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句

行义每挥金

诗句
行义每挥金
拼音
 xíng yì měi huī jīn
平仄
仄仄仄平平
韵脚
下平十二侵
上一句
秉心常匪席
下一句
汲引窥兰室

「行义每挥金」出自:《河西太守杜公挽歌四首》

蒙叟悲藏壑,殷宗惜济川。长安非旧日,京兆是新阡。
黄霸官犹屈,苍生望已愆。唯馀卿月在,留向杜陵悬。
鼓角城中出,坟茔郭外新。雨随思太守,云从送夫人。
蒿里埋双剑,松门闭万春。回瞻北堂上,金印已生尘。
忆昨明光殿,新承天子恩。剖符移北地,授钺领西门。
塞草迎军幕,边云拂使轩。至今闻陇外,戎虏尚亡魂。
漫漫澄波阔,沉沉大厦深。秉心常匪席,行义每挥金
汲引窥兰室,招携入翰林。多君有令子,犹注世人心。

「行义每挥金」作者:

岑参(715-770),南阳(今属河南)人。天宝进士,曾随高仙芝到安西、威武,后又往来于北庭、轮台间。官至嘉州刺史,卒于成都。长于七言歌行。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;气势豪迈,情辞慷慨,语言变化自如。有《岑嘉州诗集》。

「行义每挥金」辞典释义

◎ 行义的意思

⒈  躬行仁义。

汉 刘向 《说苑·指武》:“纵马 华山,放牛 桃林,示不復用。天下闻者咸谓 武王 行义於天下,岂不大哉。”
《后汉书·鲁恭传》:“今边境无事,宜当修仁行义,尚於无为,令家给人足,安业乐产。”
鲁迅 《故事新编·非攻》:“老乡,你一行义,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。”

⒉  品行,道义。

《荀子·礼论》:“礼者,断长续短,损有餘,益不足,达爱敬之文,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。”
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:“始 汤(张汤 )为小吏时,与钱通。及 汤 为大吏, 甲(田甲 )所以责 汤 行义过失,亦有烈士风。”
清 袁枚 《新齐谐·陈圣涛遇狐》:“喜君行义甚高,开我之箱,分文不取,亦足敬也。”

⒊  指履历,事迹。

宋 赵与时 《宾退录》卷九:“予即爱其( 韦应物 )诗,因考次其平生行义官阀,皆有凭藉始终,可概见如此。”
清 曾国藩 《广东嘉应州知州刘君事状》:“谨具歷官行义,牒付史馆,俾传循吏者采览焉。”

◎ 每的意思

【辰集下 • 毋】每·康熙筆画:7·部外筆画:3

【唐韻】武罪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母罪切【正韻】莫賄切,音浼。【增韻】常也,各也,凡也。《三蒼》曰:每,非一定之辭。【詩·小雅】每懷靡及。【莊子·外物篇】聖人躊躇以興事,以每成功。【郭象註】事不遠本,故其功每成。
雖也。【爾雅·釋訓】每有,雖也。【詩·小雅】每有良朋。【箋】言雖有良朋也。
貪也。【前漢·賈誼傳】衆庶每生。【註】孟康曰:每,貪也。【敘傳】致死爲福,每生作旤。
姓。每當時,漢人。見【印藪】。
【廣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莫佩切,音妹。數也。一曰田美也。【左傳·僖二十八年】原田每每。【註】每有枚、昧二音,義同。
【集韻】【正韻】謨杯切【韻會】謀杯切,音枚。義同。【正字通】《古尚書》昧昧,與梅梅、媒媒、每每通聲。古人以聲狀義類如此。【說文】作,草盛上出也。从屮母聲。【徐鉉曰】屮則象上出也。隸省作,今書作每。【毛氏曰】今俗作,非。

◎ 挥的意思

【卯集中 • 手】挥·康熙筆画:13·部外筆画:9

〔古文〕【唐韻】許歸切【集韻】吁韋切,音輝。【說文】奮也。【廣韻】振也,動也,灑也。【爾雅·釋詁】竭也。【註】揮振,去水也。【禮·曲禮】飲玉爵者弗揮。【註】振去餘酒曰揮。【左傳·僖二十三年】懷嬴奉匜沃盥,旣而揮之。【註】揮,湔也。
散也,揮霍也。【易·乾·文言】六爻發揮,旁通情也。【疏】六爻發越揮散,旁通萬物之情也。
指揮也。【宋三朝政錄】乘快指揮一事誤失,史官必書。
【集韻】吁運切,音訓。亦奮也。
胡昆切,音魂。揮掄,全而不破也。
叶于倫切,音筠。【王桀詩】荆軻爲燕使,送者盈水濵。縞素易水上,涕泣不可揮。◎按《音學五書》引《詩》云:揮古本音熏。【集韻】或作㩣。【正字通】與麾撝通。【說文】分撝揮爲二。

