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句

共恨川路永

诗句
共恨川路永
拼音
 gòng hèn chuān lù yǒng
平仄
仄仄平仄仄
韵脚
上声二十三梗
上一句
月上武陵城
下一句
无由会友生

「共恨川路永」出自:《云母泉诗》

晨登玄石岭,岭上寒松声。朗日风雨霁,高秋天地清。
山门开古寺,石窦含纯精。洞彻净金界,夤缘流玉英。
泽药滋畦茂,气染茶瓯馨。饮液尽眉寿,餐和皆体平。
琼浆驻容发,甘露莹心灵。岱谷谢巧妙,匡山徒有名。
愿言构蓬荜,荷锸引泠泠。访道出人世,招贤依福庭。
此心不能已,寤寐见吾兄。曾结颍阳契,穷年无所成。
东西同放逐,蛇豕尚纵横。江汉阻携手,天涯万里情。
恩光起憔悴,西上谒承明。秋色变江树,相思纷以盈。
猿啼巴丘戍,月上武陵城。共恨川路永,无由会友生。
云泉不可忘,何日遂躬耕。

「共恨川路永」作者:

李华(715-766)字遐叔,赞皇(今河北元氏)人。开元进士。官至吏部员外郎。因在安禄山陷长安时受伪职,被贬为杭州司户参军。其诗辞采流丽。有《李遐叔文集》。

「共恨川路永」辞典释义

◎ 共的意思

【子集下 • 八】共·康熙筆画:6·部外筆画:4

〔古文〕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渠用切,蛩去聲。【說文】同也。从廿卄。【徐曰】廿音入,二十共也,會意。【玉篇】同也,衆也。【廣韻】皆也。【增韻】合也,公也。【禮·王制】爵人于朝,與士共之。【史記·張釋之傳】法者,所與天下共也。
【唐韻】九容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居容切,音恭。【前漢·王褒傳】共惟秋法,五始之要。【註】服虔曰:共,敬也。師古曰:共,讀曰恭。
姓。【氏族略】以國爲氏。
地名。【詩·大雅】侵阮徂共。【韻會】阮國之地,在河內共城。
【集韻】古勇切【正韻】居竦切,恭上聲。【前漢·百官公卿表】垂作共工,利器用。【註】應劭曰:垂,臣名也。爲共工,理百工之事。共讀曰龔。
向也。【論語】居其所而衆星共之。
姓。【前漢·匈奴傳】太守共友。【註】師古曰:共友,太守姓名也。共讀曰龔。
【集韻】【正韻】居用切,恭去聲。【左傳·僖四年】敢不共給。【前漢·成帝紀】無共張繇役之勞。【註】師古曰:共音居用反,謂共具張設。
【律歷志】共養三德爲善。◎按,共給,共養,有平、去二音,音別義同,故《正韻》東、送二韻共供兩存之。
【正韻】忌遇切,音具。【周禮·天官·內饔】掌共羞修膴胖骨鱐,以待共膳。【註】掌共,共當爲具。
【集韻】胡公切,音洪。共池,地名。【字彙】本作卄,象兩手合持之形。今作共。

◎ 恨的意思

【卯集上 • 心】恨·康熙筆画:10·部外筆画:6

【唐韻】【集韻】胡艮切【韻會】含艮切【正韻】下艮切,音拫。【說文】怨也。从心艮聲。一曰怨之極也。【蜀志·劉巴傳】巴不得反使,遂遠適交阯。先主深以爲恨。
悔恨也。【史記·李廣傳】王朔謂李廣曰:將軍自念豈嘗有所恨乎。廣曰:羌降者八百餘人,吾詐而盡殺之,至今大恨。
叶胡甸切,音現。【歐陽修·祭范仲淹文】自公云亡,謗不待辨。始屈終伸,公其無恨。【正字通】恨與憾聲義微別。憾意淺,恨意深,憾音輕,恨音重。

