾坤,等曜日月。
叶魚橘切。【黃庭經】洞房靈象斗日月,父曰泥丸母雌一,三光煥照入子室。【類篇】唐武后作囝。
【正字通】肉字偏旁之文本作肉。石經改作月,中二畫連左右,與日月之月異。今俗作月以別之。月中从冫,不从二作。

◎ 薰的意思

【申集上 • 艸】薰·康熙筆画:20·部外筆画:14

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許云切,音勲。【說文】香草也。【本草註】古人祓除,以此草薰之,故謂之薰。【山海經】浮山有草焉,名曰薰草,佩之巳厲。【左傳·僖四年】一薰一蕕。【前漢·兩龔傳】薰以香自燒。
【南方草木狀】薰陸香出大秦。
灼也。【易·艮卦】厲薰心。【爾雅·釋訓】爞爞炎炎,薰也。【註】皆旱熱薰炙人。
與獯通。【史記·周本紀】薰育戎狄攻之。
與勳通。【漢·夏承碑】策薰著于王室。
【韻補】音萱。【黃庭經】沐浴盛潔棄肥薰,入室東向誦玉篇。
許運切,音訓。義同。

◎ 肌骨的意思

⒈  肌肉与骨骼。

汉 应瑒 《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》:“常恐伤肌骨,身陨沉黄泥。”
《汉书·王莽传下》:“军人分裂 莽 身,支节肌骨臠分,争相杀者数十人。”
宋 欧阳修 《秋声赋》:“其气凛冽,砭人肌骨。”
清 龚炜 《巢林笔谈·白云泉》:“行游渴甚,取泉水连啜数甌,喉吻润而肌骨清矣。”

⒉  犹胸臆。常指内心深处。

《三国志·魏志·公孙度传》“渊 亦恐 权 远不可恃,且贪货物,诱致其使,悉斩送 弥 晏 等首”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《魏略》:“权 之怨疾,将刻肌骨。”
南朝 齐 谢朓 《拜中军记室辞隋王笺》:“抚臆论报,早誓肌骨。”
宋 曾巩 《上欧阳学士第二书》:“覬南方之行李,时枉笔墨,特赐教诲,不惟增疎贱之光明,抑实得以刻心思,铭肌骨,而佩服矜式焉。”

总述:诗句三月薰肌骨出自《种兰》。作者是唐朝诗人陈陶。

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