◎ 金的意思

【戌集上 • 金】金·康熙筆画:8·部外筆画:0

〔古文〕【唐韻】居音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居吟切,音今。【易·繫辭註】天地之數,五五相配以成金木水火土。【疏】地四與天九相得,合爲金。【書·洪範】五行,四曰金,金曰從革。【傳】金可以攺更。【疏】可銷鑄以爲器也。【又】從革作辛。【傳】金之氣味。【疏】金之在火,別有腥氣,非苦非酸,其味近辛,故云金之氣味。
金有五色。【說文】五色金,黃爲之,長久薶,不生衣。百煉不輕,從革不違,西方之行,生於土。【爾雅·釋器】黃金謂之璗,其美者謂之鏐,白金謂之銀,其美者謂之鐐。【書·禹貢】厥貢惟金三品。【傳】金銀銅也。【前漢·食貨志】金有三等,黃金爲上,白金爲中,赤金爲下。【註】白金,銀也。赤金,丹陽銅也。師古曰:金者五色,黃金、白銀、赤銅、靑鉛、黑鐵。
【公羊傳·隱五年】百金之魚。【註】百金,猶百萬也。古者以金重一斤,若今萬錢矣。【莊子·逍遙遊】不過數金。【註】百金,金方寸,重一斤爲一金。百金,百斤也。【史記·平準書】黃金一斤。【註】索隱曰:如淳云:時以錢爲貨,黃金一斤直萬錢,非也。
臣瓚云:秦以一鎰爲一金,漢以一斤爲一金,是其義也。董彥遠曰:漢一斤金四兩,直二千五百文。【正字通】或曰古十兩爲一斤。兵法:興師一萬,日費千金。燕昭王以千金養士,皆此數也。非若今人以二十四銖爲一金也。
樂有八音,一曰金。【左傳·成十二年】金奏作于下。【疏】金奏,擊鐘以爲奏樂之節。金,謂鐘及鎛也。【周禮·春官·鍾師】掌金奏。
兵也。【禮·中庸】衽金革。【朱註】金戈兵之屬。
【韻會】軍行鉦鐸曰金。【釋名】金鼓。金,禁也,爲進退之禁也。【前漢·李陵傳】聞金聲而止。【註】金,鉦也。一名鐲。
黃色也。【前漢·宣帝紀】金芝九莖,產於函德殿銅池中。【註】金芝,色像金也。【李白·宮中行樂詞】柳色黃金嫩。
堅也。【前漢·司馬相如傳】上金隄。【註】金隄,言水之隄塘,堅如金也。【賈誼·過秦論】金城千里。
官名。【周禮·秋官】職金掌凡金、玉、錫、石、丹靑之戒令。【魏志·王修傳】行司金中郞將。【唐書·百官志】更金部曰司金。【遼史·國語解】隂山採金置冶採鍊,名山金司。【元史·世祖紀】置淮南淘金司。
【前漢·百官公卿表】更名執金吾。【註】金吾,鳥名也,主辟不祥。天子出行,職主先導,以禦非常,故執此鳥之象,因以名官。【古今注】金吾,棒也。以銅爲之,黃金塗兩末,謂爲金吾御史大夫。司隷校尉,亦得執焉。
【論語·摘輔象】風后受金法。【註】金法,言能決理是非也。
地名。【五音集韻】金州,周爲附庸國,魏於安康縣置東梁州,後周攺爲金州。
【前漢·地理志】金城郡。【註】昭帝始元六年置。應劭曰:初築城得金,故曰金城。臣瓚曰:稱金,取其堅也。【方輿勝覽】楚威王置金陵邑,因其地有王氣,埋金鎮之,故名。
山名。【廣輿記】在鎮江府城西北江中,唐裴頭陀於此開山得金,故名。
【述異記】黃金山,生交讓樹。【又】南金山有師子獸。
臺名。【白帖】燕昭王置千金于臺上,以延天下之士,故謂黃金臺。
花名。【五代史·附錄】湯城淀池多異花。一曰旱金,大如掌。
樹名。【洞冥記】影蛾池北有生金樹。破之皮閒有屑,如金而色靑,亦名靑金樹。
草名。【周禮·春官·鬱人註】鬱金香草,宜以和鬯。
【拾遺記】祖梁國獻蔓金苔。【正字通】百兩金,藥名。
【唐本草】牡丹,亦名百兩金。
古天子號。【帝王世紀】少昊氏以金德王,故號金天氏。
國號。【金史·太祖紀】國有金水,源產金,故號大金。
姓。【五音集韻】古天子,金天氏之後。
漢複姓。金留氏,出《姓苑》。
書名。【前漢·蕭望之傳】金布令甲。【註】金布者,令篇名也。其上有府庫金錢布帛之事,因以名篇令甲者其篇甲乙之次。【唐書·藝文志】海蟾子元英還金篇一卷。【宋史·藝文志】叢金訣一卷。
神名。【前漢·郊祀志】或言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。【註】金形似馬,碧形似雞。
闕門名。【前漢·公孫弘傳】待詔金馬門。【註】武帝時更名魯班門爲金馬門。
金精,珠名。見【博雅釋珠】。
鍾名。【拾遺記】帝顓頊有浮金之鍾。
星名。【酉陽雜俎】北斗第三星曰視金。【淸異錄】高麗謂星曰屑金。
金丹。【抱朴子·金丹卷】神人授之金丹仙經。
石名。【淮南子·地形訓】黃澒五百歲生黃金。【註】澒,水銀也。黃金,石名。
去聲。【字彙補】音噤。【荀子·解蔽篇】金口閉舌。
【韻補】叶居良切,音疆。【易林】剛柔相傷,火爛銷金。

总述:诗句行义每挥金出自《河西太守杜公挽歌四首》。作者是唐朝诗人岑参。

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