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句

日斜鱼更食

诗句
日斜鱼更食
拼音
 rì xié yú gèng shí
平仄
仄平平仄仄
韵脚
入声十三职、去声四寘
上一句
沙虚岸只摧
下一句
客散鸟还来

「日斜鱼更食」出自:《课小竖鉏斫舍北果林,枝蔓荒秽,净讫移床三首》

病枕依茅栋,荒鉏净果林。背堂资僻远,在野兴清深。
山雉防求敌,江猿应独吟。泄云高不去,隐几亦无心。
众壑生寒早,长林卷雾齐。青虫悬就日,朱果落封泥。
薄俗防人面,全身学马蹄。吟诗坐回首,随意葛巾低。
篱弱门何向,沙虚岸只摧。日斜鱼更食,客散鸟还来。
寒水光难定,秋山响易哀。天涯稍曛黑,倚杖更裴回。

「日斜鱼更食」作者:

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祖籍河南巩县。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。青年时期,他曾游历过今江苏、浙江、河北、山东一带,并两次会见李白,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。唐玄宗天宝五年(746),杜甫来到长安,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,由于奸臣…

「日斜鱼更食」辞典释义

◎ 日的意思

【辰集上 • 日】日·康熙筆画:4·部外筆画:0

〔古文〕【唐韻】【正韻】人質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入質切,音。【說文】實也。太陽之精不虧。【博雅】君象也。【釋名】日,實也,光明盛實也。【易·乾卦】與日月合其明。
【繫辭】縣象著明,莫大乎日月。
【說卦】離爲火爲日。【周禮·天官·九註】日者天之明。【禮·祭義】日出於東。【史記·天官書註】日者,陽精之宗。【前漢·律歷志】日合於天統。【後漢·荀爽傳】在地爲火,在天爲日。【淮南子·天文訓】火氣之精者爲日。
【書·舜典】協時月正日。【傳】合四時之氣節,月之大小,日之甲乙,使齊一也。
【洪範】五紀,三曰日。【傳】紀一日。【疏】從夜半以至明日夜半,周十二辰爲一日。
【禮·曲禮】外事以剛日,內事以柔日。【疏】十日有五奇五偶,甲丙戊庚壬五奇爲剛,乙丁己辛癸五偶爲柔也。
【郊特牲】郊之祭也,迎長日之至也。【註】迎長日者,建卯而晝夜分,分而日長也。
【左傳·文七年】日衞不睦。【註】日,往日也。
【左傳·桓十七年】天子有日官,諸侯有日御。【註】皆典歷數者。
【史記·日者傳註】卜筮占時日,通名日者。
【集韻】而力切,音眲。義同。
【韻補】叶而至切。【李嵩·述志賦】審機動之至微,思遺餐而忘寐。表略韻於納素,託精誠於白日。【類篇】唐武后作。

◎ 斜的意思

【卯集下 • 斗】斜·康熙筆画:11·部外筆画:7

【唐韻】似嗟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徐嗟切,音邪。【說文】抒也。【玉篇】散也,不正也。【王延壽·魯靈光殿賦】枝牚杈枒而斜據。
【集韻】【韻會】余遮切【正韻】于遮切,音耶。梁州谷名。在武功西南。【前漢·揚雄傳】西自褒斜。【註】南山谷名也。【班固·西都賦】右界褒斜,隴首之險。【註】梁州記曰:萬石城泝漢,上七里有褒谷。南口曰褒,北口曰斜。長四百七十里。
【集韻】時遮切,音闍。伊雅斜,單于名。
直加切,音秅。義同。

◎ 鱼的意思

【亥集中 • 魚】鱼·康熙筆画:11·部外筆画:0

〔古文〕【唐韻】語居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牛居切,御平聲。【說文】本作,水蟲也。象形,與燕尾相似。【註】徐鍇曰:下火象尾而已,非水火之火。【韻會】隷省作魚。【易·中孚】豚魚吉。【註】魚者,蟲之隱者也。【儀禮·有司徹】魚。【註】魚無足翼。【史記·周本紀】白魚躍入王舟中。【註】馬融曰:魚者介鱗之物,兵象也。
蠹魚,亦名衣魚,本草生,久藏衣帛及書紙中。
【詩·小雅】象弭魚服。【傳】魚服,魚皮。【陸璣疏】魚服,魚獸之皮也。似猪,東海有之。一名魚貍,其皮背上斑文,腹下純靑,今以爲弓鞬步叉者也。
【唐書·車服志】初罷龜袋,復給以魚。【遼史·興宗記】試進士於廷,賜馮立等緋衣銀魚。【金史·輿服志】親王佩玉魚,一品至四品佩金魚,以下佩銀魚。
【左傳·閔二年】歸夫人魚軒。【註】以魚皮爲飾。
馬名。【爾雅·釋畜】二目白,魚。【註】似魚目也。【詩·魯頌】有驔有魚。
地名。【左傳·僖二年】齊寺人貂漏師于多魚。
【文十六年】惟裨儵魚,人實逐之。【註】魚,魚復縣,今巴東永安縣。
【晉語】夷鼓,彤魚氏之甥也。【註】彤魚,國名。
姓。【左傳·成十五年】魚石爲左師。【史記·秦本紀】秦之先爲嬴姓,其後分封,以國爲姓,有修魚氏。
與吾同。【列子·黃帝篇】姬,魚語女。【註】姬讀居,魚讀吾。
叶魚羈切,音宜。【徐幹·七喩】大宛之犧,三江之魚。雲鶬水鵠,禽蹯豹胎。胎音怡。
叶語鳩切,音牛。【庾闡詩】煉形去人俗,飄忽乗雲遊。暫憩扶桑隂,忽見東岳魚。

