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诗句
- 报国且能兵
- 拼音
- bào guó qiě néng bīng
- 平仄
- 仄仄仄平平
- 韵脚
- 下平八庚
- 上一句
- 出身唯殉死
- 下一句
- 受命麒麟殿
「报国且能兵」出自:《送郑书记》
决胜无遗策,辞天便请缨。出身唯殉死,报国且能兵。
受命麒麟殿,参谋骠骑营。短箫催别酒,斜日驻前旌。
义勇千夫敌,风沙万里行。几年丹阙下,侯印锡书生。
受命麒麟殿,参谋骠骑营。短箫催别酒,斜日驻前旌。
义勇千夫敌,风沙万里行。几年丹阙下,侯印锡书生。
「报国且能兵」作者: 钱起
「报国且能兵」辞典释义
◎ 报国的意思
⒈ 为国家效力尽忠。
引汉 马融 《忠经·报国》:“为人臣者官於君,先后光庆,皆君之德,不思报国,岂忠也哉!”
唐 陈子昂 《感遇》诗之三五:“感时思报国,拔剑起蒿莱。”
明 夏完淳 《六君咏·黄少保》:“亡 秦 虽不成,报国心已毕。”
徐迟 《牡丹》:“他( 李印光 )认为他看得很清楚,热血沸腾的爱国之情虽不是没有,杀敌报国却不是时候。”◎ 且的意思
【子集上 • 一】且·康熙筆画:5·部外筆画:4
〔古文〕【廣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淺野切【正韻】七野切,音跙。借曰之辭。【論語】且予之類是也。又未定之辭。【禮·檀弓】曾子曰:祖者,且也。且胡爲其不可以反宿。又又也。【詩·小雅】君子有酒,多且旨。又此也。【詩·周頌】匪且有且。【傳】非獨此處有此稼穡之事也。又姑且也。【詩·唐風】且以喜樂。又將也。【史記·項羽紀】范增謂項莊曰:若屬且爲所鹵。又苟且也。【莊子·庚桑楚】老子語南榮趎曰:與物且者,其身不容,焉能容人。【註】且者,姑與物爲雷同,而志不在也。又姓。宋且謹修,明且。俗誤讀苴。又通作俎。薦牲具。祭祀燕饗用之。又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子余切,音疽。【說文】薦也。又同趄。行不進也。【易·夬卦】其行次且。別作趦趄。又多貌。【詩·大雅】籩豆有且。又蝍蛆亦曰卽且。【史記·龜筴傳】騰蛇之神,而殆於卽且。又【爾雅·釋天】六月爲且。【郭註】闕詁。或云:一作焦月。六月盛熱,故曰焦。又巴且,見【司馬相如賦】。【史記】作猼且,卽巴焦。又語餘聲。【詩·鄭風】士曰旣且。【朱傳】音疽。語辭,與乃見狂且,其樂只且,匪我思且,椒聊且,曰父母且,諸且字皆語餘聲。又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叢租切。與徂同,往也。又【韻會】七序切,徐去聲。恭敬貌。【詩·周頌】有萋有且。【正字通】《說文》且从几,足有二橫。一,地也。象藉於地形。音阻。阻詛諧且爲聲,餘義皆假借。孫愐譌用子余切。《韻會》馬韻且引《說文》義同俎,譌轉魚韻,爲孫切所蔽,音同疽,音義相矛盾。又俎本作且,且字借義旣廣,故別加半肉作俎以別之。◎ 能的意思
【未集下 • 肉】能·康熙筆画:12·部外筆画:6
【廣韻】【集韻】【正韻】奴登切,音儜。【說文】熊屬,足似鹿。能獸堅中,故稱。賢能而疆壯者稱能傑也。【徐曰】堅中,骨節實也。又【廣韻】善也。【增韻】勝任也。【書·大禹謨】汝惟不矜,天下莫與汝爭能。又【正字通】順習也。【詩·大雅】柔遠能邇。又【廣韻】奴來切【正韻】囊來切,音㾍。三足龞。【爾雅·釋魚】龞三足,能。【註】山海經,從山多三足龞,今陽羨縣君山池亦有之。又與台通。三能,星名。【史記·天官書】魁下六星,兩兩相比,名曰三能。【註】作三台。又【正字通】乃帶切,音柰。姓也。唐能延壽,能元皓,宋能迪。又與耐通。【前漢·晁錯傳】胡貊之人性能寒,揚粵之人性能暑。【註】能,讀曰耐。又【韻補】叶音尼。【屈原·離騷】紛吾旣有此內美兮,又重之以修能。叶下佩,佩音皮。又叶音寧。【詩·小雅】各奏爾能。叶上湛,湛音沈。又叶音袽。【柳宗元·佩韋賦】歷九折而直犇兮,固摧轅而失途。遵大路而曲轍兮,又求達而不能。◎ 兵的意思
【子集下 • 八】兵·康熙筆画:7·部外筆画:5
〔古文〕【唐韻】甫明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晡明切【正韻】補明切,丙平聲。【說文】械也。【增韻】戎器也。【世本】蚩尤以金作兵。兵有五,一弓,二殳,三矛,四戈,五戟。又執兵器從戎者曰兵。【禮·月令】命將帥選士厲兵。【周禮·夏官】中秋敎治兵。【廣韻】戎也。又擊敵曰兵之。【左傳·定十年】公會齊景公于夾谷,齊犁彌使萊人以兵劫公。孔子以公退,曰:士兵之。【註】命士官擊萊人也。又【禮·曲禮】死曰兵。【註】言能捍國難爲所殺者,謂爲兵也。又必良切,音浜。【詩·衞風】擊鼓其鏜,踴躍用兵。土國城漕,我獨南行。【史記·天官書】五星同色,天下偃兵,百姓寧昌。【白虎通】武王望羊,是謂攝揚。盱目兵,天下富昌。◎按兵古音必良切,自《魏·王粲·刀銘》相時隂陽,制兹利兵。始與淸、呈、形、靈爲韻。《思王·孟冬篇》武官誡田,講旅統兵。與淸、停爲韻。《贈丁儀王粲》詩:皇佐揚天惠,四海無交兵。與淸、城、名、聲爲韻。《明帝·苦寒行》雖有吳蜀,春秋足耀兵。與齡、纓爲韻。又【韻補】叶犇謨切,音逋。【道藏歌】解帶天皇寢,停駕高上兵。玉眞啓角節,翊衞自相扶。
总述:诗句报国且能兵出自《送郑书记》。作者是唐朝诗人钱起。
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