◎ 川的意思

【寅集中 • 巛】川·康熙筆画:3·部外筆画:0

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昌緣切,音穿。【釋名】穿也。穿地而流也。【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】凡天下之地埶,兩山之閒,必有川焉。【爾雅·釋水】湀闢流川。【註】通流。【疏】湀闢者,通流大川之別名也。【又】過辨回川。【註】旋流。【疏】言川中之水有回旋而流者。【蔡邕·月令章句】衆流注海曰川。【書·益稷】予決九川,距四海。【傳】決九州名川,通之至海。
【禹貢】奠高山大川。【傳】大川四瀆。【疏】川之大者,莫大於瀆。四瀆,謂江,河,淮,漢也。【呂氏春秋】何謂六川:河水、赤水、遼水、黑水、江水、淮水。【潘岳·關中記】涇、渭、灞、滻、鄷、鎬、潦、潏,凡八川。【司馬相如·上林賦】蕩蕩乎八川。
三川,郡名。【史記·秦始皇紀】滅二周,置三川郡。【前漢·高祖紀】斬三川守李由。【註】應劭曰:今河南郡也。韋昭曰:有河洛伊,故曰三川也。
四川,省名。【韻會】今成都府,潼州,利州,夔州四路,取氓江,沱江,黑水,白水四大川以立名也。
口川。【周語】防民之口,甚於防川。【朱子詩】口川失自防。
川衡,官名。【周禮·地官】川衡掌巡川澤之禁令。
竅也。【山海經】倫山有獸如麋,其川在尾上。【註】川,竅也。
叶樞倫切,音春。【詩·大雅】旱旣大甚,滌滌山川。早魃爲虐,如惔如焚。【前漢·敘傳】昔在上聖,昭事百神。類帝禋宗,望秩山川。

◎ 路的意思

【酉集中 • 足】路·康熙筆画:13·部外筆画:6

【唐韻】洛故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魯故切,音賂。【說文】道也。【註】徐鉉曰:道路,人各有適也。【釋名】路,露也。人所踐蹈而露見也。【周禮·夏官·合方氏】掌達天下之道路。【爾雅·釋宮】路,旅途也。【註】途卽道也。【又】一達謂之道路。【註】長道。
【爾雅·釋詁】路,大也。【詩·大雅】厥聲載路。【箋】是時聲音則已大矣。
車也。【詩·魏風】殊異乎公路。【傳】路,車也。【周禮·春官·巾車】王之五路。【註】王在焉曰路。【左傳·桓二年】大路越席。【註】大路,玉路,祀天車也。【疏】路訓大也。君之所在,以大爲號,門曰路門,寢曰路寢,車曰路車。
鼓也。【周禮·地官·鼓人】以路鼓鼓鬼享。【註】路鼓,四面鼓也。
弓也。【史記·孝武紀】路弓乗失。
傾貌。【荀子·富國篇】田疇穢,都邑路。【註】路謂無城郭牆垣也。
與輅同。【禮·月令】乗鸞路。【釋文】路本又作輅。
姓。【急就篇註】路,水名也。
因爲縣,在涿郡,居者氏焉。漢有大夫路溫舒。
【集韻】歷各切,音洛。【前漢·揚雄傳】爾廼虎路三嵏以爲司馬。【註】晉灼曰:路音落。服虔曰:以竹虎落此山也。師古曰:落,纍也。以繩周遶之也。

◎ 永的意思

【巳集上 • 水】永·康熙筆画:5·部外筆画:1

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正韻】于憬切,音栐。【說文】水長也。象水巠理之長。【詩·周南】江之永矣
【爾雅·釋詁】遠也,遐也。【揚子·方言】凡施于衆長謂之永。【書·大禹謨】萬世永賴。【詩·周頌】永觀厥成。
州名。【韻會】唐置以二水名。
姓。【列仙傳】有永石公。
【集韻】【正韻】與詠同。【書·舜典】詩言志,歌永言。【傳】謂歌詠其義,以長其言也。音詠。
如字。

总述:诗句共恨川路永出自《云母泉诗》。作者是唐朝诗人李华。

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