◎ 更的意思

【辰集上 • 曰】更·康熙筆画:7·部外筆画:3

【玉篇】㪅今作更。【集韻】隷作更。○按更字,諸韻書作㪅字重文。《正字通》云俗字,非。

◎ 食的意思

【戌集下 • 食】食·康熙筆画:9·部外筆画:0

〔古文〕餐【唐韻】乗力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實職切,音蝕。【說文】一米也。【玉篇】飯食。【增韻】殽饌也。
茹也,啗也。【釋名】食,殖也,所以自生殖也。【古史考】古者茹毛飮血,燧人鑽火,而人始裹肉而燔之,曰炮。及神農時,人方食穀,加米于燒石之上而食之。及黃帝,始有釜甑,火食之道成矣。【易·需卦】君子以飮食宴樂。【書·益稷】暨稷播,奏庶艱食,鮮食。【傳】衆難得食處,則與稷教民播種之,決川有魚鱉,使民鮮食之。
【書·洪範】惟辟玉食。【註】珍食也。
食祿也。【禮·坊記】君子與其使食浮于人也,寧使人浮于食。
祭曰血食。【史記·涉世家】置守冢三十家碭,至今血食。
飮酒亦曰食。【前漢·于定國傳】定國食酒,至數石不亂。
耳食。【史記·六國表】學者牽于所聞,見秦在帝位日淺,不察其終始,因舉而笑之,不敢道,此與以耳食無異。
目食。【宋史·司馬光傳】飮食所以爲味也,適口斯善矣。世人取果餌刻鏤之,朱綠之,以爲槃案之翫,豈非以目食乎。
吐而復吞曰食。【書·湯誓】朕不食言。【左傳·僖十五年】我食吾言,背天地也。【爾雅·釋詁】食,僞也。【疏】言而不行,如食之消盡,故通謂僞言爲食言,故此訓食爲僞也。
蠱惑曰食。【管子·君臣篇】明君在上,便嬖不能食其意。
消也。【左傳·哀元年】伍員曰:後雖悔之,不可食已。【註】食,消也。
【書·洛誥】乃卜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。【傳】卜必先墨畫龜,然後灼之,兆順食墨。
日食,月食。【易·豐卦】月盈則食。【春秋·隱三年】日有食之。
【左傳·襄九年】晉侯問於士弱曰:吾聞之,宋災,於是乎知有天道,何故。對曰:古之火正或食於心或食於咮,以出内火。
【禮·檀弓】我死,則擇不食之地而葬我焉。【註】不食,謂不墾耕。
【前漢·外戚傳】房與宮對食。【註】應劭曰:宮人自相與爲夫婦,名對食。房宮,二人名。
【揚子·方言】食閻,勸也。南楚凡已不欲喜而旁人說之,不欲怒而旁人怒之,謂之食閻。
寒食,節名。【荆楚歲時記】去冬至一百五日,卽有疾風甚雨,謂之寒食。
大食,國名,在西域波斯國西,都婆羅門,兵刃勁利,勇于野鬬。
【廣韻】戲名。博屬。
姓。漢有食子通。【希姓錄】後漢食于公。
【集韻】祥吏切【正韻】相吏切,音寺。【論語】有酒食,先生饌。【禮·曲禮】食居人之左。【註】食,飯屬也。
糧也。【周禮·地官·廩人】匪頒賙赐稍食。
以食與人也。【詩·小雅】飮之食之。【禮·內則】國君世子生,卜士之妻,大夫之妾使食子。【註】食謂乳養之也。【左傳·文元年】穀也食子。【註】食,養生也。
【廣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羊吏切,音異。【廣韻】人名。漢審食其,酈食其。【荀悅·漢紀】作異基。
叶式灼切,音爍。【易林】三河俱合,水怒踊躍。壞我王室,民困于食。

总述:诗句日斜鱼更食出自《课小竖鉏斫舍北果林,枝蔓荒秽,净讫移床三首》。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。

(0)