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诗句
- 何处寻行迹
- 拼音
- hé chǔ xún xíng jī
- 平仄
- 平仄平仄?
- 韵脚
- 上一句
- 落叶满空山
「何处寻行迹」的意思,全诗译文
今朝郡斋冷,忽念山中客。
今天郡斋里很冷,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。
涧底束荆薪,归来煮白石。
你一定在涧底打柴,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。
欲持一瓢酒,远慰风雨夕。
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,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。
落叶满空山,何处寻行迹。
可是秋叶落满空山,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?
「何处寻行迹」出自:《寄全椒山中道士(今朝郡斋冷)》
【寄全椒山中道士】
今朝郡斋冷,忽念山中客。
涧底束荆薪,归来煮白石。[1]
欲持一瓢酒,远慰风雨夕。
落叶满空山,何处寻行迹。
「何处寻行迹」作者: 韦应物
「何处寻行迹」辞典释义
◎ 何的意思
【子集中 • 人】何·康熙筆画:7·部外筆画:5
【唐韻】胡歌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寒歌切,賀平聲。曷也,奚也,孰也,詰詞也。【書·臯陶謨】禹曰何。【詩·小雅】夜如何其。又誰何。猶言莫敢如何也。【賈誼·過秦論】利兵而誰何。又未多時曰無何,亦曰無幾何。【史記·曹參傳】居無何,使者果召參。又【前漢·袁盎傳】南方濕,君能日飮,無何,可免禍也。【註】無何,言更無餘事也。又【南史·西域傳】西域呼帽爲突何。又【古今樂錄】羊無夷伊那何,皆曲調之遺聲。又國名。【隋書】西域有何國。又姓。又娙何,漢女官名,秩比二千石。又【集韻】【正韻】下可切,賀上聲。同荷。儋也,負也。【易·噬嗑】何校滅耳。【詩·曹風】何戈與祋。【小雅】何簑何笠。【商頌】百祿是何。又通訶。【前漢·賈誼傳】大譴大何。【註】譴,責也。何,詰問也。◎ 处的意思
【申集中 • 虍】处·康熙筆画:11·部外筆画:5
【唐韻】昌與切【集韻】【正韻】敞呂切,音杵。【玉篇】居也。【詩·王風】莫或遑處。又止也。【詩·召南】其後也處。【廣韻】留也,息也,定也。又居室也。【詩·大雅】于時處處。又歸也。【左傳·襄四年】民有寢廟,獸有茂草,各有攸處。又分別也。【晉書·杜預傳】處分旣定,乃啓請伐吳之期。又制也。【晉書·食貨志】人閒巧僞滋多,雖處以嚴,而不能禁也。又姓。【前漢·藝文志】《處子》九篇。【師古註】《史記》云:趙有處子。【廣韻】《風俗通》云:漢有北海太守處興。又州名。【一統志】晉屬永嘉郡,隋置處州。又【廣韻】讀去聲,昌據切。所也。【詩·邶風】爰居爰處,爰喪其馬。【魯語】五三次。【註】次,處也。三處,野、朝、市也。又【集韻】居御切。通據。人名,齊有梁丘處。又通杵。【公羊傳·僖十二年】侯處臼卒。【註】《左傳》作杵臼。【說文】作処。【廣韻】俗作䖏。◎ 寻的意思
【寅集上 • 寸】寻·康熙筆画:12·部外筆画:9
〔古文〕【唐韻】徐林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徐心切,音潯。【說文】繹理也,本作,从工口,从又寸。工口,亂也。又寸,分理之也。彡聲。【增韻】求也。【前漢·黃霸傳】語次尋繹。【註】抽引而出也。又度名。【周禮·地官·媒氏註】八尺曰尋,倍尋曰常。【小爾雅】四尺謂之仞,倍仞謂之尋。【孟子】枉尺而直尋,宜若可爲也。又仍也,繼也。【左傳·昭元年】日尋干戈,以相征討。【古語】毫末不扎,將尋斧柯。又俄也。【晉羊祜讓開府表】以身誤陛下辱高位,傾覆亦尋而至。又用也。【左傳·僖五年】將尋師焉。【註】尋,用也。又侵尋,猶浸淫也。【前漢·武帝紀】巡郡縣,侵尋太山矣。又借作溫燖。【左傳·哀十二年】吳使人請尋盟。子貢曰:若可尋也,亦可寒也。【註】尋,重也,溫也,前盟巳寒,更溫之使熱。與燖義同。又長也。【揚子·方言】自關以西,秦晉梁益閒,凡物長謂之尋。又俗謂庸常爲尋常。又姓。晉尋會,唐劉黑闥將尋相。【韻會】毛氏曰:从口。俗从几作,非。。◎ 行迹的意思
⒈ 见“行迹”。亦作“行跡”。亦作“行蹟”。
⒉ 经行的足迹。
引晋 张协 《杂诗》之一:“房櫳无行跡,庭草萋以緑。”
南朝 宋 刘义庆 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:“晋 简文 为抚军时,所坐牀上尘不听拂,见鼠行跡,视以为佳。”
唐 韦应物 《拟古诗》之一:“驱车背乡园,朔风卷行迹。”
清 吴伟业 《打冰词》:“新戍 云中 千骑马,横津直渡无行迹。”⒊ 比喻行动的踪迹。
引罗文坊 《“向心扫荡”的破灭》:“尽管 日 寇如何狡猾,最终还是没有发现我边区领导机关的行迹所在。”
⒋ 亦作“行跡”。亦作“行蹟”。事迹;行为。
引《东观汉记·平原怀王胜传》:“平原王 葬, 邓太后 悲伤,命史官述其行迹,为传誄,藏于王府。”
《后汉书·皇后纪序》:“故考列行跡,以为《皇后本纪》。”
清 姚鼐 《河南孟县知县新城鲁君墓表》:“君少读书,慕古人行蹟。”
沙汀 《丁跛公》:“他把她们看成空气一样,一点也不因此检点一下自己的行迹。”
总述:诗句何处寻行迹出自《寄全椒山中道士(今朝郡斋冷)》。作者是唐朝诗人韦应物。
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