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句

高名彻西国

诗句
高名彻西国
拼音
 gāo míng chè xī guó
平仄
平平仄平仄
韵脚
入声一屋、入声十三职
上一句
宁亲剑阁深
下一句
旧迹寄东林

「高名彻西国」出自:《送僧鸾归蜀宁亲》

歌诗精外学,天子是知音。坐夏宫钟近,宁亲剑阁深。
高名彻西国,旧迹寄东林。自此栖禅者,因师满蜀吟。

「高名彻西国」作者:

张乔,池州人,咸通进士。后隐居九华山,存诗二卷。

「高名彻西国」辞典释义

◎ 高名的意思

⒈  盛名,名声大。

《韩非子·十过》:“过而不听於忠臣,而独行其意,则灭高名,为人笑之始也。”
唐 李白 《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》:“一振高名满帝都,归时还弄 峨眉 月。”
明 沉士尊 《过李白墓》诗:“千古高名在,青山片碣留。”
清 吴伟业 《夜宿阜昌》诗:“惜哉 鲁仲连,排难徒高名。”

⒉  高大。

《庄子·人间世》:“三围四围,求高名之丽者斩之。”
郭庆藩 集释:“名,大也。谓求高大之丽者,用三围四围之木也。”

◎ 彻的意思

【寅集下 • 彳】彻·康熙筆画:15·部外筆画:12

〔古文〕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直列切,音轍。【說文】通也。【論語】盍徹乎。【註】周法,什一而稅,謂之徹。徹,通也,爲天下之通法。
【廣韻】徹,達也。【左傳·成十六年】養由基蹲甲而射之,徹七札焉。【註】發達七札也。
【集韻】徹,道也。
剝取也。【詩·豳風】徹彼桑土。
治也。【詩·大雅】徹田爲糧。【傳】徹,治也。
去也。【儀禮·士冠禮】徹筮席。【左傳·宣十二年】軍衞不徹警也。【周禮·天官·膳夫】卒食以樂,徹于造。【疏】天子食終徹器之時,作樂以徹之。
毀也。【詩·小雅】徹我牆屋。【箋】徹毀我牆屋也。
【揚子·方言】徹,列也。【蔡邕·獨斷】羣臣異姓有功封者,稱曰徹侯,避武帝諱,改曰通侯,或曰列侯也。
【唐韻】丑列切【集韻】【正韻】敕列切,闡入聲。義同。【集韻】或作〈足〉。

◎ 西的意思

【申集下 • 襾】西·康熙筆画:6·部外筆画:0

〔古文〕㢴【唐韻】先稽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先齊切,音粞。【類篇】金方也。【說文】鳥在巢上也。日在西方而鳥栖,故因以爲東西之西篆。文作㢴,象形也。【前漢·律歷志】少隂者西方,西遷也。隂氣遷落物,於時爲秋。【尚書·大傳】西方者何,鮮方也。或曰鮮方,訊訊之方也。訊者,訊人之貌。
地名。【晉書·地理志】西郡。【韻會】唐置西州。
姓。【通志·氏族略】西氏。【姓苑】西門豹之後,改爲西。
【集韻】相咨切,音私。義同。
【篇海】蘇前切,音先。【前漢·郊祀歌】象載瑜,白集西,食甘露,飮榮泉。【後漢·趙壹傳·窮鳥賦】幸賴大賢,我矜我憐。昔濟我南,今振我西。
【韻補】斯人切,叶音辛。【王延壽·魯靈光殿賦】醴騰湧於隂溝,甘露被宇而下臻。朱桂黝鯈於南北,芝蘭阿那於東西。
【類篇】乙却切,音約。平量也。
【廣韻】籀文作。○按《玉篇》等書西字另一部。今从《字彙》《正字通》附入襾部。

◎ 国的意思

【丑集上 • 囗】国·康熙筆画:11·部外筆画:8

〔古文〕囗囶圀䆐【唐韻】古或切【集韻】骨或切,觥入聲。【說文】邦也。【周禮·夏官·量人】掌建國之法,以分國爲九州。
【冬官·考工記】匠人營國,旁三門,國中九經九緯,經涂九軌,左祖右社,面朝後市。【禮·王制】五國以爲屬,十國以爲連,二十國以爲卒,二百一十國以爲州。【孟子】大國,地方百里,次國,地方七十里,小國,地方五十里。
【周禮·地官·掌節】山國用虎節,土國用人節,澤國用龍節。【註】山國多山者,土國平地也,澤國多水者。
滅人之國曰勝國。【左傳註】勝國者,絕其社稷,有其土地也。
九州之外曰外國。亦曰絕國。【後漢·班超傳】君侯在外國三十餘年。【又】遠處絕國。
兩國相距曰敵國。【孟子】敵國不相征也。
外國來附者曰屬國。【李陵·答蘇武書】聞子之歸位,不過典屬國。【註】典,掌也。卽掌屬國之事者。
城郭國,行國。【宋程大昌備北邊對】漢西域諸國,有城郭國,有行國。城郭國,築城爲守者,行國不立城,以馬上爲國也。
姓。【姓苑】太公之後。齊有國氏,世爲上卿,宋有國卿。

总述:诗句高名彻西国出自《送僧鸾归蜀宁亲》。作者是唐朝诗人张乔。

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